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农业一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和突破。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于了解长江流域的历史变迁,解读中国古代生态思想,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张建民所著《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以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对重要农业区的农业生产诸要素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古代淮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涛 《中国农史》2002,21(4):26-32
本文大体勾勒了古代淮北地区农田水利兴衰史。西汉、曹魏时期利用当地河湖众多的优势 ,兴修了大批陂塘 ,为该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朝、北宋时期 ,该区农田水利建设再兴高潮。明清时期该区农田水利建设以排涝为主。有关或蓄或排等水利政策的未定和大型永久性工程的缺少 ,是该区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芳 《中国农史》1997,16(1):24-31
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分析,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律。又结合山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庙和庙会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最初主要是古代农业社会中神灵崇拜意识的产物,后来不断融合其它思想意识和外来宗教信仰,形成一种丰富而复杂的意识混合体。据方志和有关文集记载,明清时期苏州农村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有官府组织的,也有民间自发集成的。从其活动内容和方式来看,这些庙会或反映了传统农业生产特色,或展示了与农业有关的时代经济新面貌,因此,研究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庙会,对于了解这一时期苏州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市镇的发展壮大,无疑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备荒救灾简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农书和地方志的材料,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上备荒救灾的措施主要有:选择种植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实行精耕细作和灾后补种等。发掘、总结其历史经验,弘扬中国古代小农不屈不挠的抗灾救灾精神,对今天减灾救灾事业,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地区同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亦大致相当,但两地的经济水平却颇有差别,其原因复杂多样,本文仅以明清时期两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比较对象,讨论了以下问题:1.农业经营重点的次第转变;2.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及其对当地农业经济结构转变的正负作用;3.城、镇工商业经济对当地农业的不同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家炎 《中国农史》1996,15(3):62-69,91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地区同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亦大致相当,但两地的经济水平却颇有差别,其原因复杂多样,本文仅以明清时期两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比较对象,讨论了以下问题:1.农业经营重点的次第转变;2.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及其对当地农业经济结构转变的正负作用;3.城、镇工商业经济对当地农业的不同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已经停滞并趋于衰落,这也是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量历史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推测。事实上,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并于19世纪初期到达世界顶峰,其主要支撑体系就是中国的农业。虽然较之宋元,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数百年中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多熟种植、肥料使用、农田水利等精耕细作体系、域外高产作物引种推广及生态农业等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和重要创新。可以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对优势一直保持到了19世纪中期,其中土地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大体维持到了20世纪。究其原因,现代科技真正作用于农业生产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首先在农业机械领域,而现代作物育种、化学肥料等作用于土地生产率的现代农业科技基本上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进入生产力。中国传统农户经营制度并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应从世界经济和社会转型大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中国仍然固守传统,不思变化,终于导致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  相似文献   

