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研究与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际收支已经多年处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下,这是由我国对内对外的经济和国际贸易政策所决定的。"双顺差"在给我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政策改革调整的必要性,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常项目账户持续出现顺差,尤其是2001年以来顺差额更是飞速增长。本文在对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进行结构分解的基础上,从资金流动、汇率与宏观经济波动、储蓄-投资缺口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我国经常项目顺差飞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根源。最后,在对我国经常项目收支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战略调整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环境下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象,从双顺差的结构入手,分别分析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形成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双顺差的规模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汇率、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力求在后危机时代促进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4.
刘峰 《改革与战略》2008,24(1):42-45
我国经常账户已连续十多年保持顺差,近几年更是呈现出逐渐升高的态势。金融霸权作为美国长期维持大量贸易逆差和资本流入的基础,正是我国出现巨额顺差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是美国金融优势、强势美元政策和国家根本利益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的集中表现,是由金融霸权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在短期,我国必须坚决保护自身比较优势、坚持汇率稳步提升和多渠道消化贸易顺差。而在长期,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金融产业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美国金融霸权的依赖,实现我国的经济平衡。  相似文献   

5.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是“双顺差”结构不断强化。1994年-2006年,我国连续13年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并且顺差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608亿美元和2499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仅贸易收支顺差就达到1368.2亿美元。资本账户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过一年逆差外,也都是顺差状态,主要源于直接。投资账户外资的持续不断流入,2006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1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是1年、1个季度或1个月),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账户可以分为三大类: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不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当前外资外贸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这是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成果,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副作用。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的巨大顺差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经济特性息息相关。但也与我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会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政策。根据相机决策的原则,目前是进行外资、外贸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永久性收入假说来评估国民储蓄行为,更突出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因素带来的影响,通过一个前瞻性的、动态的分析方法考察中国人口分布变动情况。本文的动态分析方法不仅得到了实证验证,也比经济文献中的静态依赖分析更为有效。本文仿真模拟全球储蓄行为后发现,随着居民储蓄份额的上升,中国2000年经常账户逆差,2010年经常账户呈现顺差,而到2045年左右中国经常账户重现逆差。美国、欧盟的经常账户趋向与中国情况恰恰相反。中、美、欧经常账户的仿真模拟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常账户顺差持续下降,而与之相伴随的是财政政策力度的不断增强.文章基于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控制经济周期对财政政策的内生性冲击,识别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使经常账户余额显著下降,即支持"双赤字"理论.机制分析表明,中国的财政赤字扩张会带来家户和企业的储蓄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从结构与制度视角解释中国汇率政策和外部经济失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中国和世界经济在贸易和资本流动中的失衡已经众所周知:美国在近25年一直保持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经常账户赤字.在2006年,经常账户赤字达857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5%.美国巨大的赤字主要通过日本、中国和其他石油输出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来支持及获得融资.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现状、原因及适时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1年开始,美国结束了83年的经常账户顺差局面,除1973年、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由此进入长期巨额的逆差时期。1980年以来,按官方公布的数据,平均每年有1000亿美元左右的经常账户逆差。1981~1987年和1991~2000年为两个高速增长的时期,1987~1991年经常账户逆差有所减少。从1992年开始至今,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已持续15年呈逆差状态,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速加快,  相似文献   

12.
资本流入的突然中断与经常账户赤字的有效调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选择93个国家在1977~2007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了全球性经常账户失衡的现状。在深入剖析经常账户高赤字的具体融资途径及其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利用Probit模型对资本流入突然中断对经常账户赤字调节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资本流入突然中断能够显著影响经常账户赤字的调节,并对其经济意义进行阐释。最后就此次金融危机后全球经常账户的状态进行预测,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会带来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82年到1993年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结构发生逆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了长达13年(1998年除外)的持续"双顺差"。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十多年较长时期内持续保持双顺差乃至"三顺差",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国际经验看都属于特殊现象。为此,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实践为切入点,着重考察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动的事实表现、特殊属性、发生根源和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状况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主要体现在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净对外债务,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迅速累积的对美国的债权。2004年,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为6681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逆差为6654亿美元,占 GDP 的5.7%,可见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体现为商品贸易  相似文献   

15.
李国英 《特区经济》2007,224(9):212-213
流动性过剩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章从持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外汇储备、居民储蓄、企业、政府储蓄以及国际投机性资本等角度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经常账户失衡的调整: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80至2005年期间全球范围内106个国家或地区的经常账户失衡调整进行了研究,通过界定经常账户失衡进行调整的事后标准进而识别出经常账户赤字或者盈余的不同调整期间。在对经常账户调整期间合理识别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经常账户失衡调整的国际经验,并且利用Probit模型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经济变量对于经常账户失衡的调整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文借助于近30年的经常账户失衡调整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情况对经常账户收支盈余调整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济波动会对进出口贸易和消费投资产生影响,经济周期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变化是否存在内在的相关性有待严谨的实证分析。文章基于1991~2012年我国的两个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利用1980~2013年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和世界相对于中国的GDP增长率数据,构建SVAR模型,分析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常账户余额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周期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GDP增长率的信息冲击会导致经常账户余额持续波动。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经济波动会对进出口贸易和消费投资产生影响,经济周期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变化是否存在内在的相关性有待严谨的实证分析。文章基于1991~2012年我国的两个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利用1980~2013年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和世界相对于中国的GDP增长率数据,构建SVAR模型,分析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常账户余额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周期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GDP增长率的信息冲击会导致经常账户余额持续波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理论机制分析认为,资本账户开放通过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波动三个渠道对一国的就业率产生影响。鉴于此,文章使用多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对66个样本国家进行多层嵌套分组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资本账户开放与就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首先,资本账户开放对就业确实存在门槛效应,且在人均GDP水平、通胀水平和经常账户余额三个门槛变量上都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其次,资本账户开放对就业的影响与经常账户余额之间呈现非单调的关系;最后,不同类型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就业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提高就业率,一些新兴经济体可以适当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对于部分发达国家应当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而我国则应在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的同时维持经常账户的盈余以及深化金融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理论机制分析认为,资本账户开放通过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波动三个渠道对一国的就业率产生影响。鉴于此,文章使用多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对66个样本国家进行多层嵌套分组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资本账户开放与就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首先,资本账户开放对就业确实存在门槛效应,且在人均GDP水平、通胀水平和经常账户余额三个门槛变量上都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其次,资本账户开放对就业的影响与经常账户余额之间呈现非单调的关系;最后,不同类型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就业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提高就业率,一些新兴经济体可以适当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对于部分发达国家应当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而我国则应在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的同时维持经常账户的盈余以及深化金融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