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及“镰刀弯”等生态政策实施以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探究各类驱动因子对区域植被覆盖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归纳了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定性定量分析2000—2018年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地形、农村居民点分布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驱动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 19年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分区看,农区植被覆盖度最高,其次是半农半牧区,牧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全区植被覆盖空间变化趋势较为稳定,96.63%面积植被覆盖无明显变化,2.07%面积植被覆盖极显著改善,1.30%面积植被覆盖显著改善,基本无退化区域。结论 (1)植被覆盖度与降水、气温因子正向相关,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高于气温。(2)高程、坡度和农村居民点密度均与植被覆盖度正向相关,其中农区人类农业种植活动正向促进作用要大于生产建设活动的负向抑制作用。(3)林地和作物种植面积长势的增加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退耕还林”和“镰刀弯”生态实施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但“退牧还草”生态工程效益有待提高。应注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与预警,充分发挥生态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优化生态工程实施结构,提高生态脆弱区抵御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利用GIS与景观生态学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单位面积类型数目、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斑块丰富度、香农多样性指数、植被在各地貌区的面积、植被覆盖相对合理指数等指标,对陕西省耀县范围内的沟间地、沟坡地、沟谷地;山、原、川区等不同地形区植被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原—川区、沟间地—沟坡地—沟谷地的植被分布格局差异较大,不同植被类型的在各地形区有各自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草地生态系统对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植被覆盖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环境的 重要指标,其变化规律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玛曲草地覆盖度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0~2010年,草地覆盖度整体呈减小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草地 植被普遍存在退化趋势,低覆盖草地植被只局部有修复现象,出现稳定存在趋势。(2)玛曲草地覆盖度变 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有:光、热、水等自然因子,超载放牧以及社会经济因子。水热不匹配增加了草地蒸散 量,影响了植被的生长,进而影响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鼠虫害对牧草和土壤的结构产生影响,致使草地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降低了草地生产力;非法采药挖药,严重破坏了草地植被的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 上是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牛羊数量逐年增多,草地负荷加重, 亦导致了植被破坏和植被覆盖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造林绿化通过 5 0年建设 ,林地面积持续增长 ,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回顾山西省造林绿化 5 0年走过的历程 ,可以看到 ,强化领导、创新机制、增加投入、明晰产权、依托科技是推动一个地区造林绿化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庆元县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县,有林地面积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6%。2004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在《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报告》中,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数据,从生物丰富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五个方面,计算出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别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采取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研究2006年和2016年汝阳县村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并对二者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经济发展系统综合评价指数从2006年的0.080上升到2016年的0.281,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有明显提升;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变化不大,2006年与2016年均为0.300,表明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没有较大破坏;2006—2016年,汝阳县耦合度不断上升,而协调度、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了下降趋势,汝阳县北部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整体上比南部要低。  相似文献   

7.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某一地区植被覆盖状况的指标,某一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增长极,发展速度很快,城市扩张迅速。为了研究郑州市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选取植被覆盖度这一指标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时间阶段的遥感影像估算郑州市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通过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研究郑州市的快速增长对植被覆盖度造成的影响。结论如下:(1)2000年郑州市的植被覆盖度主要以低植被覆盖为主,2014年以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高植被和较高植被覆盖度略有提高;(2)从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看,2000—2014年整个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主要以轻微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8.
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前后植被覆盖度~([1])做对比,反映该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评估该区域的退耕还林工作成效,可以为渝东北区乃至全国的植被监测与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利用空间分辨率为500m,2012、2015年同期的NDVI数据,使用像元二分法~([2])计算得出2012、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对比显示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庆元县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县,有林地面积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6%.2004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在《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报告》中,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数据,从生物丰富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五个方面,计算出全国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庆元县名列全国首位,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相似文献   

