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揭示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宏观背景,指出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刻不容缓,区别了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与补偿,论述了股权分置改革是实在的利好,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走势的影响,并对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合理的价格水平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实惠效应”与“未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投资者能否获得超额收益值得关注。本文将股权分置改革事件划分为两个子事件——股权分置改革宣告和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对1264家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超额收益研究表明:①投资者在两个事件中平均都能获得正的超额收益;②在股权分置改革宣告事件中。投资者更注重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惠——对价的高低;在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事件中。投资者更注重企业的未来——非流通股未来带来的扩容等:③股权分置改革中存在均值回归现象。如果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宣告事件中的累计超额收益较高(低)。则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事件中的累计超额收益会较低(高)。短期内投资者能够从股权分置改革中获利.但股权分置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全流通带来的市场恐惧.股权分置改革中存在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更是降低了市场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陈茜 《董事会》2007,(6):42-45
借着整体上市的政策和市场东风,国有资产将在这场盛宴中分享了超值的溢价2007年,中国的股市延续了2006年的炙热,稍有不同的是,虽然都是炙手可热,但热源不同。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是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轨迹,那么整体上市将可能成为2007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的投资主题。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性变革,大量的研究分析都一致肯定了其正面作用。那么,股权分置改革是否提高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括控股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四个维度的公司治理指数(CGI),并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指数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①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②在公司治理的四个维度中,股权分置改革对控股股东的影响最显著;③终极产权为国有和股权集中的公司,其改善公司治理的动机更强,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更大的改善;④考虑股权分置改革进度的影响,进一步控制样本的自选择问题后,本文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的效应正逐步体现出来,已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比尚未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在公司治理水平上有更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付明德 《董事会》2008,(8):78-81
太平洋证券的上市,在有些文件中被概括为“云大科技股改与太平洋证券定向增发、换股并重组上市组合操作”。根据公开披露的《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上市公告书》和《云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所披露的信息,不妨把这种组合操作如下分解:  相似文献   

6.
如果异议股东与公司无法达成回购协议,异议股东有权起诉公司,请求法院裁定合理价格。换股吸收合并在资本市场上屡见不鲜。它既可以用于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如上港集团、葛洲坝集团)或者其他资产重组目的,也可以"有中国特色地"服务于"股权分置改革",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将国家股、法人股等一些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使得资本市场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发展资本市场的影响十分深远.本篇文章正是基于对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的分析,通过编制股权分置改革指数,并与上证综合指数进行对比,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索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国资委发文敲定国有股股改审核程序《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审核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近日发布国务院国资委最近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审核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强调,省级或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须在国有控股股东委托上市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提交证券交易所前组织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进行审核.通知规定省级或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受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时应当审核、查阅以下材料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论证报告;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非流通股股东参与股权分置改革的协商意见;上市公司上年年度报告和最近一期季度报告.通知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上述材料后,同意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应当出具《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股权管理备案表》,而国有控股股东取得省级或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出具的备案表后方可委托上市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向证券交易所提交股权分置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人为地分成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形成了“股权分置”现象,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序幕的拉开,理论界、实务界以及证券监管当局共同关注的除了对价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之外.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股权分置改革的作用在于创建了一个新型的资本市场平台,为资本市场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完成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本文首先从现阶段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发展的特点入手,探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结构优化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最后提出完善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五条基本途径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改革中各方利益平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国情,也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行为与证券市场长远发展的制度性缺陷。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实质是利益的再一次分配,这次再分配涉及国家、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等多方利益。本文就股权分置改革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股权分置是指我国证券市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其发展演变中A股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的不同存在状态。股权分置的存在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此,证监会  相似文献   

13.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2005年4月29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旋即,在5月9日“五一”节后首个股市开盘日.证监会就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首批试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启动.表明政府开始着手解决股权分置.这一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大制度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典型确实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TCL整体上市成功,尤其是沪东重机,竟能创记录地在10个交易日内实现股价翻番,使国人看到了搞活国企新的希望,并引发了国企整体上市热潮,许多省市均将此作为搞活国企的一项重点工作。现在,“整体上市”已经成为继“股权分置”和“价值重估”之后国内资本市场谈论最多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航天工业管理》2005,(6):47-47
证监会、国资委2005年5月30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大中型上市公司要积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大中型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将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利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改革预期。  相似文献   

16.
两家通过,一家被否决。口前,3家最先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股东表决的试点企业中,三一重工、紫江企业的股权分置方案获得了通过,而清华同方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遭到了流通股的否决,成为第一家被社会流通股否决了股权分置方案的上市公司。在清华同方的表决中,由于参加投票的流通股通过率为61.91%,未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7家中小企业2004年年报数据为样本,构建了以若干股权变量和企业效益变量作为解释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市盈率差异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表明股权变量等指标对于市盈率的影响不显著,公司效益指标与市盈率显著相关。因此,应加快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步伐,逐步实现股权全流通,以提高流通股对于公司经营效率的贡献,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18.
《航天工业管理》2006,(1):48-48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表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正在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截至2005年12月23日,已有51家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启动或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程序。积极推进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将是国资委2006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解决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5月国家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制订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20.
股市公共性: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几个主要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流通股含权”说、“合同”说等是不能成立的;从政府政策的公共利益出发,提出了股市公共性学说。强调这一学说是支持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依据,据此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中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