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公民权利、民主预算与预算信息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源于权利。公民权利的天赋性、至上性,既是国家权力合法性的依据,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和宪政制度安排的终极目的。"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客观上要求实行民主预算。形式上,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年度收支计划,本质上则是以宪法及相关法律为基础的综合性契约,它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受社会公众委托,通过民主政治程序配置纳税人的税款,并将其转化为"一揽子"公共品的一种公共治理机制。因此,社会公众有权利要求获得充分、真实的政府预算信息,政府也有责任向社会公开预算信息及政务信息。  相似文献   

2.
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一般认为是公共财政的核心与关键.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及其成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可以说,政府预算在经济技术层面要讲究行政效率,同时在政治层面要强调民主理财.实现财政民主与行政效率的协调、统一是政府预算管理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在推进我国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应当适应民主政治发展和行政管理进步的新形势,注重追求民主理财与行政高效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财政》2012,(2):52-54
预算公开是指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预算机构和职能、预算政策、预算制度、预算程序、预算收支等信息,让公众"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它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是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预算公开,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办事效  相似文献   

4.
绩效预算改革是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绩效预算改革是建设"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和"节约政府"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绩效预算改革进行研究,分析哈尔滨市在绩效预算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政府的公共支出预算是政府行使职能的财力保障,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也规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反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性。但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公共支出也呈现出膨胀的趋势。在公共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控制公共支出使公共资源高效合理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从“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演进的过程中,作为纳税人的公众已逐渐认识到不是“国家养人民”,而是“人民养国家”,越来越关心汲“众人之财”的公共支出是否为“众人之事”。公众需求的急剧增长推动了预算民主的发展,同时预算民主也成为约束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我国支出预算改革中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预算民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在公共财政与公共管理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预算会计越来越难以满足公共领域的信息需求,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既定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下,如何能既提高会计系统的信息含量与质量,又不削弱会计系统预算管理的重要功能,成为改革的难题。本文从分析现行预算会计的局限性着手,对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结合方式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代表的OECD国家在上世纪中期开始进行绩效预算改革。到上世纪80年代,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基于善治理念和强化公共支出管理的愿望,这些国家进行了更大规模的预算管理改革。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推行绩效预算并不断改进;二是向支出机构下放管理自主权;三是引入中期预算改革。以产出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改革与向支出机构下放管理自主权本就是"异曲同工",而加入中期预算改革的思路是否暗示了二者有着互为联动、互相促进的作用?本文从中期预算与绩效预算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中期预算与绩效预算相衔接的基本效应,归纳出二者的逻辑联系,进而提出在中期预算框架下进一步推进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以及实现民主理财、科学理财和依法理财的最佳切入点,因为预算透明是政治民主与管理监督有效的前提,本文在分析借鉴有关预算透明的国际标准与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预算透明的现实依据,并指出实施预算透明应从法制建设、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加强建设和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声音     
《中国政府采购》2012,(7):12+14-12
“对于预算改革这一重塑治理制度和国家政治文化的现象。我认为,公共预算远不仅仅是简单地分配政府资源的工作,他们还是塑造公共生活、国家制度、公众与国家关系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韦森 《国际融资》2013,(9):25-27
预算民主政治的建设,应当成为中国下一步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是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十八大报告讲到中国下一步改革时,有一些具体的规划。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报告第四部分讲到中国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时,第一条就是讲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面对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和支出管理上的种种弊端,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规范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已经刻不容缓,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虽然由于在基本制度,资源状况及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其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也各具特色,但是,支出预算算的一般规律性决定了他们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仍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研究这些共性,对我国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战军 《理财》2012,(10):90-91
当前,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实行"阳光财政",把政府的财政收支亮出来给百姓看,并让公众——纳税人"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大势所趋。预算公开本身很简单,技术上并无任何难度,无非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本级政府和部门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而已。然而,现实中我国预  相似文献   

13.
科学和民主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前,税制和分税制对政府预算约束有重要作用。中国税制和分税制缺乏内生约束机制,地方政府有空间和激励突破预算框架参与过度财政竞争,使公共预算约束软化。根据公共预算软约束的估计和面板 probit模型,1994年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整体硬化了全国预算收入约束,但导致东部的预算收入约束软化,且未改善预算支出约束。现行税制和分税制下,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资扩张冲动和专项转移支出依赖是导致公共预算约束软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对政府责任履行、政策目标实现起到重要保障作用。西方部分国家的政府公共预算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预算体系,能够对政府各项职能履行的经费消耗有效控制。我国公共预算制度起步较晚,充  相似文献   

15.
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自1999年底开始研究以来,至今已有6年多的时间,去年12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决定编制2007年预算时全面实施此项改革。这是今年财政工作的一件头等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各项工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充分认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重要意义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起一个民主的、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扩大公民民主参与预算过程,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政府预  相似文献   

16.
李丽琴 《金卡工程》2009,13(3):197-197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或运行模式.同时,它又是保证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顺利运行的根本条件.政府预算是公共财政存在的形式,编制部门预算是财政公共化趋势不断增强的集中反映,是我国今年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政府预算、国家预算和公共预算的使用存在着很大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改革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选择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并认识到政府预算对于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性。然而,在政府预算的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中,时常还会发现政府预算、国家  相似文献   

18.
吴春丽 《财政监督》2006,(11):27-27
对政府收支进行科学合理分类,改革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有利于提高财政透明度,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政府预算的权利,促进依法理财。  相似文献   

19.
预算透明是良好的财政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实现财政民主和有效财政监督的生命线。本文基于对预算透明的环境因素分析,提出政府预算透明度提升的动力机制,研究提升中国预算透明度的实施路径与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建 《青海金融》2007,(6):55-56
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一项主要工作。财政部此次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也必然会带动和影响人民银行国库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