10.
揭示大鹏半岛近年来生态环境时空变动情况,为大鹏半岛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深圳市大鹏半岛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像元尺度的动态评价研究,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反映区域内部异质性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大鹏半岛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出建成区明显低于植被覆盖区域的特点;在研究时段内评价单元之间的生态环境状况没有剧烈变动,但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和良的区域面积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有所变差;生态环境状况发生变化的评价单元逐年增多,生态环境稳定性有所下降;由于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建成区周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复合指标测度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测度山地民族地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均衡性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山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持续上升,协调发展类型从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优化,三者呈现融合的趋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持续存在,2006年以后出现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山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失调衰退、协调过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城镇化发展度持续偏低是协调发展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与其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符。各省区协调发展水平分布比较均衡,但区域阶段性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国内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沿海地区2006-2015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各地区耦合协调度从2006-2015年均呈上升或波动上升趋势,2007-2008年进入协调阶段,2011-2013年达到优质协调阶段;2006-2015年沿海地区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各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耦合协调度值的正负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沿海地区在今后的城市化建设中,要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持续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0~2010年的志丹县逐月MODIS/NDVI数据,以乡镇为单元,结合志丹县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志丹县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从气候尺度上,气温对植被覆盖影响显著且与其呈负相关关系;从区域尺度上,志丹县各乡镇11年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均有所增加,其中张渠乡增加幅度最大,永宁镇增加幅度最小;从经济尺度上,农村经济总收入、农业科技水平以及政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显著且与之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各乡镇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业科技水平,加强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能加快植被覆盖的增加,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秦海铜 《山西农经》2023,(1):130-132
基于塞罕坝地区森林植被覆盖地形图,统计该地区森林植被,利用恢复生态学中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分析塞罕坝地区生态优化因素。同时,通过样本取样分析、林区植被笼罩度剖析等方法,综合研究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探求其生态环境改进过程,考察地区内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促使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推动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武汉市1994—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三峡库区重要节点土地利用状况。利用1994年、2006年和2016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重心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间,研究区的草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比例分别为0.48%、0.19%和4.53%;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比例分别为0.82%、0.70%和0.99%;研究区内30.77%的区县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2016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县占武汉市总区县的50%。1994—2006年间,研究区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较多;耕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总面积减少了972.69 km~2;林地净增加最多,为900 km~2;草地净增加264.38 k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净增加39.63 km~2。2006—2016年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为63.69%;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入面积为1738.79 km~2,转出面积为83.93 km~2;水域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2年间耕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向西南方向偏移29.14 km;草地向西北方向偏移16.59 km;林地向东南方向偏移12.99 km;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用地类型的重心迁移量微弱。  相似文献   

16.
选取1995、2000、2008年为时间变化单元,以江苏省从北到南的20县市区域为空间变化单元,建立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量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植被覆盖度和水土流失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异较大,随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新沂的植被覆盖度最高,扬中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最大。(2)20个县市区域的水土流失量随时间的推移总体上有所增加,而如皋、通州、海门、东台、扬中、泰兴和兴化等区域的土流流失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利用3期不同时间Landsat TM遥感影像,沿着13条不同海拔高度等高线构建特征剖面,提取了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上地表亮度温度、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植被覆盖度和亮度温度的关系随着海拔高度及时间变化而呈现一定变化规律。在区域尺度内,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植被覆盖度和亮度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去除海拔因素的影响,在同一海拔高度时,大部分情况下,植被覆盖度与亮度温度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某些条件下,两者可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城市硬化对土地利用/覆盖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案例,借助1990年、2006年的TM数据和2000年、2001年、2005年、2008年的ETM+数据,利用ENVI、Arc GIS软件,分析了长沙市1990-2000-2006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以及2001-2005-2008年城市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城市硬化面积增加,造成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快速增长,草地和耕地大规模减少;城市高温区与城市建设区轮廓基本一致,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热岛强度增强的主要贡献因素,而植被和水域有效降低当地温度,城市硬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9.
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也是连接土壤、大气和水分的自然"纽带",植被覆盖及其变化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对水土保持、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大庆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方法估算植被覆盖度,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0、2001和2007年三期的TM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庆市NDVI平均值在1990-2001年间下降,2001-2007年为上升的趋势。17年间各行政区的NDVI平均值及植被覆盖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见,大庆市在生态破坏后开始注重环境的重要性,采取了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说明人类活动是城市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昌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平昌县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该县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昌县耕地、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他农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在减少;自然保留地和林地面积变化幅度相当大,变化面积分别为-2005.92hm2、937.96hm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0.5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达245.1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