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面向产业的产业通用性、共性技术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的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促进江苏省园区经济发展,江苏省科技厅自2010年起启动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工作,至今已初见成效,支撑起江苏省园区经济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  相似文献   

2.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明确提出,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已成为直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原动力。目前,各地的做法是通过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来创建新型的创新体系,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力量,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建立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东莞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155.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6%,增长速度创近五年新高。据国家统计局分析,2004年东莞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十二,地级市中排第一。成绩令人振奋,但也要看到,东莞经济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外资企业又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过去十几年,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廉价的土地不断吸引着外来投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支撑着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说,东莞经济发展走的是粗放型之路,大多数企业缺乏研发能力,生产的多是一些低端、低档和配套产品。而高价值、决定核心技术水平的产品全部要进口。今后,随着可利用土地的减少廉价农民工和只从事生产工具操作的廉价技术人员的外流,加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东莞经济发展不能再继续沿用过去的模式,应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充分认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意义·努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造就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增强徐州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全局出发,深入分析了建设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产业科技基础,剖析了建设发展存在的瓶颈,提出了具体建设意见及政策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梳理国内外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连云港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组织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适合连云港市市情和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为连云港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迅速,但问题凸显,尤其是发展定位问题,各地存在着不同认识。在镇江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进入筹备之际,文章研究了镇江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定位问题,以便为后续的筹备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上海集体经济》2007,(4):35-36,34
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多年来,国家高新区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民营科技企业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金融资源关注并进入的区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内产业技术研究院典型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组织形式,功能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收入来源等方面,研究分析国内区域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从中抽象和提炼出一些带规律性的内容,从主要功能和职责的角度,将国内区域产业技术研究院大致分为公共技术服务类、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类、竞争前技术研究类(基础研究类),分析这些典型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面。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鼓励技术入股、发展科技金融,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技术研究与开发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技术整合日益成为保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为经济和有效动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江苏省涌现出一批面向产业技术需求的,或由高校建立、或由高校同地方共建或由地方组建的多种形式的新型研发机构。经过几年的发展,它们在技术转移转化和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组成联合调研组,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的经验教训看发展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实现了战后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长繁荣时期。这一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经济周期(1992-2000年)被经济学界和产业界称之为“新经济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美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做法及教训,尤其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对于现代时期广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科技创新的一支生力军,发挥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文章从宿迁市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提升宿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产业技术研究进行了概念界定,进而分析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现的三个新。在总结国外和台湾地区典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二维分类框架对国内林林总总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区别,并认为以大学主导的专业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政府主导的综合性产业技术研究院最为典型。最后,基于是以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为对象的特殊公共研究机构、具有民办、公助、非营利的典型特征的认识,本文尝试按社会企业的逻辑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核心机制,使之与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形成明确的界面。  相似文献   

15.
深圳经济特区是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其对外贸的依赖和对世界经济体系的融入程度都比较深,深圳产业国际化是特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需求。本文基于以上时代背景,提出产业国际化的含义,根据世界国际化国家和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提出国际化指标与标准,着重分析讨论了深圳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实现国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重庆经济》2007,(4):22-24
产业集群在经济学上的概念,是指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的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迈克.波特(Michael Port)教授指出“集群的因素支配着当今世界经济版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从美国的“硅谷”、加州葡萄业区,意大利普拉特的纺织业区,到德国鲁尔钢铁和机械制造区;从中国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浙江特色工业产业区,到广东东莞的制造业基地,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如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在国际国内起到了加快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共性技术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983年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就已经成为一项政策目标。其后,“九五”、“十五”时期的科技发展规划以及许多部委的计划中都出现了共性技术的字眼,《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在多处提到了共性技术。科研院所转制后,人们对共性技术研究是否减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是,我们认为比共性技术总量更为重要的、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组织方式和模式问题。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需要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政府通过资金支持和组织介入,引导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实现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政府对产业共性技术的支持不仅是一个投入总量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优化配置,以合理的组织方式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成果扩散和应用的问题。合理地选择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模式,就是要与共性技术的类型和特征相适应,采取有针对性、有效率和有利于共性技术研发、扩散与应用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石墨是具有较强战略性和产业关联度的新材料。我国石墨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主体错位、创新基地欠缺、创新项目部署失衡,制约了产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本文提出应以企业为核心整合创新资源,重构产业创新体系,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和一国范围内考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也就是说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梯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现状,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高梯度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是由创新阶段的产业部门组成,低梯度地区是由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产业部门组成,产业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着区域性梯度差异。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导致了产业在地区间的梯度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高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产业的适时转移不仅是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而且随着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也促进了低梯度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简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面对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文章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