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对猪没有任何恶感,相反,自家猪圈里还养着十几头猪。靠着它们,供儿子读书,供全家改善生活,没有哪个养猪的农民对猪没有感情。但是,眼下一只叫做“朱坚强”的猪还是让人心里不是很舒服,不是因为猪,而是因为围绕这头猪所做的价值文章。  相似文献   

2.
毛思洁 《宁波通讯》2012,(19):72-74
在种葡萄之前,他尝试了养猪、种草莓、养黄鳝等,但均以失败告终,而这些失败也让他背了一身的债,当时,村里人都不看好他,家人也劝说他不要“执迷不悟”,他的身心压力都很大。“那是1991年,我就欠了18000元钱,这对我和家庭来讲都是一笔很重的负担。”朱屹峰说,“我如果放弃种植葡萄,那我就只好去做泥工,一天10块钱,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则寓言:大雁和狐狸同时落入猎人设下的铁笼里。狐狸对大雁说:我有一千种办法逃脱。大雁说:我只有一种办法可以重获自由。正说着,猎人来了,大雁便装死,猎人以为大雁被狐狸咬死了,便从铁笼中把大雁取出扔在地上,大雁忽然展开双翅,飞走了。狐狸尚未决定使用哪一种办法逃命,就被猎人放入一只口袋里,无法脱身。  相似文献   

4.
黄仙(小说)     
张三在黄坨村人称“鬼精”。凡事他能算计出前脚落哪,后脚啥时候抬起才不吃亏。几年前黄坨村的人眼见张三抓回十二头红肉皮白毛的猪羔,又眼见张三不到一年就出栏了一头头大肥猪。猪贩子给他点钱的场面诱惑了村里人发家致富的梦。张三不养猪了,又开始养鸡,拉回一箱箱毛绒线的鸡雏。黄坨材的人就又眼见着变戏法似的,不到两个月长成了一只只六、七斤重的大肥鸡。张三办起了现代化养鸡场。黄索村的人们看着张三发财,是又眼气又佩服张三的精明。眼见着换回来的一把把的票子和材民们既羡慕又嫉妒的目光,张三便也觉得自己比其了村民们有见识…  相似文献   

5.
要把各种名“猪”的优势基因搭配、组合、培育出新的猪种来,也只有那些为科学的发展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人物来做了,刘孟洲教授便是这其中之一。谈起“甘肃白猪”的诞生过程,在他的眼光里不由的闪出了一个成功者背后的辛酸来。是呀!无论成就多么辉煌的人,也是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啊!他们所拥有的只是一般人不曾有的目标、恒心、毅力及奉献精神。日历自回到20世纪40年代末,在当时被战火洗礼的中国土地上,他诞生了。民族的艰难和峰火的硝烟伴随着他来到世界,走过童年。15岁的时候,刚刚从一片废墟上站立起来的年青共和国,正处在百废…  相似文献   

6.
小韩村位于沈阳市北郊的城乡接合部,二十几年前,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弱村、差村。现如今经济富了,村民变了,村貌美了,村里人不仅有活干,有钱赚,而且老人们享受着生活补贴,展现了一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新农村图景。  相似文献   

7.
在川西高原狭长的阔叶林里一位猎人回溯50年的枪声点燃了一个家庭断断续续的炊烟猎枪,一家人生命的输氧管——一位驼背老人手里的传说就像一位剑客内心的锋芒或一个歌者以嗓子擦亮的绝响在一幢老屋的后山极不情愿的扣动了半个世纪多年以后,当和平的枪声从耳畔飞过人们总会想起那些在老人的嘴上挂得太久的枪声以及许多故事奶大的童年但有多少人知道在川西高原一个名叫老松坪的村寨一座塔型的坟冢里埋着我的爷爷怀念一位逝去的猎人@王志国  相似文献   

