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具有广泛的民族基础,通过武术搭建不同民族青少年交流和沟通的舞台有效提高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武术在学校教育、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新疆青少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发挥的作用,结合新疆工作总目标,不断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推动武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强健体魄,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中华民族意识,促进新疆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的相互融合,丰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志强 《发展》2006,(8):30-30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阶段正值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引导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提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要有效地进行荣辱观教育,就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水平与道德发展规律,将这一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做到以下八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并对青少年自身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一是要充分发挥家庭作为青少年第一课堂的积极作用,加强磨练教育;二是学校和老师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帮助孩子树立自尊与自信;三是家长和学校要避免孩子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交,以防孩子学坏.同时建议青少年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自我保护,培养一种到两种健康的爱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阅读了大量关于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循化撒拉族教育问题的学术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海东地区数次教育问题的调研写成的。本文首先归纳总结了诸多专家学者对循化撒拉族教育问题面临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以及对此提出的对策建议,然后着重论述由撒拉族教育问题的学术关注使笔者想到的关于撒拉族教育以及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现实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笔者浅薄的想法,望方家指正批评。  相似文献   

5.
培养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民族院校通过理论教学、校园环境建设、学生自我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了重要的培养教育功能和作用。教育与实践活动表现出一些鲜明特点: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性,教育目的明确,不断加强学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该活动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发展进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正确认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树立投身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6.
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新疆喀什为例,喀什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其稳定工作的出发点必须要落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上,坚决与反分裂势力做斗争.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肩负着反分裂斗争的重要任务,加强民族团结必须作为一项基本的系统化的任务来抓.民族团结不应当仅仅是口号,而应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到五个认同中去教育学生,使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是否心系国家、心系民族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发展,是实现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邵明 《发展》2009,(4):1-1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民族振兴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家要引导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旗帜是统领,文艺工作者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信主体包容多元互动的历史观,树立平等和睦自治发展的民族观,体会社会主义中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国家观,理解中华文化与全球化碰撞获得生机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国民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归属、承认等方面。在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国家认同的内涵,国家认同的社会功能以及如何在民族地区进行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校担负着宣传国家主流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后备力量,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教育尤为重要。民族教育强调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中吸取知识与经验,增强其方向性、实效性。因此,以学校教育为着力点,可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二者耦合,有利于推动国家教育和谐发展;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实现民族地区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