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认为,应在两个方面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在国民经济总体活动中,二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前者是实现宏观经济计划性与微观经济市场性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后者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调节方式,具体表现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三种调节方式的相互结合及其内部的计划与市场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正>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思考社会对经济的运行如何调节和控制,决定于社会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要从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必须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建立以价值控制为基本手段的国民经济调控体系,这样才能既搞活微观经济,又实现宏观经济控制的目的。直接掌握在国家手中并能够直接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价值运行状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成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 一、相关项目排序研究的意义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可认为经济发展问题一般需要四个层次的决策: 第一、中央层次,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总体布局、计划协调,决定价格、消费与积累比例、体制改革等总政策方针及投资分配。第二、地区层次,决定本区域经济增长的具体发展战略和规划,进行系统安排、组织和协调。  相似文献   

4.
计划主导市场导致大规模寻租 经过1950年调整工商业后,中国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在计划主导下的市场。计划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但又不是纯粹的计划经济。1952年私营工业总产值105.2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9.0%,其余则是国家能控制的经济成分生产的,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经济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处于垄断位置。私营工业经济所需的原料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通过加工订货将私营工业企业  相似文献   

5.
<正>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综合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问题,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而且必须要很好地解决的实践问题。陈云同志早就指出:“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实践表明,人们对它认识如何,在经济计划工作中做得又如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甚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全面估计了我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后,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1980年12月,党中央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个方针,决定对经济实行进一步调整,以便稳定经济,进而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久,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又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走出一  相似文献   

6.
<正> 1.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老而又新的课题。说其老,有人认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自公有制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经济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认为,自社会经济走出小生产的框范,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以来,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就是经济领域中人们努力解决的核心问题。说其新,表现在无论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改革,还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改革,都提  相似文献   

7.
<正> 一、计划与市场的同一性问题计划与市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里说的计划与市场是运行机制意义上的)。几十年来,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无数次的讨论,发表了许多意见。人们大都将二者作为两个独立的实体来考察它们的关系,也就是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纯粹的计划经济模式,也存在着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实践者的任务似乎就在于如何对二者巧  相似文献   

8.
企业计划及其机制是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微观基础。企业计划状况及其机制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效果与质量。加强和改进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提高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计划及其机制,强化计划管理的微观基础,使宏观计划与企业计划有效地相互衔接、适应和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计划与市场是密不可分的,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形成计划市场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将这一模式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可以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改革,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应运而生,特别是1986年以来发展较快。它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通过对它们之间关联度的分析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如何完善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同业拆借市场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这是本文研究的初衷与要旨。一、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01,(11)
指国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作出的带有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决定。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1 )经济规划决策。通过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 ,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战略、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教育和科学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提高程度。同时确定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 (2 )政策调节决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根据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制定出张弛有序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对于宏观经济决策而言 ,制定一个时期的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十分重要 ,它有利于…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一直努力构建的是一种“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互渗透的调节模式。这种模式无论从逻辑或现实的角度看都相当吸引人,然而这种似乎完美的调控模式在现实操作中却失灵了,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毛病出在什么地方?这里有两个答案选择:1.是否我们的国家参数调节市场模式选择失误。2.是否现行调控模式有某种功能性缺陷需要完善,或是与现时的经济运行不合拍,如果宏观调控模式本身相当完善,或者宏观调控模式所要求的经济环境无法实现,可以承认我们探寻已久的调控模式选择失败、但事实不是如此,而是这种模式在现阶段并没有运行到位、现行宏观调控模式所具有的界度和力度与现实的经济运行不相符。具体而言,存在下面几个问题,我们以调控系统具体操作的步骤为序进行分析: 1.向调控系统输入国民经济计划参数是调控机制运行的第一步。然而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国民经济计划参数本身是否是国家模拟市场得出的符合价值规律的参数,这是关系到调控机  相似文献   

13.
刘汴生 《经济师》2003,(7):18-19
国家办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一种普遍的现象 ,国有经济的发展与调整要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文章认为国有经济是国家干预经济和控制经济的手段 ,它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 ,为其他类型的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加强了该国国际竞争能力。国有企业的进与退受制约于国家宏观管理的“市场缺陷”和“计划缺陷”的表现程度 ,当“市场缺陷”表现较为充分时 ,国有经济就要作为国民经济的补充来加强 ;当“计划缺陷”表现较为充分时 ,国有经济就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14.
一 经济运行调控模式是运行体制的核心。为了使微观经济运行灵活,使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有序,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和协调发展,我国传统的经济运行调控模式必须改革。 究竟怎样建立理想的调控模式呢?这一直是经济学家注目的问题。在这方面发表的见解已经不少。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应该实行计划调节,市场调节的只是国民经济的一小块次要部分,认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以计划调节为主而以市场调节为辅。另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计划管理以商品经济为对象,而市场机制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基础,所以,国民经济的大部分活动应该让市场去进  相似文献   

15.
<正>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阐述的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论点,可以归结为:(1)有计划发展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物;(2)竞争和无政府状态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规律,有计划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规律,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把有计划发展规律与计划机关制定的计划加以区别。斯大林的这些论点已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计划工作者都有文章给予肯定和评述,认为这些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观点完全一致。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  相似文献   

16.
西方经济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迷信市场机制万能,认为只有自由市场经济才是和谐社会经济。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认为仅仅依靠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资源配置问题,唯有借助政府力量,才能矫正市场运行所产生的失衡,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开展经济区划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生产与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空间,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规划必须落实到具体地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安排和生产力在各地区的合理布局,是国民经济长期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各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在不同地区发展同一生产部门或在同一地区发展不同的生产部门,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经济效果。建国以来,我国各级计划部门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是过去的计划工作体制,部门计划力量较强,综合平衡较弱,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  相似文献   

18.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如何划分?哪些应例入计划调节范围?哪些应列入市场调节范围?这是实践中提出的理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打算针对当前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影响广泛、深远的一种传统理论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进行探讨。这一传统观点概括说来大致是:(1)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划分,是由两个不同的规律要求决定。计划调节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市场调节则反映价值规律要求;(2)按照这一理论划分,计划调节就是制定计划、下达计划指标、督促与检查其完成;至于经济杠杆的运用,市场实现,或价值规律的运用,则划归市场调节范围;(3)由此就产生了二者的结合问题、挂钩问题。报刊上常见的提法有:“计划如何利用市场调节”;“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等等。究竟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质的区别界限应划在哪里?我认为,不应划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与价值规律上,而应划在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与自发作用上。  相似文献   

19.
金融风险事关金融机构的生死存亡,事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关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生产决定分配,金融风险源于经济风险和企业风险.经济是一个有机体,无论是宏观经济运行还是微观企业发展,都有自身的周期,前者称"经济周期",后者称"企业生命周期",我认为,经济周期是引致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企业生命周期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0.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核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市场决定计划,计划对市场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应当建立在以市场为中心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决定计划,计划服从于市场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调节社会资源的两种手段,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计划与市场关系中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市场居于主导地位,市场决定计划,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