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严 《重庆财会》2003,(4):35-37
国有产权转让是国有资产退出的一种方式。在当前国有产权转让政策和制度尚不健全的条件下,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加强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对于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的若干问题谈点看法,供研究。  相似文献   

2.
管士广 《山东审计》2003,(10):39-39
一、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后果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会计监督职能弱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一)国有资产流失。传统体制遗留的国有资产多头管理,无人负责,存量闲置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此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国有资产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和渠道流失: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潜亏;中外合资、企业兼并、企业产权改革、产权分配、股份制改革中资产评估过低或资产转移而造成的损失;国有自然资源及土地资源收益的流失;少数政府官员、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者钱权交易,或者大量转移,鲸吞国有资产而造成的流失…  相似文献   

3.
剩余索取权的应然配置是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合法性的配置。有利于公司绩效水平的提高是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合理性标准,这要求企业控制权安排与风险安排相匹配以保证控制权的有效性;客观公正是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合法性标准,这要求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应该与风险配置相匹配。  相似文献   

4.
剩余索取权的应然配置是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合法性的配置.有利于公司绩效水平的提高是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合理性标准,这要求企业控制权安排与风险安排相匹配以保证控制权的有效性;客观公正是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合法性标准,这要求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应该与风险配置相匹配.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观点是,让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享尽可能对应起来。由于享有剩余索取权实际上就意味着承担风险.而享有剩余控制权则意味着制造风险。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体现于现代企业中,则表现为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合约的基本框架——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给企业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观点是,让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享尽可能对应起来。由于享有剩余索取权实际上就意味着承担风险,而享有剩余控制权则意味着制造风险。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体现于现代企业中,则表现为现代企业所有权安排合约的基本框架———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给企业经营者享有,而企业剩余索取权则安排给股东与经营者分享,在这样的前提下,既能给股东提供选择与监督好经营者的激励,又能给经营者提供努力行使好剩余控制权的激励。一、大股东的非合作、非持续发展行为下的剩余控制权现代企业理论在关…  相似文献   

7.
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我国大多数企业都经历了多次改革、改制。由于各地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异较大,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改革的思路混乱,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国有资产流失成因分析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把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归结为三点:一是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二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国有产权转让的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从企业中反映出的问题分析:(1)被转型企业究竟有多少资产、家底如何,作为企业的主管部门、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8.
一、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其缺陷 (一)所有者缺位 法人治理结构是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控制、监督的制度安排,以及对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如何进行配置的法规构架,其核心是确保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9.
何严 《重庆财会》2002,(10):35-35
国有产(股)权转让在国有企业中是经常发生的。国有产(股)权转让它是指国有企业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将所持国有产(股)权进行有转让,从而收回产(股)权投资的一种经济行为。此项工作如果处理得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有利于国有企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如果处理得不好或不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制度办事,也容易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县域国企国有资产流失案例剖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图 《中国审计》2004,(12):42-43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企业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当前,特别在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及评估改制过程中引起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为此,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中,揭露和纠正企业的重大违规问题,采取措施切实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笔者现就几个县域国企审计案例进行剖析,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及防范措施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国有资产流失案例剖析一、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改制前的国有企业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的深层次问题还存在,造成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1.
德国公司的共同治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军 《经济界》2003,(2):81-85
一、引 言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改革的中心议题”,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的目标、行为,以及在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和用户当中,由谁来控制企业、怎样控制企业,以及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等。按照现代契约理论的观点,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契约,企业所有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客体,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的起因是产权的分离。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2.
二十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归结为一点,就是要以产权为中心.但是迄今为止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直没有走出"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模式,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行为都只是强调国有资产这种"物"的保值增值,而忽略甚至根本无视人力资本这种"人"的浪费和流失.目前国有企业只承认物质资本的合法性,企业的产权是以企业成立时法定货币资产的出资为标志和起点的.但是,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无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具体拥有多大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都少不了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济责任审计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股份公司通常是从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监督这两个方面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本文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国有企业中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问题,从而进一步剖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因。在现代企业中,激励问题是通过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来解决的。这里的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的是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的余额的要求权。事实上,在企业理论的早期文献中,经济学家就是以剩余索取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的,后来也有学者将企业所有权…  相似文献   

14.
信息文摘     
国有资产流失四暗道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前不久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报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情况时说,改革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转让国有产权没有完全进入市场,难以发现国有产权的市场价格,很难判断国有资产是保值增值还是贬值流失,少数不法分子乘机暗箱操作、收受贿赂、低估贱卖国有资产。二是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问题突出。一些企业在制订改制方案、选择审计和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确定转让价格等重大事项中,经营者处于主导地位,自卖自买,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缺乏保障;有的以拟收购的国有产权或国有企业实物资产作为其融资的担保;有的经营者人为造成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甚至利用不法手段虚构虚增成本和债务。三是内外勾结,低估贱卖国有资产。四是把职工经济补偿金等费用从转让国有净资产的价款中预先扣除,压低了产权转让价格。扣除的职工经济补偿金等费用或对应价值的资产并不立即付给或明确给职工,而是采取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方式,把这些净资产留给受让方无偿占用。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进行流失。有粗略的统计数字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国有资产每年流失500亿,进入90年代,每年至少流失800亿-1000亿。因此,说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并不是危言耸听。从国有资产流失的流向看,有纵向和横向两种。纵向是中央流向地方,政府流向企业,企业流向个人;横向的是从国内流向国外,从一个部门流向另  相似文献   

16.
(一)?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1.产权主体不够明晰,形成“内部人控制”。国有企业虽属全民所有,但实际控制权往往由政府中承担具体职责的官员来履行,是国有产权的代理人而非真正的出资人,导致其缺乏足够动力监督管理者履职,甚至出现政府官员与管理者的合谋串通,形成?“所有者缺位”。此外,国有资产所有人、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清晰,形成“内部人控制”,突出表现为财务支出随意、信息披露不充分、国有资产流失等。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制约国企改制的主要因素。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成因,一是产权归属不清晰,二是没有进入产权市场公开交易,三是没有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交易。如何有力促进国有企业在渐进式的改革中实现预期目标,又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产权转让的科学与廉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国有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着无形流失、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问题。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努力使所有权与监控权相分离,一是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派驻监管代表亲临实地直接监管,二是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委托代管,授权经营;三是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9.
所谓企业治理,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即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契约,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国有上市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分离的,在监督机制弱化、内部人控制严重的公司治理缺陷下,作为国有股东的代理人有动机和条件通过转让控制权谋取私利,处于劣势地位的受让方必然“贿赂”出让方,以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控制权这种稀缺资源,结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有必要完善国有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和用人机制,在公开竞价下进行控制权转让,并且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