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该这样说,我对中国发展制造业问题特别关心,不仅写过不少文章,同时我最近到广州、深圳、东莞、杭州这些地方讲课都是强调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制造业重要呢?得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在制造业的优势上,农业我们不具备什么优势,高科技总体上也不具备优势,服务业也不具备优势,我们的优势关键是在制造业上。  相似文献   

2.
编辑老师: 我是一名初二年级的学生。最近,我们班有的同学经常出入学校附近的网吧。他们有的上网聊天,有的打游戏,少数同学甚至作业都不做,成绩也一落千丈。为了让沉迷在网吧里的同学认识到玩游戏、聊天.  相似文献   

3.
《财经文摘》2010,(7):2-2
最近和几位朋友聊天,都说到了经济学家。中国的经济在最近30年保持了高速的发展,经济学家功不可没。这一点,大家都认同。而我们尽管认可经济学家,也尊敬他们,却不能不为他们捏把汗。一个朋友是码字的,又在一家财经媒体工作,对经济学家接触的多,听说得更多。几年前,他就对我说,要写一本关于经济学家的书,当然不是评功摆好的,书名说出来也许会引来砖头,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国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请我看一篇原载于美国太平洋论坛,著者关于“为什么下世纪不一定属于亚洲世纪”的文章,文章中大量篇幅是谈论中国的未来,拜读之后,颇有所思,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我认为下世纪不一定不属于亚洲世纪。著者认为即将来临的世纪真的是亚洲世纪吗?那么特别是中国在此过程中,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他认为下一个世纪不一定会是亚洲世纪。他列举了以中国为例的以下几条理由:一、中国缺乏技术,在技术上美国在全世界不仅在军事技术上同时也在民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各国,在未来的几十年亚洲人会有他们稳操胜券…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报》日前刊登肖余恨的文章说,刘晓庆被捕事件拷问我们制度的弹性。多年来,有关刘偷税逃税的新闻一直不绝于耳,但每每总能被刘以各种手法摆平。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税收制度存在着漏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制度的弹性太大。本来是铁板钉钉的偷税逃税,居然能够让刘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犹太人与“财富”总是联系在一起,有人说,犹太人亨打个喷嚏,全球金融世界和银行界就可能得重感冒,因为全世界金钱相当一部分装在美国人的口供里,而美国人的不少金钱又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所以权占世界人口约0.3%的犹太人,不但部分掌握着美国的经济命脉,而且还一定程序上掌握了世界经济的直向,福布斯美国国富豪榜前40名中有21名是犹太人,在华尔街的精英中有50%是犹太人,律师中有30%是犹太人,科技人员中有50%犹太人…… 犹太人为什么富有?犹太商人为何能成为世界公认第一商帮?这些问题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不过,也许我们从犹太民族的历史,犹太商人格守的格言及其成功秘诀中能够得到一些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财经文摘》2008,(7):76-77
最近,企业家王石就他在汶川地震后的某些话语做了道歉。他怎样道的歉,说了些什么,凡是关注这件事情的人都知道,我不想多说什么。但是,王石道歉中的一句话却使我不禁心中一动。他说,我是快六十岁的人了,处理起问题来还显得青涩。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每每与人谈起关于楼市应怎样才能进一步吸引购房者的话题,总会听到些好的设想。应当说,无论政府住宅建设部门,还是具体到每一家房产开发商,他们为城镇居民买房的确是动了不少脑筋,做了不少实事的。 然而笔者最近在分别接触过一些卖房和买房人之后,发现被人们谈论最多的,无非还是价格、房型以及小区的个性化等。相对于今天有些发展商不断推出诸如“亲水”、“亲子”之类显得较为空洞的“新概念”,不免生出几个想法。 名贵而不高贵,楼市新卖点 都说近两年楼市销售人气不振,但笔者最近在房产市场走过一圈之后,却发现事实上…  相似文献   

9.
几乎所有的管理学课程都爱引用这样一个案例:美国某企业家说,你可以毁掉我的所有设备,烧掉我的所有厂房,抽走我的所有资金,但是你只要给我留下这批人,不用几年我就会再现一个同样的基业。中国古代也有一句类似的民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相似文献   

10.
杨光超 《商周刊》2011,(24):93-93
朋友小群最近很苦闷,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都那么格格不入,“很想改变,却不知道从何入手”,她对我说。我很理解她的感受,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中为梦想打拼,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甚至没有一个小小的拥抱,烟花过后,只能是寂寞成殇。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中国已进入全面的买方市场,什么钱都不好挣,挣什么钱都难持久。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惟有躺着不动,不必自讨苦吃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十几年前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美国鞋商和日本鞋商到非洲某个穷国考察市场。美国人先到,看到这个非洲穷国的人都赤着...  相似文献   

