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十年的日本经济只能用“不景气”或者“停滞”而不是“危机”或者“衰退”来形容;10年来日本的经济实力及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变化不大;其独特的公司制度既减轻了10年的经济停滞对经济的打击和对国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又延缓了经济更快地复苏;同时,日本经济正处于调整期,面临新的突破;长期来讲,没有理由为日本经济悲观。  相似文献   

2.
“日本病”探析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傅钧文日本经济自1991年5月陷入衰退以来,一直缺乏回升的动力.使政府几次预测失灵。与战后富有活力的日本经济相比,近年的日本经济堪称得厂“日本病”。一、“日本病”五大症状第一,经济增长率低下,政府干预失灵。日本经...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在二战以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一度成为后进国家的榜样,其发展模式也被广为借鉴。然而,“经济奇迹”过后,一直被经济学家看好的日本经济出现严重的“泡沫”,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陷入了长期停滞。这与日本的超稳定经济结构关系很大.日本的超稳定经济结构既造就了早期的高速增长,也是经济泡沫的主要成因,还是长期衰退的决定因素。这种超稳定结构是日本经济今后发展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4.
冷战前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出现了重大差异。以“战时经济体制”发展起来的战后日本经济,在冷战的屏障下,顺利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构建并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之中,偏享了“冷战利益”。冷战结束以后,日本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显地被排斥在两大成熟的欧美经济圈之外,尤为重要的是,日本受到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重组与产业结构的更新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导致日本的经济体制不得不经历巨大的转型。其间,日本经济在尝试“独立行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持续十多年的“平成不景气”的阴影至今仍笼罩在整个日本社会,未来发展态势尚待观察。本文试图重新反思全球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从而从历史递进的角度揭示出当前日本经济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1995年对于日本经济是重要的一年。首先,被称为“平成景气”的泡沫经济将进入第十个年头。这10年来,日本经济从高峰跌入深谷,从“虚胖症”到“综合萧条病”,其动荡之烈、起伏之大前所未有,它给人们太多的教训和启示。其次,经过二次大战后的整整半个世纪,人们终于可以用较长远的眼光来审视战后日本走过的历程,从而展望本世纪最后几年日本经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海外经济评论》2006,(26):34-34
日本央行6月份继续维持对经济水平评估,重申日本经济处于稳步复苏中。 日本央行采用与5月一致的论调,称“日本经济继续稳步复苏。”而就经济前景的问题,央行重申将“温和扩张”。  相似文献   

7.
“赶超后”现象:对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原因的另一种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低。通过对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原因的探讨 ,本文提出了“赶超后”的概念 ,认为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 ,赶超经济既可以促进后发展国家工业经济的生成、发展和实现 ,也可以为后发展国家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遗留下许多不易化解的难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已经实现了经济赶超目标的日本 ,本文将其称为“赶超后”现象。  相似文献   

8.
一 日本经济转折首先表现在:日本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调整核心是由“加工贸易立国型”转向“科学技术立国型”,并为“未来世纪的划时代的技术革新做好准备”。 战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选择的是由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支撑的,以“吸收型”技术革新战略为先导的加工贸易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中性”角度观察,日本企业“经济人性与道德人性高度亲和”是不争事实。客观面对这一事实可促进中国企业健康发展。日本“广泛引入,辩证吸收”的内隐文化从宏观上铸就了日本企业兼顾“经济人性与道德人性”背景。微观上看,企业财团内部体现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家族式”伦理关系。在运营理念上,严格遵守“在道德人性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人性”准则。在企业运行方式上,加注较强烈的道德色彩。这些经验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日本“空洞化”论剖析吉林大学国际经济系赵儒煜一、问题的源起日本经济的“空洞化”问题在80年代初曾颇受关注,而后随“平成景气”的出现而议论渐息。近年来,“空洞化”论再度风行日本。究其原因,不外是这次“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经济长期不景气及当前走出危机的迟缓...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沿着大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但是,大企业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和取代中小企业。日本中小企业一直大量存在,并在经济生活中有一定地位,倘若日本不能很好发挥中小企业作用,要想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那是十分困难的。基此,日本积极利用中小企业优势,以“系列化”形式把大批中小企业纳入“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轨道。日本的做法对于我国目前从生产力本身出发,如何组建企业集团,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以实现专业化规模经营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87年,日本经济学家正村公宏在《东洋经济》上发表的文章中声称:虽然现在美国世纪还没有结束,但21世纪将成为日本世纪。的确,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国民殷富,百业昌隆,世界金融霸主地位一举确立,巨型企业的触手向全球探伸,“东洋奇迹”闪烁着耀眼的光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当时序演进到达21世纪的前夜,我们能够轻松地断言:美国世纪还远未结束,日本世纪还远未到来,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西欧经济稳步回升,在冷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只有日本成了“软足”,自90年代初,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状态,连续几年维持在“零增长”水平,1998年预计出现1%的负增长。日本经济缘何风光不再?日本经济将何去何从?本文将对日本经济现状的背景进行分析,并对其走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最后10年是日本“失去的10年”。消费投资不振,不良债权成堆,经济体制僵化。为了恢复景气,日本近年来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但是,日本的对策更多地是“向内”而非“向外”求的,心态和政策的闭锁性越来越明显。日本为了使其经济走上良性增长之路,必须以其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其他优势,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日本经济》1988年第三期刊登了刘耘同志的一篇题为“浅析日本推进‘环日本海经济协作’的动向”的文章,对1987年以来日本方面日益热衷的“环日本海经济协作”的构想作了简要的分析和介绍。笔者认为,在现今的经济格局和政治形势下,该构想的提出乃至实施,必将对日本及整个东北  相似文献   

15.
观点选登     
《上海国资》2006,(2):7-7
随着2005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过去十余年沉浮的经验教训引起了海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至于日本“失去的十年”对中国最有启迪之处,应当集中于对制度转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一、日本产业结构的特点及“雁行模式”日本在战后实施“赶超型”经济战略,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突出汽车制造业、造船业、化工业等重工业的发展,强调应用技术的开发利用,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优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日本“赶超型”产业结构,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日本产业结构就不能适应世界经济新的发展趋势,导致日本经济的国际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领域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经过战后30年的追赶.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了一个低速平稳的发展时期。但从1991年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开始到21世纪初.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经济低迷时期。在经济衰退期间.日本货币政策一度失效。克鲁格曼认为当年的日本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2005年以来.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之后.人民币币值一度形成单边升值的预期.国内经济连续几年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8.
二次战后,日本凭着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通过改革和调整,促成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直至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令人注目的世界经济强国。从某种角度来看,战后日本是以“储蓄大国”转变成“经济大国”的,这一经验值得我们探索与借鉴。一、战后日本如何提高和维持高储蓄率日本经济界普遍认为,日本经济的“高增长率没有高的储蓄率是不可能维持的”。持续的高储蓄在相当大程度上支撑了战后日本的高投资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9.
2000年以后的世界经济将出现何种新格局,业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最热门的话题,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主张:(1)美国经济实力虽已相对下降,但是“重振美国经济”如能奏效,仍将保持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2)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而且它的人均产值已超过美国,诚如日本一些学者所说,21世纪将成为“日本世纪”。(3)美国需要日本的资金,日本需要美国的市场。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经济如何走出衰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衰退的10年”,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短暂恢复之后,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本文分析了日本经济10年衰退期的增长特征,再次陷入衰退的表现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日本经济新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