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零售业态不断演进。本文从消费成本的视角解释零售业态演进。消费成本是消费者为获得商品所付出的代价。理性的消费者追求净效用最大化,多数情况是在效用既定条件下追求消费成本最小化。对从百货商店到超市、从超市到便利店、从有店铺零售业态到无店铺零售业态的演进实证分析表明,消费者追求消费成本最小化是零售业态演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正>便利店作为零售业态的一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几年便利店以其独特的业态效用与经营优势,在我国许多城市迅猛发展起来,但其发展也面临着窘境,一面是一些便利店企业急不可待的市场扩张,一面却是整个行业难以摆脱的亏损困境,为此,需要从便利店业态创新、业态效用分析入手,制定便利店未来发展的策略。一、北京国有品牌便利店和外资品牌便利店现状及存在问题1.北京地区国有品牌便利店和外资品牌便利店现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便利店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在国内发展很快,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便利店已经初步形成了竞争态势。正是由于便利店方便、快捷等诸多特点,能够满足现代人的购物需求,因而将成为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零售业态之一。然而,国内的便利店几乎是处于全行业亏损的状态,究其原因,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国内便利店没有明确的定位。本文将从零售业态的演化角度来分析便利店该如何定位,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便利店发展的市场条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志华 《商业时代》2005,(30):21-22
便利店作为继超级市场之后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新兴零售业态,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在我国,虽然消费者整体收入水平不高,但部分地区已具备便利店的发展条件。同时由于我国诸多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发展便利店应充分考虑其可行性,有选择、有计划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万方 《现代商业》2015,(2):31-33
欧美及亚洲发达国家的便利店行业非常发达,其中便利店的自有品牌商品在其销售比重中占有较大份额,也能为其创造较大利润。相较而言,我国大陆便利店自有品牌的开发与经营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自有品牌是零售业态创新和发展的结果,是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产物,更是便利店零售商提高其自身商竞争优势的利器。它在帮助零售商增强竞争力、提高顾客忠诚度、实现利润增长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中国大陆便利店业态的自有品牌市场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信息调研和数据搜集,并通过对自有品牌对便利店零售商的利与弊进行分析,对便利店发展自有品牌现状进行总结,并制定出我国大陆便利店开发并经营自有品牌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零售革命的来临,便利店作为零售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之中。表面繁荣的市场背后却隐藏着很多的问题———如便利店与超市等零售业态在目标顾客和商品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重叠性,便利店发展出路何在?重在便利,贵在连锁经营。  相似文献   

7.
便利店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在狭小的商圈范围内,用开架售货的方式销售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长时间营业的、以小型商店作为基础的零售业态。上世纪90年代,便利店在我国沿海中心城市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业态。  相似文献   

8.
当前便利店在全国虽蓬勃发展,但是在经营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该业态的正常发展,就此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对指导我国便利店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零售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橱窗,零售业态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着该国零售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零售业态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几乎同时引进了国外近一个世纪发展出来的大部分业态。一时间出现了业态“诸侯纷争”的激烈竞争局面,使人不得不产生对我国未来零售业态发展趋势的思考。本文通过对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历史的分析.我们得出:我国零售业态未来将出现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购物中心、便利店、折扣店五分天下的局面。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零售业态的未来发展状况。除了受到我国自身条件的作用外。零售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也将对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也应是我们的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周小民 《上海商业》2011,(10):23-25
从百货公司到超市,到大卖场,再到专卖店.到销品茂,再到便利店,到淘宝网店,再到新一代以7—11便利店为代表的网店,每种业态变化纷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零售业态变迁的背后是不同时代消费习惯的变化。当然,商业业态的成熟反过来也会让消费习惯逐步养成。  相似文献   

11.
从百货公司到超市,到大卖场,再到专卖店.到销品茂,再到便利店,到淘宝网店,再到新一代以7—11便利店为代表的网店,每种业态变化纷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零售业态变迁的背后是不同时代消费习惯的变化。当然,商业业态的成熟反过来也会让消费习惯逐步养成。  相似文献   

12.
我国便利店的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琳 《商业研究》2005,(11):98-101
加入WTO后,为提高零售业的竞争力,我国连锁商业在业态选择上把便利店当作重点来发展,这样便利店必将成为我国零售业态中最具竞争力的业态之一。在我国便利店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便利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刘丽琴 《中国市场》2007,(34):56-58
<正>近两年,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发展。在京城,联华快客拥有约140家门店,好邻居开出约130家,日本7-11约有50家门店。而很多大型连锁企业如物美、京客隆也都设有社区店即便利店业态,物美在京就约有300家网点,而京客隆也有130家左右。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的零售业态逐渐进入我国市场,形成各种业态竞争的格局同时,随着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大举进入我国,一方面促进了我国连锁零售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我国零售业的激烈竞争.分析零售业态变革的客观依据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方针成为我国零售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零售业流通技术革新的社会有效性视点来分析日本7-11便利店成功的原因,并探讨了我国零售业的改革方向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管驰明 《商业时代》2006,(33):20-21
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新零售业态在我国城市零售市场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城市整体零售体系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借用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认为新零售业态和传统零售业态是两类不同的共生单元。共存于城市零售系统中,能否实现从被动共存甚至恶性竞争到共生共荣的关键是如何在都市中寻求到恰当的空间区位和共生模式,从竞争中产生新的、创造性的、互利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按照零售业态分类标准,我国零售业态分为百货店、超市、大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便利店、折扣店、仓储会员店等17种形式。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速,我国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现代商业》2004,(6):23-24
便利店是超级市场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级市场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既继承了超市的先进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又有传统杂货店供应的便利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需求的多样性,便利店以其能够迅速满足顾客的简单购物和应急之需的特殊功能.发展迅速,成为具有很大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零售业态。  相似文献   

18.
五年前,在全国首次连锁经营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连锁经营的超市、便利店,应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指导思想,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基本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和‘菜篮子’、‘米袋子’食品为主体商品,加以重点发展”的号召,一直作为我国超市、便利店业态发展的主线,使数以万计的超市、便利店店铺深置社区、新村、院校等腹地,贴近居民,贴近生活,满足了广大居民步出家门5至10分种,即可实现购物的需求,并以居民家庭的“储藏室”、“冰箱”的功能作用,凝聚着很强的亲合力。超市业态也因此成为众多零售业态发展中的战略业态,被广泛引入百货店、仓储商场等。  相似文献   

19.
零售业态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 ,新的零售业态在中国发展得十分迅速。鉴于有关零售业态的研究多限于定性分析 ,本文提出了零售业态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与零售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结合 ,并建立了零售业态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进而在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 ,应用此法分析得出了西安市三种零售业态 :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的发展程度排序。  相似文献   

20.
<正>便利店,俗称"邻居购物中心",上世纪60年代崛起于国外,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发展迅速,通常营业面积较小,一般在60~100平方米左右,经营品种在3000种左右,营业时间可达24小时,可以满足人们的应急性消费和便利性消费,销售的商品主要以顾客日常的必需品为主。这种便利店一般不以低价取胜,而以提供便利为主,其价格稍高于超市,专家预计,便利店将继超市之后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零售业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