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电问题制约着农村地区通信的发展,如何有效解决接入网的远端供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接入网的大量运用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在全面推广使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除了V5协议以及对接入网(AN)相关设备的测试、维护等方面以外,远端设备的供电问题是困扰接入网向供电情况较差的小区、农村集镇等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地区往往正是目前对接入网需  相似文献   

2.
一、国外接入网状况 目前,世界各国电信公司普遍把发展接入网作为主要的经营策略之一,倾注了很大的力量。设备制造商也积极适应这方面的需要,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接入网设备产品。 接入网概念的出现,使电信运营者能够综合考虑用户环路的设备配置问题,既着眼于现在的需求又放眼于网络未来的发展。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服务水平都存在巨大差异。在现阶段接入网发展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在电信欠发达地区缺乏配套的用户线问题,另一  相似文献   

3.
一、无线接入网的主要技术 无线接入网技术是指接入网的某一部分或全部使用无线传输媒质,向用户提供固定和移动接入服务的技术。作为有线接入网的有效补充,它有系统容量大、话音质量与有线一样、覆盖范围广、系统规划简单、扩容方便、可加密码或用码分多址(CDMA)增强保密性等特点。是当前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农村、边远城镇,在水利、电力、工矿等专业网  相似文献   

4.
接入网是通信网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众多的电信运营公司都把建设接入网作为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网络管理是通信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保证接入网网络高效、可靠、经济和安全地运行,接入网网络管理系统应和接入网建设同步进行。通信网建设的历史过程告诉我们,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本身的建设同步进行,通信网的建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 由于接入网本身还在不断发展,而且可以用于接入网的技术很多(用于接入网的技术很多意味着在接入网  相似文献   

5.
接入网建设的必要性及问题牛忠宇接入网是电信网演进的产物,在考虑电信网发展规划时应当注意接入网的建设。一、发展接入网的必要性1、高速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等新业务需要宽带接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对于高速数据通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多媒体计算机与通信...  相似文献   

6.
按照一些国内外专家的说法,现代电信网是由核心网、接入网及用户驻地网等三部分组成。在现今传输网和交换网构成的核心网已实现数字化、宽带化和因特网发展迅猛的同时,接入网的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邮电部门近日出台了《关于山西省用户接入网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1、改造原有接入网和发展新的接入网所采用的技术,要根据接入网所支持的业务而定。既要满足当前话音与信息业务的需要,又要考虑今后宽带业务要求,推进光纤到路边、大楼、小区等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在新世纪通信信息业的发展中接入网的关键作用。网络结构由传统的干线网/本地网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的重大意义,指出建设开放性的全业务地区接入网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提出了发展我国通用接入网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接入网蓄电池的维护以及对整流器的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入网的发展以其建设成本低,组网能力强,能提供各种综合业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等优势,近几年来年来在全国得到大力发展。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接入网建设和维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在电源保证方面遇到的问题最多,接入网发生的通信阻断因电源保证方面的原因占50%以上,如何  相似文献   

10.
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是国际电联(ITU)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它除了包含用户线传输系统、复用设备外,还可以包括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和用户/网络接口设备。在ITU-T第13研究组的最新建议G.963中,把接入网(AN)定义为本地交换机(LE)与用户端设备(TE)之间的实施系统,其目的是综合考虑本地交换局(LE),用户环路和终端设备(TE),通过有限的标准化接口,将各种用户的功能需求接入业务节点。接入网新概念的引入,给电信网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本期专题为接入网 用户接入网是现代通信网发展引出的新概念。根据ITU-T第13研究组G.963建议,用户接入网(Access Network)是指本地交换局(LE)与用户终端(TE)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它包括复用器、数字交叉连接设备、传输系统以及用户接口设备。其目的是综合考虑LE、用户环路与TE,用标准化的有限的接口及多种传输媒介灵活地支持混合的接入类型与业务。近几年,电信业务尤其是语音、数据、视像综合业务市场的兴起,传统的双绞铜线的用户接入方式遇到了挑战,电信运营部门强烈认识到接入网的宽带化刻不容缓,各种接入网技术得  相似文献   

12.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优化和日益增长的电信业务的发展,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传统铜缆的用户接入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接入网必须向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伊犁州电信局根据这种业务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伊宁市的实际情况,分别在伊宁市80分局、81分局、82分局采用FTTZ(光纤到小区),FTTC(光纤到路边)的方式进行接入网的建设,由于伊宁市是首次采用光纤接入的方式发展接入网,且光纤接入网又有无源光纤接入网和有源接入网之分,生产厂家也较多,因此,伊犁州电信局在设备选型时,经过反复论证并结合伊宁市的实际情况,最后决定采用美国TTS公司的无源光纤接入网设备。下面将美国TTS公司无源光纤接入网在伊宁市的工程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用户对多种业务需求的增长,接入网已成为电信网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促进首都电信网的发展建设,推动首都信息化工程,北京电信通信学会于1998年12月18-19日在京召开“接入网技术发展研讨会”。 会议代表来自首都科研院所及北京市电信管理局专家学者。会上,代表们对接入网中的交换、网管、接口、业务预测、经营策略、设备开发等多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以下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1.接入网的重要性。随着新业务、新技术的采用,接入网占整个通信网投资的比例将比过去更大。而且近年来,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在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中,发展接入网,特别是宽带接入网,不仅成为电信网必须尽快妥善解决的“瓶颈”问题,而且也成为未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重点和关键,吸引了几乎所有国内外制造商、运营公司和业务提供者的注意。以3.5G固定无线接入及26G LMDS技术为代表的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已成为宽带接入技术的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可作为有线接入的重要补充而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光纤接入网正在快速的发展,除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正在大力建设光纤接入网以外,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在积极地规划和建设光纤接入网。光纤接入网在农村的发展,主要有电话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两大市场。本文通过光纤接入网、本地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阐明这两种业务在网络方面的联合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普遍把发展接入网作为主要的经营策略之一,倾注了很大的力量。设备制造商也积极地适应这一方面的需求,开发了各式各样的接入网设备产品。接入网概念的出现,使得电信运营能够综合考虑用户环路的设备配置问题,既眼于现在的需求又放眼于网络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通信信息网络正在从多级向二级网发展,我国的通信信息网络也将由干线网/本地网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我国核心网的建设已具规模,方向比较明朗,发展和扩容可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上增添新的技术(如采用DWDM技术、增加IP功能)实现。但是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却正方兴未艾。这是由于通信信息网络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人类对电信网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电信网必然朝着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作为电信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的用户接入网,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围通信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基本概念 国际电信联盟(ITU-T)1994年提出了以标准化、规范化的V5数字接口为标志的“接入网”的概念,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是本地交换局与用户端没备(CPE)之间的实际系统(ITU-T第13研究组G.963建议),它可以部分或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电信网是由长途网和本地网组成的,本地网是由本地中继网与用户接入网组成的。接入网点多、面广、量大,凡是有用户的地方就存在接入网;接入网的建设投资费用较大,根据各国建设电话网的资料,用户接入网的建设费用占电话网建设总投资的30%至40%。较好地解决电信网中的用户接入网,合理地组织用户接入网,这对现代电信网的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接入网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接入网仍以传统的铜缆用户线为主,少数城市地区采用了光纤接入没备;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已完成了大本地网的规划建设工作,而在一个本地网中,既包含了城市,也有郊县和乡镇,其接入网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 经过“八五”期间“户线工程”的建设,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的铜线用户网已较为完善。京津沪穗、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经济比较发达,电信业务发展较快,宽带业务也开始起步,这些地区接入网的发展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城市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