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能源结构的每一次大转变,污染问题就进一步加深。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需要稳定的能源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能源进口和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分析当前我国能源使用的现状,并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能源消费的不合理严重导致环境污染,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能源安全是一个现代社会的范畴,能源安全的概念自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充实的过程。进入工业化进程以来,能源在继资本和劳动要素之后,成为又一个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生产要素。基于能源稀缺性、过分倚重化石能源以及其不可再生性等,能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并对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现阶段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一次能源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分别是自然能源到煤炭的转型和煤炭到石油的转型。而目前,在世界能源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过渡时期,天然气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向天然气过渡是世界趋势。中国正在转变"以煤为主"的战略思维,已经颁布了系列规划和政策,确保能源向天然气转型,相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能源结构、环境质量、工业生产成本、居民生活水平都将有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4.
马博 《辽宁经济》2020,(5):88-89
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国民生活便利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企业带给人们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尤其是化工企业,对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加强生态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已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因此,本文从化工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以化工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研究为重点,对我国化工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进行解析,并对我国化工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能源约束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煤炭第一大消费国,世界第二大石油、电力消费国。自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能源消耗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中国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将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可见,能源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瓶颈"。本文利用能源产销量、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分行业能源消费量等一系列指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来测度中国能源问题的各方面约束。  相似文献   

6.
能源早已成为不得不说的话题。 当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庞大的能源支撑,当世界的格局因为能源而改变,稀缺的不可再生能源再也不能没有出口。而新能源,开始顺理成章地成为"解压阀。"  相似文献   

7.
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缓解能源紧缺与环境问题的关键举措,调动需求侧灵活资源可以增加电力系统中可配置的灵活性容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电力系统运行成本.对需求侧灵活资源可调度潜力进行准确评估,可应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冲击,快速、准确地对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实现能源的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目前中国能源年消耗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能源安全、化石能源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方面。如何拓展能源利用,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并利用传统清洁能源,已成为中国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家“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积极开发油气,重视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方针,依靠科技创新,开发化石燃料的清洁利用技术,充分利用氢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以及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中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根本出路,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新疆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快速耗竭,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章在对新疆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问题、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建立产业体系、立法、增加建设投入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煤炭有着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之美誉,是人类世界生产工作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石油现在已日渐取代了煤炭的重要地位,但是,与此同时,石油也因此而日渐枯竭.在今后,石油产业必然衰败,这就向人预示着,煤炭是不可替代的.而煤炭企业,则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要想管理好煤炭企业,就得贯彻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近来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能源资源价格上涨,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全球通胀压力增大。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仍面临不少严峻挑战。我们有责任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着眼长远,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从体制机制等基础问题人手,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能源发展的大环境下,煤炭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心企业,逐渐成为了我国供给能源的重头行业,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成为了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运作系统,其中有效的成本预算方法是推动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途径,不仅能降低能源成本,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自身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我国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内容为研究基础,对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的成本预算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能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节能与发展,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物流已呈现网络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特征,物流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如何完善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找出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当前的首要问题。文章将从企业自身、服务体系等方面探讨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着重立足于其管理,分析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能源、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上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益水平受到较大影响,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江苏省企业面对全球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外电网企业加速综合能源业务发展,通过投资和管理手段沿综合能源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以提高电网企业在综合能源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核心地位。在整合过程中,财务在成本管理方面通过业财融合能有效提高整合效益、降低综合能源产业链整体成本。然而,当前存在财务业务意识不强、业财脱节等现象,使得财务无法有效支持并约束业务投资经营行为,导致成本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制约电网企业在综合能源产业链中的整合效益。文章提出成本管理应走出传统的事后核算分析领域,参与到企业产业链整合战略中,对关键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引导业务领域投资方式与投资方向,实现从成本管控到成本经营的变革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信息》2005,(7):24-26
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会议原则通过了《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纲要》草案,提出了我国未来解决能源问题的8条意见,其中作为首选的措施就是节能。2004年11月25日,由国家发改委颁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则意味着创建节能型社会、缓解能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节能已经成为继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之后公认的“第五能源”。2004年11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届中国工业节能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中国必须建设节能型社会,节能也应像“计划生育”一样,成为基本国策。戴彦德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2003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六,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能源成本。2003年我国能耗已达17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耗的13%。在我国,每千克标准煤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美元。所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将最终会被证明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并且高能耗的工业增长模式已经引发前所未有的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这在根本上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世界范围内Internet的普及和企业中Intranet、Extranet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电子商务以其交易便捷、成本低廉、速度快捷等优势显示出它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人类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电子商务时代.  相似文献   

19.
萌芽于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风险管理理论.已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一门重要科学。对企业而言,风险管理意味着必须在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其确定减少的成本收益权衡方案和决定采取的行动计划(包括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过程成为风险管理。我国现代企业实行风险管理刚刚起步,应加强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陕北是世界罕见的矿产资源富集地,具有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独特优势。但是现在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等已成为制约基地发展的主要瓶颈。要加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首先要从交通运输设计源头上超前考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