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一个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趋稳,投资、进出口、工业生产和货币供应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消费需求、物价呈上升趋势,经济运行当中的失衡现象有所缓解。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生产增长都比上月有不同程度加快,成为拉动当月工业增长作用最大的3个行业。预计今后一个月内,钢铁、房地产、IT和汽车板块会有不俗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关》2014,(11):22-2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包括电机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电工器械制造业、日用电器制造业等行业,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高。伴随着国家在电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2013年,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总资产达46375.1亿元,同比增长14%。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方法评价了2002~2011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表明,十年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总体技术创新效率处于增长状态中,从行业内部角度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逐年增长,而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效率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造成高技术产业总体技术创新低效的原因在于人力、财力资源的投入冗余和科技、经济成果的产出不足,而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是影响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4.
清风 《市场周刊》2009,(11):52-53
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我国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7月份,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止跌回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0~2010年广东省21个市30个制造业子行业的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区域聚集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省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都集聚在珠三角地区;第二,广东省新兴制造业和潜力制造业的行业集聚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传统行业的集聚程度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广东省传统行业存在着过度集聚的现象;第三,广东省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潜力行业,而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最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个传统行业;第四,珠三角一带主要以回归系数较高的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和化学原料等新兴工业为主,而广东省其他地区主要以回归系数较低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广东省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应实行区域差别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2001年到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省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选用区位商作为测量工具,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比较高;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比较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聚集水平与工业经济增长存在着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吴材 《市场周刊》2006,(9):12-12
2006年8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1%,比7月回升07个百分点。制造业PMI经过前两个月短暂回调后,出现小幅的回升,表现出中国制造业经济增长趋于稳定的基本特征。从去年1月起,PMI指数已连续20个月高于50%。显示中国制造业经济继续处于增长周期。  相似文献   

8.
徐菁  陈晓芬 《商场现代化》2012,(30):113-115
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贡献拉动分析法,分析甘肃省高技术等产业对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的影响程度与贡献程度,主要结论: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工业、建筑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以高技术产业最为显著;在高技术产业体系内,各部门对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最为显著;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逐年的贡献与拉动作用未呈稳定增长趋势,贡献程度处于五类产业的中等水平;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贡献程度存在不平衡关系,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未得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吴材 《市场周刊》2005,(38):7-7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05年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PMI指数为55.1%,比上月增长了2.5个百分点。这是PMI指数自上个月回升之后第二个月继续上升,并高于1-9月PMI平均指数54.1%,显示制造业经济有继续回升迹象。9月份新订单、生产指数均上升至五个月高点,出口订单指数也达到四个月高点。值得关注的是,企业两极分化倾向比较明显,受消费品市场需求较快增长的影响,消费品类和中间品类企业增长势头较好,PMl分别为58.5%和555%;  相似文献   

10.
《国际广告》2010,(9):143-144
全球制造业增长放缓 美国、欧元区、英国和亚洲各地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调查显示,虽然工业产出继续扩张,但先前几个月的快速增长步伐已有所放缓。全球工业复苏仍然参差不齐,并可能正在失去动力。不过在亚洲,经济学家们表示,由于稳健的财政基本面和强劲的国内需求,经济增长将保持弹性。  相似文献   

11.
《财经界(学术)》2009,(8):23-25
一、生产增长情况 1.工业增长影视设备制造业降幅收窄,家用电器和音响设备制造业降幅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2.
梁艳芬 《国际贸易》2002,(12):18-21
2002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出现程度不同地好转,尽管增长速度较年初预计的要慢,但没有出现新的衰退已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多数国家和地区内需增长乏力,投资回升有限,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是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复苏低于预期.美国受股市重挫的影响,消费需求依然疲弱、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工商业投资放缓、制造业增长停滞;日本的出口虽有所增长,但企业设备投资低迷,私人消费萎缩,失业率上升;欧元区国内需求缺乏活力,投资尚未从上年的下降中恢复.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我们对短期的经济走势并不担忧,但我们一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心存疑虑。中国在大多数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水泥、纺织、服装、机械、玻璃等)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近年来甚至在一些新兴制造业(如光伏多晶硅、风电设备等等)也出现了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材 《市场周刊》2006,(4):15-15
2006年3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PMI指数为55.3%。达到11个月以来的高点。从去年1月份起,PMI已连续15个月高于50%,显示中国制造业经济继续处于增长周期。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产业的协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构建了经济和科技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测算出京津冀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程度,以期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实证结果表明,只有经济和科技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同发展,才能促进京津冀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产业企业划分上,服务业与制造业是两个不同的产业概念。然而,随着信息化发展与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新变化,全球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全球正在出现以现代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动力的新变化。近年来,中外知名企业充  相似文献   

17.
日本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某些现象与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如货币升值、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这使得人们担心中国经济能否如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陷入长期低迷。但是,当前的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有许多的不同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不同、政府的重视程度及宏观调控措施不同、经济泡沫化的程度不同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同,这种种的不同可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今年年第一季度,印度经济增长5.8%,高出预期水平。印度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幅远低于去年第一季度的8.6%。印度制造业受到需求大幅下滑的重创,表现得尤为疲弱,该行业较去年同期萎缩1.4%。这些积极的数据推动印度股市大幅飙升。一定程度上,印度政府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以及该国建筑、金融服务及农业领域的强劲增长,促成了上述经济数据。  相似文献   

19.
数控车床是观代化制造业中一个重要设备,但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长,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车床加工性能将很难满足生产要求。针对CK6132S数控车床的特点进行部分结构改造,通过对箱体人性化设计更新,及对液压喷嘴结构改造,对滚珠丝杠机构的改造后校核等结构优化,显著提高了车床的整体性能,基本满足了现枷工需求。  相似文献   

20.
吴材 《市场周刊》2006,(6):13-13
2006年5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PMI指数为54.8%,虽比4月回落3.3个百分点,但已连续17个月高于50%,显示中国制造业经济继续处于增长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