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红华 《科学决策》2008,(10):112-113
周文是在鲁迅的直接指导与扶植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的左翼作家。周文毕生的小说创作都在继承并发展着鲁迅的部分因子,在人物形象上,塑造出底层民众的形象,寻求解放的女性形象和小知识分子形象,重现了鲁迅笔下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情境。同时,以韧性战斗的精神大胆反抗“吃人”的封建思想,秉持“文学即人学”的理念,执着于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在力求“画出国民的灵魂来”的过程中,“看客”形象无疑是鲁迅小说创作中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综观鲁迅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鲁迅一直都在对“看客”形象进行不断的挖掘。“看客”形象是鲁迅先生一个不解的情结。这情结来源于作家的心灵与现实社会不断撞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文章塑造了若干典型的儿童形象。本文解读了鲁迅先生作品中对儿童的塑造:具有鲜活的儿童语言特点;独特的儿童视角;儿童形象传递着童真、童趣;天真的憧·曝着美好的事物。  相似文献   

4.
孔令玲  赵甫 《魅力中国》2010,(16):71-71
毫无疑问,鲁迅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地位,不管是文学还是思想都是泰山压顶一般。更加没有疑问的是,周扬对中国所谓“现实主义”文学走向的影响尤其来得波澜壮阔来得“挪经动骨”,本文就周扬与鲁迅对“现实主义”给予一些浅解。  相似文献   

5.
李英甫 《魅力中国》2010,(30):95-95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为自豪的文学遗产,我们以有《红楼梦》而自豪。一部“红楼”,倾倒了多少中外读者!曹雪芹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从那一派红红火火的“虚热闹”中,感受到了“呼啦啦似大厦倾”的封建社会的颓倒之势;还在于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萌芽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又集中地表现为作家的“女性意识”…一为女性张目,为女性呐喊。《红楼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女性世界”!而鲁迅的小说中女性的形象更为我们读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 ,早在五四前夕就提出了“立人”的主张 ,从而开始了他的改造国民性的执著追求。他的个体生命自由的主张 ,首先构建于“国之基本”的家庭中 ,作者试图透过鲁迅的作品对此的描述 ,来感知鲁迅当时以特有的勇气和先进的理念作出的对家庭的现代建构 ,并进而把握鲁迅这种思想的本质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柳红星 《魅力中国》2009,(22):152-153
鲁迅精神是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产物,特殊的社会因素赋予了鲁迅精神跨时代的特性,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致使当代中国文学都无法绕开这个精神话题。本文拟从当代文学的这种接续现象出发,分别概括分析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作家及其作品在接续、超越鲁迅精神这两个方面的状况,寻找当代作家在创作方向与选择上跟鲁迅的关联;阐明当代作家作品在表现的主题和精神指向上与鲁迅精神的契合;期望能够对鲁迅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联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曾纪鑫 《开放潮》2005,(2):73-73
提及鲁迅,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杂文,那如投枪、匕首般的杂文:同时,读者心目中的鲁迅,也是一副怒目金刚的形象,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也更有一些研究鲁迅的学者将他称为“惯于以阴暗心理推测中国的将来的人”。其实,抱有这种认识的人们只见到了先生的一个侧面,而忽略或者说忘却了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那充满了悲悯情怀的另一面。怒目金刚、横眉冷对是鲁迅的表面,他那深藏不露的,便是大慈大悲的对民族、  相似文献   

9.
黄巧 《魅力中国》2010,(23):286-286
鲁迅的作品向来以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为众人称道,突显了以他为代表的那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当时的现实的清醒认识,批判和改造。而当时西方文学中风头正劲的现代主义思潮和手法,也成为了他们手中强有力的工具。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剖析渗透性影响对于其作品表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鲁迅性格落寞、孤独的发展轨迹:生发期、发展期、高潮期、消解期思想嬗变,但鲁迅却仍固守自身对于中国社会和人生一贯秉持的敏感气质、怀疑精神、忧患意识和孤独情怀。阐释了鲁迅笔下人物的孤独,例如"狂人""单四嫂子""孔乙己""夏瑜""祥林嫂""魏连殳""涓生"等这些文学形象无不于孤独中透显出深深的悲凉。鲁迅极有分寸的调侃笔法,在对其言行的描述背后,体露出深深的同情。体悟到作者深挚的关切,透显出一代文豪的"责任意识""渡人情怀"。  相似文献   

