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奠定了基础,在我党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公民能够广泛深入地参与政治生活,使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入一个新里程.由于我国国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还不成熟,应进一步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创新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加强政治参与的宣传,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拓展和建立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枸建扩大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和备件;健全、完善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2.
龙春霞 《新经济》2022,(12):69-73
国家认同问题是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以社会资本为视角和工具对国家认同进行建构是一种新的路径。信任、非正式制度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政治信任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非正式制度规范是国家认同的重要依托和保障,公民参与网络是国家认同的主要生成环境。因此,从培育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信任度、培育良性非正式制度规范、建立公民参与网络生态系统三个方面着手建构新时代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区域治理理论认为,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等治理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可以平等协商公共事务,其本质是制度创新。然而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较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原因是区域治理理念滞后和治理体制机制缺陷。今后我国区域治理要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构建有效的制度安排,设计有效运行机制,重点在行政管理、政策体系、法律法规、考核评估上进行制度创新,在公共协商、社会参与、利益补偿、信息传递、监督约束上进行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预算监督是保障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当前公民参与的秩序不佳,效果不足亟需创新公民参与预算监督机制。试图通过剖析温岭以代表工作站为依托的公民参与机制剖析,将成熟的事前监督机制引入温岭预算监督的全过程,以期创新公民参与预算监督机制,提升公民参与监督秩序与效能。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20,(1)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近年来党和政府持续推动的政策导向,其精神内涵提出了对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的现实要求。公众参与作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的重要支撑,其作用在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中因制度困境、组织困境、公民主体困境受到了极大的抑制。通过修改法律法规、落实多元主体治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公民主体意识和能力、构建基于公民主体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破解困境,满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现代以利用为中心的物权理论,从社区旅游吸引物权的不同利用方式入手,建构了乡村社区景区化响应模式,结合西部典型案例的分析,指出由“社区自助”走向“社区参与”,进而从“经营性参与分配”或“福利-经营性参与分配”转向“股权性参与分配”模式演进的优化路径,并提出了学界理论建构、政府法制建设、企业体制创新、社区能力培养、第三方力量助推等保障机制,以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社区旅游发展中效率与公平、参与权益与资源保护等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中没有得到充分执行,致使科技资源闲置、浪费和流失,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进步与繁荣。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与科技创新政策执行难、政策无法得到充分落实密切相关。深刻分析了科技创新政策执行中的诸多障碍,如政策制定中缺乏对民族地区实际承受力的考虑、政策执行推进主体知识和能力匮乏、政策对象主体不具备足够的理解力和创新力、体制缺少外部监督等。这就要求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环节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全面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素质和责任意识,提升政策执行对象综合能力和参与热情,积极调整政策执行体制,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等,以切实解决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政策执行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指,以遵循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权利为前提,通过自主、理性的方式,有序地去直接或是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和政治生活的行为。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是制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性因素,通过对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问题和趋势分析,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视角,提出地方政府需要从制度制定、制度公平和公正执行、制度绩效评估方面不断提高制度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制度创新体系,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
信访是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宏观背景下,进行体制现代化变革,改革现行的信访制度,推进信访工作的制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在法治框架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唐桦 《发展研究》2008,(3):48-50
公民参与不仅仅是重塑政府的动力,也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公民参与可能发展民主价值,但并不必然对所有方面的政策问题解决都带来积极的效果.托马斯综合整理了当前公民参与的际遇和挑战,深入剖析公民参与的优点和内在缺陷,最深刻地触及了代表性问题.本文力图对托马斯的理论进行评述,客观呈现其对中国目前的公民参与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中,管理者与公民之间的信任问题时常被忽视。如果没有信任,那些倡导、授权、促进公民参与的政策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而经验证明,管理者很难给予公民真正的信任,其原因是管理者对公民能力的质疑以及公民参与的高成本、高风险的预计。由于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否直接决定着公民参与的程度,而公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方面实现的,所以要推进公民参与就必须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方面寻找契机以促进管理者与公民之间信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者约翰.C.托马斯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途径分为四类,即以获取信息为目标的公民参与、以增进政策接受性为目标的公民参与、以构建政府与民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为目标的公民参与以及公民参与的新形式;申诉专员、志愿主义、决策中制度化的公民角色等问题。我国学者在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分析 公民参与可以从个体和整体两个方面来看,个人参与是指公民以个人身分单独参与政治活动;组织参与是指与他人合作以特定的团体形式参与政治的活动,它在引导其成员关心政治、动员其成员参与政治活动、培养其成员的政治参与热情、控制政治活动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总得说来,无论是以个体形式还是以团体形式参与政府的政策活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赵磊 《经济师》2014,(9):98-99
在现代社会,行政监督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而公民参与监督又在行政监督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彰显着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而且也制衡着体制内监督机关的监督行为。然而,在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还存在制度上、政治文化上、参与渠道上以及参与能力上的困境。要保证公民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这些困境。文章从优化法制环境,倡导参与文化;完善制度设计,保障合理参与;培育公民社会,树立民本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参与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国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实施情况的阐述,从产权结构状况、政策法律背景、公民的参与程度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现阶段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问题,提出在现有体制下应充分根据环境资源产品的客观特征划分环境资源产权、考虑法律政策设计中的适用性问题以及吸纳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需要公民的集体判断,公民参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为避免“公地悲剧”尴尬局面的必然选择。从话语民主理论的角度来看,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公民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完善性和公民淡漠的问题,以及官僚式的独白现象。因此,要构建公共能量场确保可持续发展政策执行过程公民话语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行一些人的对话参与可持续发展,通过“重复性实践”使可持续发展中的公民参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夏蓓 《时代经贸》2012,(24):36-36,38
本文通过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目的的解读,即每个公民都能够运用个体的理智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参与民主的社会生活。为此,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尝试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提出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方治理改革、政治参与和政治合法性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利益主体的权利意识也在逐步苏醒.利益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反映自身利益和要求,力图影响政策制订过程.为了回应公民的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进行了治理改革.本文就探讨了这些地方治理改革与创新是否提高了公民的政治意识,促进了政治参与,增强了政权的政治合法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政治民主化。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公民参与能力是公民合法、均衡、有效参与的前提。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对于发展民主政治、维护公共利益和发挥公民资格有重要价值,针对现阶段公民参与能力不足的现状,通过从经济发展水平、民主制度设置、公民观念等角度剖析原因,并从经济、政治和社会路径探寻培养公民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险政策要解决的是同公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要保证社会保险政策有较高的支持度和生命力,就不能忽视政策过程中公众的有效介入。本文通过对社会保险政策公众参与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提出了如何提高公民参与社会保险公共决策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