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产品是金融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金融机构经营的基本对象。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其产品优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雄厚的业务基础、众多的营业网点、国情化的产品而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但新型的商业银行起点高、业务灵活,在经营管理水平、信息、人才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随着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发,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已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目前国有银行普遍存在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2.
金融产品是金融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金融机构经营的基本对象。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其产品优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雄厚的业务基础、众多的营业网点、国情化的产品而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但新型的商业银行起点高、业务灵活,在经营管理水平、信息、人才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随着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发,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已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问题,本文在分析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金融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加入WTO后,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将在业务、地域和股权限制等方面对外资金融机构逐步放开,国外金融经营理念和金融制度、金融工具、金融技术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冲击和影响加剧,以利润和人才为核心的金融竞争日趋激烈。传统金融审计领带的金融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推动着金融审计工作也在不断创新和深化。具体说来,金融审计将呈现以下四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我国经济腾飞,随着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以银行中心、清算中心、数据中心、研发中心等为核心内容的金融后台服务,与金融中介机构前台服务逐渐分离,这是发展趋势也是潮流。自此,我国各个大中型城市为竞争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展开了激烈角逐。合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利用好金融发展、政府扶持、本地高校人才及地理优势,解决自身存在的经验不足、设施不完善、人才流失等问题,并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及战略,建设好全国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激烈的竞争局势下,只有增进合肥各个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之间的合作,政府扶持推进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扩展周边业务,并大力培养与引进高等人才,才能使合肥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逐渐建成国际一流水准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通货紧缩、消费需求不足条件下,消费金融服务工作将比以往更加困难.金融服务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集中百倍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去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更加丰富的中间业务,加强研发并尽早提供复合型金融产品.开发潜力巨大的私人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金融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机构纷纷以购并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市场.这一时期有大量的金融控股集团涌现出来,同时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铁峰 《活力》2004,(4):81-81
金融开放标志着国内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而且可以通过促进竞争提高国内金融服务水平,概括来说,金融开放可以给民族国家金融发展带来以下好处:  相似文献   

8.
金融企业税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我国金融业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中资银行开始面临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与挑战,适时调整、改革金融企业税制,对促进我国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意义重大。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出台,为我国金融企业创造了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将影响和改变着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有利于提高金融企业的盈利水平,实施金融企业人才战略和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加强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改革呆账准备和坏账核销制度,建立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工具制度,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所得税制。另外,还要通过改革营业税和健全税收征管来完善金融企业税制。  相似文献   

9.
刘忠生  李东 《企业经济》2008,(5):163-165
金融安全是一国金融的良性运转及对于其国内金融的有效控制。因此,国内银行的低效经营及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的过度影响力都会危及国家的金融安全。实证数据反映,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缺乏效率,如果不加以解决,最终将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银行业对外开放使国内银行企业面临巨大挑战,但适当地应对不仅不会危及金融安全,相反会改善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加强金融安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石磊 《活力》2006,(6):75-75,77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将在未来几年内,有步骤地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随着金融领域限制的解除,外资银行已经开始携带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品种、新的营销理念和新的服务手段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竞争,而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制度及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因素,金融创新发展的还很滞后,国内的金融机构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如何进行金融创新这个角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2004年2月4日.银监会为了规范国内金融衍生交易的发展.正式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衍生交易的准入和风险控制等进行了规范.并允许合格的外国银行分行开展衍生业务.银行间在争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客户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运用衍生产品交易以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我国商业银行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核算准则基本为空白.造成了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核算和披露方面不规范.各银行间缺乏可比性.相对于有较严密的核算办法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外资银行而言。中资银行在起跑点已经落后。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部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携带着良好的品牌效应进入中国市场,对于中国的金融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外国金融机构良好的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高端客户,为其带来了较高的利润。国内金融机构同质化的服务和产品,缺乏“差异性”和“附加值”,无法从品牌中获取高额的“品牌税”。因此,品牌战略的实施对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金融品牌战略的特征,并且就如何构建金融品牌战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情况 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专家指出,国际金融企业中高端人才缺口有近万人,且将目标瞄准了国内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的业务骨干。外国金融机构的大量涌进,必然会促进我国金融人才的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不力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金融创新产品是金融机构利润增长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是金融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主要必经途径。但金融创新产品在带来利润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如何从金融创新产品的特征角度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理论进行探索分析,并探讨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深化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不力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金融创新产品是金融机构利润增长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是金融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主要必经途径。但金融创新产品在带来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国际国内各金融机构的竞争强度不断加大,同时来自国内外的大产业资本对国内金融企业的收购进程也在加快,这一切都使得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如何才能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发展壮大,是摆在中小金融机构面前的重大问题。而组建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宋钰勤 《经济界》2005,(5):26-28
目前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巨大,已达到151万亿美元,有2万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参与交易。中国银监会于今年2月公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它是适应加入WTO后,中外资银行在开拓市场、运用衍生产品交易规范地开展业务竞争的需要;是指导和促进中资金融机构开拓衍生产品金融业务的需要;是指导我国金融机构规避衍生产品风险健康发展的需要。衍生产品业务,对外资金融机构来说已有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大多数中资金融机构来说,则是近几年来刚开拓的一项新业务。为此,了解它的发展历史,熟悉衍生产品的作用与负…  相似文献   

18.
<正>金融开放与市场化,带给中国金融市场无限生机,唤起中国金融企业的活力与激情;金融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带给本土金融业巨大的挑战,引发品牌晋级与营销突围的迷茫。金融产品迭出,高端客户争夺,业务竞争激烈,市场开拓求解,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何战略取胜?在产品与服务同质竞争中,如何品牌领先?  相似文献   

19.
总体看,我国尚未形成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只是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结构的雏形,具体包括两大类,一是中信、光大、平安等金融机构形成的控股集团,二是近几年产业资本投资金融机构形成的控股集团。 (一)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 尽管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商业银行,但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投资非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内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湖北省,在当地省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多部门的努力下,湖北省已经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论文分别从高新技术企业状况、工业企业R&D活动情况、金融机构参与科技金融状况、政府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共五个方面浅谈湖北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并提出湖北省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