8.
一位西域老人的故事,一段惨烈历史的见证,一个定格在时间里的生命── 我满心虔诚去拜望民丰县城最长寿的人──艾买尔·安江的时候,他正坐在院子里巨大的炕上啃干馕,身旁的柽柳筐里放满了干馕。一条陈旧的毛巾覆盖着馕们,并抵挡着满院子慌乱飞腾的苍蝇。 老人今年91岁。银须飘摆,相貌堂堂.高鼻梁.一对富贵大耳。眉宇间透射出一股巨大的坚毅和仁慈。 想探望骆驼客的人都得来见他,他是中亚腹地新疆的骆驼客之最,在汽车火车和飞机兴盛以前.他家的数百峰骆驼终日驰骋在古丝绸之路上,为古道之尊。 老人双手拄着拐杖坐在炕沿上。头…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2004,(4):54-57
吴旗试验 韩占平有一张典型的陕北农民的脸,粗糙得像一幅未完成的速写。这位老人种了大半辈子地,现在成了陕西吴旗金佛坪庭院经济建设区的“示范户”。1999年,他一次性退耕36亩,全部还林还草,已兑现20亩。如今,他在自家的院子里圈养了39只羊、95只兔、3头猪,并种植了1亩经济作物,预计今年家里人均收入能到5500元,比上山种地时的1998年增加了3800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2008,(4):16-16
每天上午,一位昆明老人都会来到大观河边,带着老伴为他准备的四、五十个馒头来喂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两年来从未间断。这位老人姓袁,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却一心挂念着这些每年冬天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海鸥到昆明以后,他每天必到大观河边喂鸥。时间长了,这里的红嘴鸥只要看到他在大观河边出现,就会将他团团围住,老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喂着红嘴鸥,那情景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11.
微天下     
《东北之窗》2012,(11):14-15
@总裁语录 猎人抓到一只大海獭,剥其毛皮后弃之而去。傍晚,猎人回到原处,不见海獭。循着血迹,他找到一洞穴,发现那只大海獭。猎人将大海獭拖出,发现已死,有两只尚未睁眼的小海獭,还在吸吮大海獭乳头。原来大海獭忍着剥皮之痛爬回洞里,给孩子喂了最后一次奶。猎人从此出家。——请不要伤害动物!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讶地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如果我有钓竿,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相似文献   

13.
他是幸运的,这辈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离开的时候,也是正在做着自己希望做的事情;他会是天堂里最善良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14.
高云龙 《东北之窗》2011,(22):94-94
走进獐子岛村民蔡培良家,老人正在院子里收菜。他拔出一个大萝卜、给我们展示:“你们看,时代好,萝卜长得都大!”蔡大爷抱着一个近10斤重的大萝l、,一说话把我们全逗乐了。蔡大爷说他的小院子里,种的都是绿色食品,从“五一”到现在自己没有买过一棵菜,这些菜足够他和老伴一年吃的。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凭着一根竹棍书写了一部人生传奇。 每天早晨烧柴做饭后,他总会挎着邮包敲着竹棍来到镇上的邮政所,接过工作人员按特定次序分发好的报刊书信,然后步行十多公里为乡亲们义务投递[编按]  相似文献   

16.
法国科学家法尔博做了一个很有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由于这些虫子天生有一种“跟随”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一圈地行  相似文献   

17.
第一个采访对象 自从做了《创业者报》的记者后,我看到每天从南中国的大海里无声地冒出来的,都是一个水淋淋的鲜活太阳。我每天碰到的人和事也都是鲜活的,够刺激的。觉得每个人哪怕他的年纪轻轻。而他的人生却都是一部内容充实,情节曲折动人的长篇小说。 我想采访一个养马人.名叫刘彦贞,听说他在兰埔那边一个山头上安营下寨。刘彦贞的父亲曾是山东微山的铁道游击队员。老人正跟儿子在珠海特区度晚年。还有,老头子脾气怪。解放后,曾和他一起把头提在手里与鬼子拼过的人,有多少都做了厅级干部,而他多次闭门谢“官”,终落得一个人民…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乡朱砂溪村李家坝组,以前到朱砂溪村要经过1000多步的石阶,生产生活很不方便。2004年,24户山民痛下决心,自筹经费修建公路。没有钱,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挣的钱全部用于修路,路不修好,哪家也不准吃肉。没有人,老人和妇女成为修路主力。他们用3年时间在大山里开凿出一条3公里的新路,使汽车开到了村头。村里人说,家里的积蓄花光了,我们可以再挣,只有汽车开到村头,我们的生活才能改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徐超 《东方经济》2005,(1):10-11
一月和十二月是一年里最有特色的两个月份,因为它们一个代表着展望,一个代表着总结。在腊月里谈展望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定势,作为一份紧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媒体,也难免会把2005年一月号的专题做成一次对于往后11个月里的经济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招标》2012,(4):41
史蒂夫是一位猎人,他有两只狗——罗斯和汤姆。因为每次出猎都能有不小的收获,所以史蒂夫经常奖励它们——罗斯和汤姆平分两只兔子或者两只野鸡。数年来一直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