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笔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构,以对翻译本质的把握为基础,是评判译文质量高低的标准,是审核译员水平的规范.本文通过研究目前国内笔译翻译质量评价,指出翻译质量评估在本质上是一个关系范畴,并提出构建兼顾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翻译过程中,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从而影响译文的质量。因此,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内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探索心理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进而揭示心理因素与翻译活动的关系,以期产生更优秀的译者和更高质量的译作。  相似文献   

3.
译者在翻译外交文本时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含义,也要使读者明白译文,这就需要译者了解外交翻译的语言特点.本文主要从句子层面、字词选择、俄汉双向翻译方面分析了外交翻译的技巧.句子层面翻译主要应分析原文,使其符合目标语的语法结构;字词选择要求应符合外交文本特点;俄汉双向翻译能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4.
郑家顺 《科学决策》2008,(11):127-128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译文进行分析,指出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文读者作为原文与译文读者由于先在视域不同从而对原文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理解。先在视域的不同在翻译时主要体现为评者或译文读者对词语的语用意义,原文文体或原文句法结构的不同理解上。同时不同的译文也与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密切相关。所谓“最佳译文”往往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说,合适的词放在合适的地方,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就是好翻译,而翻译的好坏则取决于译者修养的高低,其中,语言功夫是翻译最基本的功夫。译文表达的目的有三:达意、显色、传神。达意是最基本的要求;传神即表达字词句的种种神韵,是最高要求,很难达到;显色,即表达词句的各种色彩,则是对译者并不过分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素质和修养的翻译应努力追求的目标。色彩包括修辞色彩、感情色彩等。俄语中具有褒贬色彩的词汇很多,如俗语、谚语、成语等等,或褒或贬,借助不同形式来表达。在译文中确切表达原文的感情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该文阐述了对四篇有关《论语》选段译文的浅显看法,通过对中西译者翻译的对比,深刻感觉到译者对于古文本身的理解与翻译十分关键,起着译文成与败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本的创造者,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文化传统、思想潮流、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解构主义的翻译观是把译文从屈从于原文的处境中解放出来,从崭新的阐释角度,把译文当作独立的文本来阅读,从而赋予原文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西班牙PACTE翻译能力研究小组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学界公认的较为科学和全面的译者能力模式,该能力模式包括的子能力为: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要素。本文尝试在此能力模式基础上构建应用笔译能力模式,其子能力包括:双语文本能力、职业体裁能力、翻译专业知识、工具操作能力、笔译策略能力、心理生理要求,以期为应用笔译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译者中心的翻译观。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选择论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探讨了译者与原文和译文的适应选择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论述了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并用实例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0.
董励  穆瑞新 《魅力中国》2014,(8):266-266
翻译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三个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其中译者是沟通另外两个主体的桥梁,却始终面临着忠实于作者还是忠实于读者的问题。译者的选择决定了最终的译文效果。本文通过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相关翻译理论的对比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业霞 《新西部(上)》2010,(3):120-120,12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在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基础上的进步.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理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我们发现传统译论存在的不合理性,对翻译理论研究者有启迪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分张扬译者主体性而容易使其理论走向极端的弱点.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把"忠诚"原则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使译文更好地被接受.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与各国间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其中科技交流在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科技俄语的准确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科技俄语的主要特点,对多种科技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分析了一些译例,从中探讨了科技俄语翻译的有关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3.
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本文在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文作者、源语文本、译者、目的语文本、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图示翻译过程。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必须掌握丰富的源语图示和目的语图示,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察觉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间的认知图式差异,及时填补原文作者略去的信息,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构建新的图示,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复杂的交际过程。为了使认知语境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本文在界定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认知语境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侯丽枚  迟锴 《魅力中国》2009,(19):78-79
翻译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决定的过程,译文文设法既忠实一原作者又取悦于读者。译者只能选择以作者为取向或以读者为取向。选择以读者为取向一般会采取异化手法,忠实于原文,昼保留原文的文化语言特色,选择以读者为取向则一般会采用归化手法,使原文的文化语言特色归化到读者的语言文化中,通顺易懂。但不是所有的决定都是译者自主选择的。译者对翻译手法的选择要是其译者的目的,译文的功用,以及各种制约因素,如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6.
意向性原则认为我们实行的每一个意识行为,我们拥有的每一个经验都是意向性的,人类的认识都是由主体的意识构造而来的。在翻译中,译文就是译者主体意向性的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以原文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译者意向性的限制。在不受原文表层语言形式的羁绊,译者能够传达原作的形与神,最终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译者是语言交流的桥梁,那么要想发挥好桥梁的联系作用,就需要非常熟悉两种语言的使用原则。翻译包括两个内容,笔译和口译。笔译在翻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英语专业学生很难掌握的一项技能。这项技能的掌握需要长期的积累学习才能够完成。并不是只要通过学校的教学学习就能够轻松学会的,还需要学生自己不断的自我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的累积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大量的实践工作才能够掌握。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中俄两国在经济、 政治、 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日渐密切,公众对俄罗斯在各方面的情况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俄语财经新闻比较全面、 客观地反映了俄罗斯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因此商界人士尤为关注俄语翻译者在翻译俄语财经新闻时应根据读者(使用者)需要,本着新闻翻译原则,恰当运用翻译技巧,使译文既符合原意,又照顾到读者习惯,做到了"信、 达、 雅".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可从广义的翻译和狭义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考虑。在广义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狭义的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为译者,体现在作为原文的读者、研究者的主体性,译文的作者和创造者的主体性。但以上各主体性之间是含有主体间性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语和汉语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各自包含着不同的习语。英汉习语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其翻译方法大致有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直译意译兼用法以及直译加注法五种。在运用上述五种翻译方法进行习语翻译的同时,译者还须注意诸如英汉文化差异、民族和地方色彩以及褒义和贬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