12.
我有一个中国学生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他在公司里不苟言笑,很有威严,底下的人都对他毕恭毕敬。有一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有要事相商。他吞吞吐吐地说,发现公司的员工很怕他,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敢接近他,就连原来创业时的老搭档也开始出现类似征兆。他想改变这种状态,但又不知该怎么办,所以来问我。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今年夏天回国遇到的中国企业家中,有许多是浙江籍的。因为我自己是浙江杭州人,所以对故乡的企业家感到特别的亲切,同时对他们奋斗发家的故事很感兴趣。许多故事听起来都是这么熟悉,仿佛过去周围的老朋友、同学、甚至自己的亲戚都曾有过的经历。但是,与众不同的是,这些企业家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执著地坚持了下来,顽强地经受了炼狱般的考验,终于取得了今天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秦榕蔓 《商周刊》2011,(25):58-59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小时代。 这个时代,从来不缺乏激情与梦想,从来也不缺乏枯燥与乏味;有人一念之间,或兴国利民,或战火纷飞;有人只是在坚持和固执着自己小小的信仰。本期人物,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个伟大时代的小人物,一个真实的热爱着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的人,用他的话说:我只是这个时代,一个不算太合格的茶农。  相似文献   

15.
孙陶然 《商周刊》2013,(20):43-43
我喜欢开门见山。我认为,创业的核心就是"做买卖",所以,不存在不赚钱的商业模式。现在我们谈到创业,都愿意谈大方向。比如说有人问我说,孙总,我在创业,你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不是创业的好方向?大家都在谈很多的模式,我是中国的什么什么,美国的什么做得很成功我要第一时间复制到中国。我认为这些东西都已经偏离了本质。首先做出一个有人买的东西,其次,找到一种方法,能够把这个东西持续不断地卖出去。  相似文献   

16.
王溱 《商周刊》2012,(9):87-87
生活好了奢侈品自然有了市场,这符合发展规律。人们不关心谁拥有,关心的是获取渠道。如同喝茅台酒,喝不要紧,关键谁埋单?这才是实质。几年前到法国巴黎,恰逢中学同学在当地工作。见面后除了吃饭闲着无事可做,同学说领我去奢侈品店开眼界。说实在,对奢侈品我孤陋寡闻,但多少也知道点,比如LV、GUCCI什么的。同学说就到这两个店。先到的LV,一进门就看到几个国人,往里走还多是国人。同学笑着对我说,怎么样,看得出来吧,咱中国人真是有钱了。同学告诉,如果上午来,国人会更多。  相似文献   

17.
王巨川 《经济改革》2011,(10):54-54
国家把民主写在宪法上;政治家和理论家把民主挂在嘴上;专制主义者说我代表你就是民主;无政府主义者说谁都不管谁才是民主……民主似乎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又是个可以随意注释的多义词。中国人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就不懈地在追求民主,百年后民主却依然是一个很时尚新潮的政治名词。最近,安徽铜陵试行撤销街道办,社区事务由居民自我管理。国家民政部官员说,这是  相似文献   

18.
实际上,这也是比尔·乔伊最得意的时候。他是美国计算机业巨头赛阳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该公司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乔伊说“我们发明了Jini”。这是他为赛阳公司新开发的一种计算机联网技术。他说“我开发的家庭娱乐系统应该是一个由多部分组成的可行的网络。我不必成为火箭科学家。”显然这也正说明了比尔·乔伊是怎样的人。在硅谷当你向任何一位正在忙着摆弄那些驱动家庭影院系统的音像设备的软件技术人员提起他的名字,没有不知道的。这位身材高大、头发蓬松的软件奇才在美国计算机业的影响出现。还有一点:即一般软件编程人员对计…  相似文献   

19.
粉墨登场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喜剧之王》中,由周星驰扮演的尹天仇带着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很认真地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当有同学说我是一个演员或戏子,我就会很生气。在我的同龄人中,有当小演员经历的人应该不少,可能有人很享受,但对我来说,那是一场受难。我不知道为什么班主任把我挑上参加小学宣传队里的排练。估计是因为在班里我的成绩尚可,有一点悟性,而且调皮好动,但实际上,怯场是我致命的缺点。在众人眼前手舞足蹈绝非我所愿所长,但是,每次都选上我了,这简直成了一个宿命。而且我妈也不愿意,因为排练都在放学后,影响我帮家里干活,猪啊、兔啊、鹅啊等着我给它们割草呢。  相似文献   

20.
晓亮 《江南论坛》2003,(11):32-33
(一)计划经济下没有企业家我对企业家的定义是比较严格的。严格在哪里?就是我不把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都当作企业家。因为在计划经济下连国有企业都很难说它是真正的企业,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个生产单位。八十年代初,日本的经济学家、东京大学教授小宫隆太郎在中国视察后说,中国的企业不是企业,中国没有一个真正的企业。蒋一苇同志说,中国的企业不过是一块砖头,推一推动一动,而不像细胞,可以自行繁殖。最近我又听一位同志说,中国那时的企业像植物人。既然连企业都算不上,怎么能有企业家呢?那时的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严格说是政府官员,他们是政府任命的。只要完成国家计划就是好的。他们根本不经营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