11.
“多余人”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一类典型形象。本文从俄国19世纪文学中的“多余人”典型入手,较为详尽地剖析了形成“多余人”这一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原因,进而引发开来,根据“多余人”的特征,在世界文学画廊中选取了哈姆雷特、堂·吉诃德、贾宝玉等典型形象,在深入剖析其悲剧原因的过程中,侧重分析“多余人”的个性弱点,旨在揭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万平 《中国西部》2011,(23):120-123
在20世纪的经典作家中,鲁迅堪称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巨擘。鲁迅的一生以自己独特而敏锐感受到的个人的痛苦和孤独与民族的劣根性相融合,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两百余万字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杂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3.
徐子杰 《魅力中国》2013,(10):67-67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从寻求中国革命力量、探索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出路的角度出发,注意描写知识分子形象。他的小说描写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各种知识分子形象的性格和他们的悲剧命运,鞭挞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分析了当时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和自身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与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作家的个性、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他们作品的艺术风格.鲁迅具有爱憎分明、刚烈、韧性、开放等人格特征,这就决定了他在作品中更多地对各种各样的丑态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形成了作品风格内容上鲜明的审丑取向.而鲁迅人格构成中的开放性特征又使他能博采众长,敢于"拿来",更善于"创新",这决定了鲁迅作品创作方法上的兼容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张宇 《魅力中国》2010,(33):120-120
《啊Q正传》可谓是鲁迅的经典之作。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封建社会中国式农民的典型代表。阿Q是一个没有人生方向,没有意志品质的人,他永远无法融^人群中。因此,阿Q注定以悲剧收场。阿Q完全沉浸在自己自欺欺人的精神世界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鲁迅写的阿Q不是为了大家荼余饭后笑料,而在这背后真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用心去解读,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很是“轰动”,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它对于我们还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它会令你恍然大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6.
曹艳红 《新西部(上)》2010,(5):105-105,107
本文以鲁迅流浪主题叙事文学作品为代表,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流浪主题叙事文学创作的热潮.由于鲁迅自身的流浪经历和身处新旧文化过渡期的流浪心态,在反映现实流浪行为的同时,注重从精神层面挖掘流浪的深刻内涵,从哲学意义来审视流浪.作者对鲁迅感知流浪的独特视角进行分析,揭示其作品所表现的流浪主题的涵义,以及鲁迅对流浪主题的探究在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时期的发韧意义,以及对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流浪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炜 《走向世界》2011,(34):92-92
鲁迅当年其实把今天的许多奥秘都说尽了。鲁迅的伟大就在这里。他的书三四十年前印得跟“宝书”一样多,结果引起了后来的反弹,有人反而不想再读了,其实这与鲁迅先生无关。不读鲁迅的书可是个了不得的遗憾,因为鲁迅谈到的好多文坛问题、文化问题、精神问题,是从人性的幽暗切入的,大多都能言中今日,人性中的许多问题过去和今天都差不多,表现出来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历史阶段之一,鲁迅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深刻地认清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而对封建文化的弊端作了强烈的揭露与批判.鲁迅所创作的阿Q形象,深刻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阶级关系的尖锐矛盾,鲁迅也因为其巨大贡献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文化巨人之一.  相似文献   

19.
鲁迅通过塑造封建科举制度受害者孔乙己的形象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鲁迅将故事的主要场所定位在了鲁镇的成亨酒店,文章分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即: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身受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20.
张晓坤 《黑河学刊》2011,(12):44-44
鲁迅毫不留情的用一把尖锐的刻刀,着力地,鲜明地刻画"辛酸而又乏味"的人生道路上冰冷的平庸人物。在他的作品中,讽刺艺术对于鲁迅的社会揭露、道德批判以及改造国民性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