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次性微调:使经济增长率不“冒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笔者在《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9期发表的《我国五次宏观调控比较分析》一文中,曾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紧缩型宏观调控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宏观调控具有见事快、动手早等新特点。现在,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宏观调控又表现出一个新特点,即宏观调控的多次性或多阶段性特点。本文试对此特点及其政策含义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积极有效地进行了六次大的宏观调控:第一次是1979-1980年,第二次是1986-1987年,第三次是1989-1990年,第四次是1993年下半年—1996年,第五次是1998-2002年,第六次就是2003年下半年—2004年。其中前四次的紧缩性调控和第五次的扩张性调控,在当时并没有成为舆论焦点。  相似文献   

3.
所谓双稳健政策即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采取中性资态,以追求经济的平稳运行为目标,尽量减少宏观政策对经济影响的政策组合。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局限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行政手段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把追求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内容也包含在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2005年全年宏观调控政策回顾;(2)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与表现;(3)经济运行中的问题;(4)政策效应评述。  相似文献   

4.
今年投资需求形势分析 1.由于199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趋于过热,物价上涨加快,金融秩序紊乱,人民币汇率剧降,中央及时地采取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十六条措施。由于加强了宏观调控,使去年下半年经济软着陆,避免了又一次经济的大起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1892-1973),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以小说《大地》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她热爱中国,发表过不少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开她的“中国情结”:(1)热爱中国;(2)了解中国文化较深;(3)受中国影响的美学思想;(4)对中国医药学颇感兴趣;(5)与中国诗人徐志摩的婚外恋。  相似文献   

6.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经济综述(2005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2005年中国经济出现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入手,跟踪国际权威机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及海外媒体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看法评论、观点建议等,归结起来主要包括:(1)对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判断;(2)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评论;(3)人民币汇率问题;(4)中国的贸易;(5)能源;(6)房地产;(7)宏观调控;(8)未来经济预测等八大方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有领导、有步骤地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生产资料期货交易中心出发,就建立生产资料流通新秩序,规范生产资料交易规则进行初步探讨:(1)深化物资体制改革客观上要求建立生产资料期货交易中心;(2)期货交易的风险对冲及价格转移在于其具有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双重职能;(3)建立生产资料期货交易中心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布置。“十一五规划”中突出六大重点:(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3)解决三农问题;(4)推进城市健康发展;(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其中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观”等成为这次规划的主题,“经济增…  相似文献   

9.
一、20世纪后期金融振荡和区域经济繁荣的相关特点 20世纪后期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多次巨大波动,按照时间顺序为:(1)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2)1987年美国纽约股票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3)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4)1992-1993年欧元危机,欧洲货币体系遭受重创;(5)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比索汇价自由浮动.(6)1997年东南亚危机拉开帷幕;同年,日本金融机构危机;(7)1998年俄罗斯卢布危机;(8)1999年巴西雷亚尔危机;(9)2000年土耳其危机;(10)2001年阿根廷危机;(11)2002年美国股市危机.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宏观经济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五个宏观调控周期,这个周期的起始是2003年9月,目前货币政策的基调已从“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财政政策从“积极”逐步转向“中性”,调控尚无结束的征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25年以来,第一次宏观调控发生在1978年,第二次宏观调控发生在1984年,第三次宏观调控发生在1987年,第四次宏观调控发生在1993年。目  相似文献   

