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乐 《辽宁经济》2014,(5):44-45
本文从宏观层面梳理了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并以辽宁沿海园区为样本,论证了园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园区的政府行为、市场规模、人力资源等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集聚起正相关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辽宁沿海园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计算泛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位熵,对城市规模与两大产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水平相对不高;其他规模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高,尤其特大城市比其他规模城市具有更高制造业集聚水平,但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普遍较低。此外,2014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间均有某种对应关系:制造业与城市规模之间大致呈“倒V”型分布;生产性服务业随城市规模递减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本质是技术进步的结果。由于技术进步,服务部门的服务能力增强,最优规模超过了企业内部需求,所以需要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当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规模后,其定位从"服务生产"转向"资源调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发展中国家要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角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许晖  邹慧敏 《港口经济》2008,(11):20-24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就无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助推器,两者呈现出一种“互补互利、共存共荣”的关系。作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窗口的天津滨海新区,要想加快天津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增长,一些先行国家和地区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欧美市场主导型经济体不同,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它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发展重点和路径方面优先从商务服务业突破,从而带动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河北生产性服务业与京津进行比较,占GDP比重较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吸纳就业能力较弱、产业集中度较低、规模优势不明显及新兴服务业态培育慢。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与制造业的需求、京津冀产业格局及制度创新密切相关。应从强化协同发展理念、培育协同发展环境及完善政策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是目前发展现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将从各地区比较的角度,分析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格局,总量格局以及水平格局及分行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徐紫嫣 《改革》2023,(2):105-117
在服务经济领域,服务业因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而导致的“成本病”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从人力资本角度来看,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力,其外部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效应和消费溢出效应两方面。基于2005—2019年我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人力资本积累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通过促进服务消费和加快技术创新来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有助于缓解“鲍莫尔成本病”问题。为了更加清晰地描绘这种关系,将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并分别进行考察,发现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和作用机制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更加显著。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者技能和教育培训体系等公共服务保障,缩小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技能差距,是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发展特点、发展模式、空间布局等方面分析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建华  郑冯忆 《改革》2020,(1):59-75
推动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创新性地将有效结构变化指数(ESC)应用于我国2008—2017年29个省份的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研究发现:ESC的影响效应主要通过延迟效应与加速效应传导,但两者在对服务业不同发展指标上的影响呈现差异;我国服务业ESC可推动服务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长,但会抑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平均工资的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服务业ESC是驱动服务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的重要来源,生产性服务业与非高端服务业ESC则会显著抑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上还有巨大空间与潜力,可通过结构持续优化来有效发挥结构配置效应,促进产业发展,并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椎动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对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从现状趋势、分化过程、区位模式、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必然选择.而突破二者之间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低效平衡是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生产过程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要素,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了融合互动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交易成本—服务外包化、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广东佛山市为例,着重分析了佛山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现状、失衡的表现及对佛山经济的影响,最后就实现佛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辽宁经济》2014,(8):4-11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目前仍存在规模偏小、占比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能未能充分释放。沈阳市铁西区借助装备制造业优势,采取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我们可借鉴其经验,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新融资方式、深化主辅分离、推进集聚区建设等政策措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力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4.
深圳已经基本形成支柱行业地位突出、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本文基于客观数据分析了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深港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改善社会环境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性的逐步提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的比重不断增长;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部门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深.形成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扩张将会引致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  相似文献   

16.
陈昀 《湖北经济管理》2008,(18):102-10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创新功能和经济功能。目前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且武汉作为城市圈中心城市所担负的带动、辐射作用尚未发挥。发展武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武汉城市功能可以从制度建设、政策创新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对韩、对日、对俄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的区域地缘优势,便利、发达的交通网络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0个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链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资本、技术和人才状况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资金条件、技术保障和人才保障;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合理规划各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提升浙江省整体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本文主要利用2006年浙江省服务业的统计数据,从增加值和从业人员的角度,计算了浙江省11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浙江省各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际差异,最后简要提出了各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及其对陕西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德 《特区经济》2011,(8):273-274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环境营造,注重发挥中介服务组织作用;实施走出去战略,强调集群化发展等。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园区推动、服务外包等。陕西要顺应服务业发展规律并借鉴国际国内经验,从加快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发挥中介服务组织作用等方面着力,推动陕西服务业发展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与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2004年至2010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影响农业效率损失的角度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否存在外溢效应,从而是否有利于提升农业的获利能力.结论表明:在样本期间,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效率损失.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业专业化程度、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水平、优良的政策环境因素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升农业获利能力的有效渠道,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