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Feenstra-Hanson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国际产业转移模型,结果表明:一国的生产率水平决定着该国偏向的产业活动;生产率的增长使得边际产业活动在国家间转移。进一步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2016版)的数据对2000—2014年期间不同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并分别检验了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在全球制造业分工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结论越来越符合理论模型的推测。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应把推动生产率增长放在首要位置,把握智能制造机遇,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培育高素质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相似文献   

2.
新-新贸易理论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其以微观企业为贸易的研究对象和出发点,以企业异质性假设为主要特征,研究企业的贸易、投资及全球组织生产行为及其经济效应.本文以经典的新-新贸易理论模型框架为基础.抛弃了其中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可知且服从随机分布的假设,将企业技术选择文献中关于技术和产品边际生产成本可预知的假定引入,对现有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补充,得到均衡结果和相关结论并分析了其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托迭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并对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和托达罗模型提出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和城市失业现象并存.文章最后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国际外围环境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通过资本项目和经常性项目两条路径,在经常性项目下,国际市场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出口产品的利润加成,也会通过进口生产资料价格影响国内企业的边际成本,这都可能成为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路径。本文实证研究发现,人们未来的通胀预期对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十分显著,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与需求变化会显著的影响企业的利润加成并成为国际通货膨胀输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假设研究,认为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中存在着“生产率阈值重叠”现象。“生产率阈值重叠”现象引发了笔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进一步思考,在“生产率阈值重叠”区间内,生产率不是唯一决定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因素,必定有其他一些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企业知识偏好”的概念,认为在企业层面的国际化路径决策不仅是生产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企业知识偏好”也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本文以索洛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索洛增长速度方程,从数据计量的角度测算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划(港澳台除外)的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劳动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实证结果,最后对相关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理论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瑛 《国际贸易问题》2008,71(3):124-128
21世纪初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对产业的关注转向对国际贸易中异质企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拓展,围绕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出口行为和FDI行为选择、企业一体化和外包组织形式选择等核心问题,对现有国际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拓展了 Antras等(2017)的理论框架,证明进口企业"自选择"效应的理论存在性和内在原因,并结合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对相关立论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选择进口的企业前期普遍具有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即进口企业"自选择"效应存在;(2)进口市场的进入成本下降会导致企业选择进入进口市场的生产率"阈值"下降,降低进入进口市场企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3)高生产率进口企业具有更强的"低价选择"能力和"风险规避"动机,一方面企业为了获得低价的中间品进口,需要较强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另一方面为规避国际供应链等风险,企业倾向于在不同国家进口同种商品,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开拓新市场和寻找新合作伙伴国的成本,以上两方面是造成高生产率企业选择进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国际贸易问题》2021,(2):63-79
本文运用扩展的异质性贸易模型,构建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行为的理论机制,并以创新要素流动的视角重塑产业集聚溢出效应建立理论假说。基于2000—2008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计量验证,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企业出口二元边际,产业集聚通过R&D资本流动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并不凸显,而R&D人员流动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占总效应的90%。采用工具变量法和Heckman二元选择模型,解决联立方程和选择偏误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果依然稳健。从创新要素流动的视角,企业生产率对扩展边际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而对集约边际不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调整地区产业专业化集聚和释放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结构,是提升质量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检验了集群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运用Heckman选择模型对集群内外企业的出口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集群内企业出口参与决策"生产率悖论"的存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该悖论的原因来自于产业集群引发的出口溢出效应,其中示范/模仿效应和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对集群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均有改善作用;出口信息溢出效应则只提高了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而对集约边际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数据库和OECD编制的TFIs指数,从出口企业-目的地层面分析了出口目的地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研究显示:目的地贸易便利化的提升对中国企业出口额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企业的出口增长是通过缩小出口产品种类数(扩展边际)、扩大产品平均出口额(集约边际)实现的。