11.
政府职能范围对投资体制的形成确定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经济结构等因素与投资体制存在动态循环作用.未来投资体制将出现:(1)政府参与投资的领域将逐步集中于公共事务;(2)公共投资领域中也将逐步引入市场运作机制;(3)投资的宏观调控方面将以间接方式为主;(4)直接融资相对规模将提高,间接融资相对规模将下降,财政资金相对规模可能呈倒U形变化;(5)投资中介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将加大.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布置."十一五规划"中突出六大重点:(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3)解决三农问题;(4)推进城市健康发展;(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其中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观"等成为这次规划的主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观"成为规划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是指形成宏观调控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互相协调的运行方式,核心是形成促进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发挥的内在力量。对应于宏观调控体系的各环节,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宏观调控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二是调控目标确定和排序的机制化安排;三是调控政策手段搭配的机制化安排;四是政策工具选择的机制化安排;五是政策传导渠道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在实践中完善体系、探索模式,机制化的程度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从各个层面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宏观调控决策机制方面,多部门参与决策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影响决策及时性;主要政策手段的决策机制仍不健全;缺少相机抉择和规则间的合理结合运用;(2)宏观调控目标设定方面,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外部均衡目标不够重视,导致外部失衡影响内部均衡的被动状况;总量目标与结构目标未能合理兼顾,存在总量调控恶化结构问题的状况;目标值预测和确定的科学性仍有待提升;(3)政策手段搭配方面,对不同政策手段效果的叠加或抵消效应的重视不够,出现"超调"或效果弱化的问题;(4)政策工具运用方面,自动稳定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行政手段的运用阻碍机制化程度提高;(5)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体制未理顺制约政策传导机制形成;信贷传导渠道受银行体系结构影响存在扭曲;中观传导环节的传导机制没有理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处于阶段性转变过程中,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的因素更复杂、变动的不确定性更大,因此对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进一步向机制化方向转变以保障宏观调控在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应变性之间合理权衡,强化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宏观调控决策机制面临加强协调的要求,要处理好相机抉择与规则的关系;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更大,要求宏观调控处理好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的关系;三是宏观经济面临的内外失衡形势可能更加复杂,要求提升宏观调控应对开放条件下经济失衡的能力,处理好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关系;四是财政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可能变化,要求宏观调控更加注重价格杠杆的运用,处理好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的关系;五是宏观调控面临强化传导机制的要求,要处理好宏观决策环节与中观传导环节的关系。为此,建议:(1)通过健全宏观调控决策机制化的法律保障、明晰部门分工并建立综合决策协调机构和机制、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部决策机制、以中期预算的形式为财政政策设置约束规则以及探索货币政策价格规则和宏观审慎管理措施的运用,来完善宏观调控决策机制;(2)通过对目标排序及其调整进行机制化安排、加强宏观调控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的衔接、提高目标值设定的科学性以及兼顾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目标,形成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机制化安排;(3)通过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间的协调搭配,以及探索其他政策手段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形成宏观调控政策手段协调搭配的机制化安排;(4)通过形成自动稳定器作用、合理定位行政手段以及提高政策工具运用的精细化程度,形成宏观调控政策工具运用的机制化安排;(5)通过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理顺宏观调控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并总结了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五个主要特点:(1)改革在总体上沿着市场经济方向朝前推进;(2)改革在开放的"倒逼"与推动下深化拓展;(3)改革在发展波动中曲折前行;(4)改革过程表现出"前快后稳"的行进节奏;(5)改革在某些领域进展缓慢。之后,文章在深入剖析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形势与要求的基础上,从以下10个方面提出新时期改革的基本思路:(1)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积极深化国有经济改革;(3)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4)不断加快财税体制改革;(5)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6)着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7)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8)努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9)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10)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文章最后强调,基于对过去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改革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当前改革内容、动力、要求与潜在风险等的综合考量,深化改革进程中在操作方式上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点:(1)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2)注重现实利益基础和体制格局;(3)把握好力度、时机与节奏;(4)注重统筹兼顾和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1994,(1)
1994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展望1994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可能面临以下环境:1.加强宏观调控,为明年经济仍能较快增长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使今年下半年经济将软着陆,避免了经济的又一次大起大落。2.推进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保证资金得到较好地运用。实施分...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资金过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武 《经济经纬》2006,(3):122-125
我国银行业资金过剩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因:低消费高储蓄;资本市场低迷不振;人民币升值压力;宏观调控下的贷款紧缩。若不加紧解决,可能会带来如下严重后果:(1)货币政策传导失灵,央行操作成本加大;(2)银行业过度竞争,盲目放贷;(3) 银行赢利减少,收益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冷热之争再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2005年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为保持经济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特点适时适当地实行了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最近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央政府提出了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把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开展经济工作的立足点。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宏观调控的情况,然后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趋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为保持经济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特点适时适当地实行了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最近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央政府提出了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把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开展经济工作的立足点.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宏观调控的情况,然后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趋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焕玮 《技术经济》2000,19(2):63-63,F003
任何经济项目的建设与运行 ,任何技术方案的执行与实施都有一个时间的延续过程 ,对于投资者来说 ,资金的投入与收益的获取往往构成一个时间序列 ,不同时点上付出或得到的资金 ,数额相同而价值不等。为了刻划不同时点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 ,技术经济分析中利用了复利公式 :一次支付终值公式 :F =P( 1 i) t;一次支付现值公式 :P =F 1( 1 i) t;等额分付终值公式 :F =A·( 1 i) t- 1i ;等额分付偿债基金公式 :A =F· i( 1 i) t- 1;等额分付现值公式 :P =A·( 1 i) t- 1i( 1 i) t ;等额分付资本回收公式 :A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