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对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该理论背后两个关键命题(汇率变动对经常项目的调整无效和本币资产的风险升水为负)的证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得出结论:前一个命题只是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说;后一个命题则不适用于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的情形.据此,我们认为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是有缺陷的,高储蓄未必是两难的,同时麦金农关于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将很有可能最终陷入通货紧缩螺旋和零利率流动性陷阱的说法也是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的.  相似文献   

2.
高储蓄真是两难的吗?——与麦金农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建淮 《经济学》2005,5(1):203-228
本文对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该理论背后两个关键命题(汇率变动对经常项目的调整无效和本币资产的风险升水为负)的证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得出结论:前一个命题只是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说;后一个命题则不适用于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的情形。据此,我们认为麦金农的“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理论是有缺陷的,高储蓄未必是两难的,同时麦金农关于“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将很有可能最终陷入通货紧缩螺旋和零利率流动性陷阱”的说法也是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双高",即高投资、高储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西方经济学有关投资、储蓄、经济增长、利率等相关理论,试图构建其逻辑框架,并立足我国实际,探讨我国双高现象的真实原因.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发现,我国的高投资与高储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我国的高储蓄率归因于不断增加的国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相似文献   

4.
刘杰 《经济世界》2000,(7):24-25
近几年,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这里,我们不妨稍做回顾: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79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到300亿元。10年后的1989年,就增长到5000亿元。在4年以后的1992年,就突破了10000亿元。接着仅有两年,到1994年底,又突破了20000亿元.然后,1995年底,接近3000亿元,1996年底,达到38400亿元,1997年,达到45800亿元,1998年底,又达到了53000亿元。今年1月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60000亿元大关。 60000多亿元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5.
关于企业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储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高储蓄率支持了高水平的投资率和资本积累率,而资本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当一个国家有大量储蓄时,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和潜在产出水平都将快速增长。然而如果企业的储蓄和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企业储蓄出现了高储蓄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鉴于企业的高储蓄率的现状及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企业高储蓄转化为投资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居民储蓄过高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近7万亿元的居民储蓄是否太多?在全国年“工资总额”9000多亿元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年增长达七八千亿元,这种增长态势是否反常?在目前低工资的情况下,本文认为居民储蓄总额提高到12万元水准,会使社会比较安定。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70  
中国的转轨经济具有独特的增长模式,其典型特征就是持续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本文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解释了这种模式赖以产生的基础。我们认为,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工业化)、由农村向城市(城市化)、由国有向非国有(市场化)的持续转移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而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既是这种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也是劳动力得以持续转移乃至这种增长模式得以维持的关键原因。为了防止效率低下的金融部门阻碍劳动力的转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引入纯粹金融意义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成为了必然。与此同时,本国金融部门也将持有一个规模逐步扩大的外汇储备。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波动是统一的。尽管其中的机制有别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但是,“中性”依然应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高储蓄和低消费达到了近些年的最高点,应对当前内外经济形势,提高消费率必须在四大领域破题——开征资源税种、国有资本分红、调整个税、加大社保投入。"如果不解决储蓄、消费这一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结构失衡问题,其他改革都是隔靴搔痒。"  相似文献   

9.
汪伟 《经济学》2009,(4):29-52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并运用中国1989—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我们通过不同的识别方式和各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政策转变带来的抚养系数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强化,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在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各种因素后,我们的结果基本稳健。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并运用中国1989—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我们通过不同的识别方式和各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政策转变带来的抚养系数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强化,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在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各种因素后,我们的结果基本稳健。  相似文献   

11.
Williamson认为,作为处于发展初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输入资本,即使人口因素也不能推翻该结论。本文建立修正的Blanchard-Fischer模型以反映人口结构变迁,计算结果表明,即使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顺差也有可能是最优的外部均衡目标。利用人口预测数据模拟中国的经常项目余额目标值,支持目前中国应维持适量净储蓄,以备未来人口老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简单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演变历史之后,通过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中的汇率决定模型,建立了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简单模型。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因素是进出口贸易、利率平价以及国外资本流入,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明显的居民高储蓄态势,同时居民消费倾向出现大幅下滑,生活质量上升缓慢。研究居民高储蓄的成因,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居民的储蓄环境得以改善,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王卢荣 《新经济》2010,(1):69-69
林先生35岁,现为广州知名餐饮连锁高管,年薪50万元左右。其太太32岁,在某外企工作,年薪12万元左右。二人有一个5岁孩子,并计划安排孩子在16岁左右出国留学,全部费用估计要150万元。现有3套房产,总价值为375万元。其中1套市值200万元的自住房,无房贷;其余2套出租,租金足够还银行贷款。另有银行存款98万元,平均每月家庭支出约2万元。林先生现在有购买保险,每年支出约3万元。  相似文献   

15.
王婷 《经济论坛》2007,(6):39-40
自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五次调低利率,其政策目标十分明显,旨在通过大幅度降息引导居民储蓄向消费和投资转化,缓解结构性生产过剩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那么,其政策效果如何呢?从1996年到2002年,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以及传统体制因素对需求的制约加大,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已明显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幅度比投资增加幅度高34.6%,而这7年中,消费比率一直在58%至61%之间变化,国内储蓄未能充分转化为实际投资,经济增长中存在严重的投资压抑。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的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解决对策又是什么呢?(见图)  相似文献   

16.
17.
18.
高冠栋 《经济与管理》2005,19(8):72-74,101
中国长期以来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使人民币面临了巨大的升值压力,而中国外汇市场的非市场化没有将这种压力转化为价格的上升。最近两年来,美元的贬值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中国目前这种汇率形成机制带来了许多弊端,政府应当做的是进一步提高外汇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有关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缺乏专门针对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和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本文专注于分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居民所面对的不确定因素风险感受以及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约束感受显著地差别于城市。通过构造一个包含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特点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强,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与融资约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谨慎,储蓄存款的倾向越来越高,这也印证了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农村金融环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