9.
吴琦 《中国农史》1998,17(4):69-75
漕运的发展与古代农业经济的演变格局,与区域农业生产水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农业的发展状况决定漕运的动向,漕运的发展反映农业经济的变化情况。秦汉时期北方农业经济在全国遥遥领先,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谚语流行,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新谚流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这种发展轨迹与特点,在漕运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通过剖析漕运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我们确能更深入地认识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一些重要区域的农业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0.
吴琦 《中国农史》1999,18(3):55-61
中国古代社会,漕运与农田水利皆受到重视,历代王朝在不影响漕运的前提下,总是尽量兼顾二者。然而,“保运”是朝廷的最高原则,每当漕运与农业生产在用水或排水问题上发生矛盾时,朝廷毫无所惜地以牺牲农田水利、农业生产为代价,给农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国古代社会,始终保持着重农的传统,历代官府皆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对水利的充分利用,所以开发水利也就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务。一般而言,水利工程最密集的地区,常是官府依赖的财赋之区。与此同时,历朝历代视为国之命脉的漕运同样以水利作为基本的条…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提升到战略高度,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从政策与财政等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国家在水利事业上的战略调整固然为农田水利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但有效的农田水利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与中国农田水利的性质,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机制。高效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四重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宝卿 《中国农史》2006,25(3):48-61
由于美洲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等特性决定其在中国北方旱作区得以大面积的快速推广。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大土地所有者减少。小土地所有者增加,土地出现分散状态是其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中国明清时期油画是我国油画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也决定了中国明清时期油画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所以对中国明清时期油画收藏价值做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明清时期油画市场价值做出分析的基础上,从文化与历史价值角度,对明清时期油画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农田水利:以长江流域为中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建民 《中国农史》1994,13(2):43-54
在中国传统社会最后阶段的明清时期,在田水利事业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值得总结、检讨的内容。一般而论,这个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现出建设难度越来越大;设施因地制宜多样化、规模小、存废无常;水利科技含量低等显著特点。诸特点相互关联,尤以科技因素为关键。正是由于科技手段滞后和水土客体变化剧烈二者间的巨大反差,导致了此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诸特点包含的复杂内容。在在田水利的经营中,广泛的官督民办,绅衿作用显著、地位加强,受益原则普遍贯彻推行,雇募兴工方式的兴起等都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农田水利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从一个领域中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化,为小农经济条件下成功经营农田水利提供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可以说这八字宪法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这里面“土”被列在第一位,可见土地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肥”字排第二位,所以说我国的肥料问题也很突出。人们常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过去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时期,是我国农业生产增长和结构调整最大的时期,是农业化学品投入最强的时期,又是其他各业对土地需求最高的时期,所以也是土壤质量和土地数量发生变化很大的时期,现在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农业生产,同时还要了解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与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按户测土配肥的施用也就成了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全书·广东卷》最近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广东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项重大的文化积累与建设,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本地方性农业全书,也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值得可喜可贺! 《中国农业全书》是国家“八·五”计划出版的重点图书,广东卷是全书系列首批出版物之一,全卷近一百二十万字,共十一章、五十七节。它以  相似文献   

17.
东汉至清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由民 《中国农史》2000,19(1):15-21
自东汉至清末这一千九百多年中,江西的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特征可分成四段:东汉至南北朝,灾害发生的频率低及灾害种类较单一,以旱、蝗为主;隋唐至北宋期间,灾害的频率仍然不高,灾害种类仍较单一,以水、旱为主;南宋元期间灾害的发生已呈多样化和高频率;明清时期灾害的特点是多样性、高频率、连续性和严重性。气候的变化是形成农业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然而,江西的地理特点及明清时期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也是形成农业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在这一千九百多年的抗灾救荒中,江西人民最主要的经验是兴修水利和设仓积谷、储粮备荒。  相似文献   

18.
徐广生 《水利经济》2005,23(3):38-38
财政部农业司司长丁学东在接受中国水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在大江大河治理、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一个时期被忽视的农田水利应当成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应当合理调整水利投资结构,逐步向农村水利建设倾斜。他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求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资金都要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以图讲史的新探索——评《中国古代耕织图》周昕王永厚由中国农业博物馆王潮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耕织图》,作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丛书”的一种,于1995年12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前扉页上写有“仅将此书献给中国农业博物馆建馆十周年”字样。该书的出版,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管理水、土资源的制度和思想可溯源于先秦。汉唐时制定了协调利用水资源的水利法规,目的在于缓解小农、豪强地主和封建国家之间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反映了力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果的意图。宋代以后,针对东南地区圩田水系生态失衡和豪强围湖垦田的严重问题,提出一系列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把兴利和除害有机结合起来、以兴利来除害的意见和主张,並注重采取相应措施,防范滥用和浪费水、土资源。同时还愈益注意到水、土资源的综合效益问题。至明清,出现了关于水、土应有适当的量的比例的观点,以及许多综合利用水土资源的建议和实例。上述制度和思想的演化,反映了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对水、土资源管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