拓展分析表明:随着目的地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会更多地缩小出口产品种类;低收入经济体贸易便利化提升对中国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的消极影响更大。据此,企业应专业化、规模化地生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断提升自身生产率,积极应对贸易便利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汇率、出口退税和出口反应的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利用2000 2007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考察汇率冲击对企业内扩展边际和企业间扩展边际调整的影响,并刻画出口退税对这两种影响的优化和抵消作用.本文的主要发现是,汇率对企业内产品组合调整(倾斜效应)和企业间进入退出行为(选择效应)都具有促进作用,出口退税会减弱汇率的倾斜效应弹性、加强汇率的选择效应弹性.同时,对不同贸易形式和不同企业所有权属性的研究都证实了汇率、出口退税对出口反应影响的稳健性.进一步地,利用OP动态分解的生产率变化值,我们得到汇率与出口退税政策协调下的资源再配置情况.结果显示了出口退税下汇率对企业内和企业间扩展边际的不同影响,并会带来不同的非技术性生产率进步.这一发现不仅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汇率冲击对出口企业的资源再配置情况,同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和出口退税政策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详细剖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将资本使用成本异质性引入HIR模型,分析了出口、生产率异质性、劳动筛选与资本使用成本异质性对中国企业工资差异的影响,并用1998-2007年的工业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然后对拓展模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异质性对企业工资影响显著,会引起工资差异;控制了企业的生产率异质性和劳动筛选与资本使用成本异质性后,中国企业存在2.8%的出口工资溢价,但出口企业间的工资差异程度要小于非出口企业;出口工资溢价程度与出口固定成本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构建城市集聚空间模型,系统分析技术溢出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对城市集聚的影响机制,同时使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技术溢出的路径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局部技术溢出可以提升系统内城市集聚水平,全局技术溢出对系统集聚结构没有影响,但可以提升全系统的生产率;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多样性偏好度、贸易成本,以及城市拥挤成本是影响城市经济集聚的重要因素,城市集聚水平与居民工业品消费支出占其总支出的份额、消费者产品多样性的偏好度正相关,与公共品边际成本增速、贸易自由度负相关;从技术溢出的路径看,外商直接投资、公共教育、信息服务等的溢出效应比较显著,而企业自身研发活动的技术溢出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与规模报酬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向阳  徐翔 《财贸经济》2004,(11):77-82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经济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01年中国服务业的生产率与规模报酬状况,并计算了决定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的两种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替代弹性与边际生产率,最后分析了这一估计结果对今后发展中国服务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视角出发,考察了国际化路径对企业创新选择的影响。文章通过构建两步双寡头古诺博弈模型,使用逆向归纳法对企业创新选择过程中国际化路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构建了实证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国际化路径的差异能够对创新选择产生影响,企业选择出口作为国际化路径更有利于创新选择,这种作用甚至大于市场需求的影响,而企业选择OFDI路径则对创新选择的影响不明显;技术成本、贸易成本、外资比重等变量都会对企业创新选择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多产品企业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模式选择与贸易扩展边际的理论框架,揭示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影响企业创新模式选择进而影响贸易扩展边际变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企业将会转向自主创新模式,降低企业进口扩展边际,提升出口扩展边际。运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微观层面匹配数据,本文计量研究结果亦支持这一理论预期,而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进口扩展边际渠道产生的创新倒逼效应以及出口扩展边际渠道产生的出口学习效应均可正向反馈于企业生产率,但两种效应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扩展了Melitz的异质性企业模型,通过对我国主要制造业2001-2010年面板数据的分析,实证检验了影响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确实存在"生产率悖论",较高的国内市场贸易成本对国内市场需求产生不利影响,扩大内需关键是降低过高的国内市场贸易成本。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模型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逐渐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我国企业进行区位选择的因素。在研究中采用理论探索的方法,分析了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具有影响的几大因素。借鉴引力模型的原理,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出新的计量统计模型。通过2004、2005年的宏观数据验证本文的假设,认为贸易、劳动成本、距离和国家类别等因素对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当注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吴赛芬 《商》2014,(7):204-204,177
根据新一新贸易理论,高生产率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出口,低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国内销售。新一新贸易理论是产业内贸易和产品间贸易的延续,是研究产品内贸易的理论依据。少数学者用中国的数据分析,得出了与新一新贸易理论相违背的结论,即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国内销售,本文也是立足新一新贸易理论,结合前面几位学者对湖南省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及得出的结论,而从理论上阐述企业异质性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效应分析,并得出与新一新贸易理论不一致的结论:企业生产率与出口显著相关,但其相关关系不确定,因此,企业异质性是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显著因素,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