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以采,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地域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并决定了农村地域人口的流动方向.本文从土地制度入手,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政策对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影响,探讨了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关系,研究认为农村地域人口流动虽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土地制度才是影响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城镇化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而其定居地点的选择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方法]文章以安徽省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6个不同类型的村庄和54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Arcgis三维可视化和SPSS回归分析研究了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的时空路径及定居意愿。[结果](1)安徽省农村人口的流动模式已形成较显著的差异性,皖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稳定型,空间选择集中于周边大城市,但分散性显著;(2)皖中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稳定型,空间选择形成合肥市和长三角2个中心聚集区;(3)皖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开拓型,空间选择以省外为主,集中于上海市、浙江等区域,近年人口回流趋势明显。[结论]安徽省农村人口定居意愿选择依次是村庄、县城(城市)、省会城市、乡镇和省外城市,影响农村人口定居意愿的因素为年龄、子女上学地点、村庄产业类型、村庄设施配套、村庄景观风貌。建议加强县城(城市)、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承载农村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需求,县城(城市)、乡镇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徐增文“民工潮”的主流无疑代表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的客观趋势。但是,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其迅猛之势不可能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结果。按照地区要素流动理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的农村人口流动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绪梅 《农业经济》2004,(12):31-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有其特有的基本特点和极强的现实效应,文章运用波特-劳勒激励模式对农村人口的个体流动行为进行分析,认为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农村人口的流动决策,并从模式中引申出一些政策含义,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巨量流动,形成了人口空心村和实心村两类村庄。识别村庄人口流动差异性,有助于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本文采用2016年中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行政村普查抽样数据,根据行政村层面人口流动数据识别并估算出中国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①村庄人口在流动方向和流动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口净流出行政村数量占比为79.01%,其中,空心化率不低于5%的空心村比例为57.50%,其空心化率为23.98%;人口实心村比例为12.15%,实心化率为21.16%。②人口空心村比例与经济水平负相关,东部省域空心村比例较低,中西部空心村比例普遍较高;浙闽粤深度空心村比例及其空心化率较高,但西藏、云南和新疆等边陲地区空心村比例和空心化率较低。③空心村人口外出以家庭成员流动为主,家庭迁移比例仅有26.88%。黔川渝等南方农村家庭迁移比例较低,而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北方农村家庭迁移比例较高。④人口空心村空心化率受村庄所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地势地貌和灌溉水源对深度空心村人口外出影响较大。⑤城郊型实心村数量较少但实心村比例和实心化率较高。平原地带实心村比例和实心化率高于丘陵和山区。浙江、广东和江苏实心村人口净流入最多,三地合计占全国的45.57%。浙江和广东农村人口流动模式有显著差异。珠三角实心村实心化率较高,而珠三角周边地区空心村空心化率较高,实心村和空心村形成强烈反差。浙江省实心村比例高而空心村比例低,农村发展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变化的历史趋势与轨迹过程分析,判断人口变化趋势给农村发展带来的脆弱性,从人口变化趋势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发展可持续性建议。[方法]借助脆弱性分析方法,通过既有的长时间、多角度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农村人口的总体趋势、少年儿童组人口趋势、老年组人口趋势的脆弱性进行分析。[结果]从各个方面来看,农村人口的变化趋势都在使农村的脆弱性增强;少年儿童组人口的减少趋势造成了农村4个方面的脆弱性增强——未来发展动力更为缺乏、乡土文化传承困难、农村社会资本转型放缓、公共产品投入回报率低,其中公共产品的回报率低与少年儿童组人口的减少趋势互为因果地增强了农村的脆弱性;老年组人口大幅度增加趋势使农村发展活力下降的同时,与所需的养老公共产品供应不足问题,共同导致了当下劳动力的回流困难,加重了农村的脆弱性。[结论]应通过促进农村资源的资本化和市场化、引导公共产品投资的多样化、公共产品按需精准供应等多方面政策相结合,降低农村人口趋势所带来的脆弱性,增强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比较了城市和农村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政治态度差异,同时考察了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人口流动之于城乡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呈现背反的影响态势:人口流动对农村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消极作用,相比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农村流动居民具有更低的政府信任程度、社会公平感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恰恰相反,人口流动(指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经历)对城市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相比于城市非流动居民,城市移民具有更高的政府信任程度、外在政治效能感、社会公平感、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以及更低的社会冲突感。人口流动之于城乡居民政治态度的背反效应,可能跟流动人口习得的"城市性"与保留的"农村性"有关。第二,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的影响也表现出背反效应:相比于在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流动的农村户籍居民,在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流动的农村居民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政治态度;相反,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移民的城市居民,改革开放期间(1979~1992年)与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移民的城市居民均拥有更加消极悲观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政策,乡村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城镇因人来而兴,乡村因人去而衰,一切因人而起。本文研究了乡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规模、推动力量以及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开放以来,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城镇就业人口则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城镇化背景下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双重力量引起乡村劳动人口理性单向外流;农村劳动人口外流促进了农村生产内部分工,进而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合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本在乡村投资,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顺应农村劳动人口回流,乡村终将振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子华  王晚英 《中国农史》2005,24(3):103-112
农村人口流动一直是中国社会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简要回顾了20世纪学术界对1949年以前中国历代农村人口流动所做的探索,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一现象将对我国农村社区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作为农村主要医疗卫生政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不例外。本文以劳动力流动为主要变量,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从农村外出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为:外出人口由于制度设计问题导致保障程度不足;而留守人口则由于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保障程度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因此,建议我国政府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对政策设计进行调整,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人口流动是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特别是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过去,人们总想通过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投资的方式缩小差距,忽视人口流动,甚至限制人口流动。其实,解决城乡和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中,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务工。已有研究对少数民族农民向汉族农村的人口流动关注极少,然而这类具有差异性的农村内部的流动,是和当代城市化进程紧密关联。因为只有在汉区农村农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之时,才可能有民族地区农民向汉区农村的梯度推进。作者选择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对彝族农民向仁寿县汉区农村的人口流动进行全方位的实地调查研究,并总结提出独特的彝族农业移民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娅 《农业经济》2022,(1):76-78
城乡融合加速了城乡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增加。农村迁居人员作为城乡融合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其能否实现稳定就业是其融入新环境的关键。促进农村迁居人员就业,需从主观努力和外部支持两方面入手,一要增强农村迁居人员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二要优化城乡融合政策、社会、文化环境,为农村迁居人口顺利就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四川农村人口数量变动和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讨论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作者基于2000年~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城镇化角度考察了农村老龄化加剧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主要通过农村人口流动和老年人预期寿命提高加剧农村老龄化。东部地区农村老龄化主要是由预期寿命的提高引起,而其他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的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城镇化进程中要防范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过度外流,实行就地城镇化,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人口政策,尤其是"二胎政策",对于缓解农村老龄化具有较大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盐城原有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情况(一)盐城原有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情况。截至2007年,盐城农村人口560万,占全市人口的70%,是江苏农村人口比例和总数最高的地级市(江苏省农村人口60岁以上人口571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7.4%)。截至2005年底,全市参保人数114.34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3.01万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全国流动人口大军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而且数量还在逐年剧增。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同时对社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能否安排好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应该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给予格外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破解城乡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与农村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相一致,使农村非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相一致。通过协调城乡之间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生产要素与非生产要素的流动配比关系,促使城乡人均占有资源要素逐步达到协调平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具体政策措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进城。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实现农民工与  相似文献   

20.
四川是流动人口的流出大省,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推动了城乡经济发展,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收益。因此,对四川省的农村流动人口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利用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相关数据,对四川省农村流动人口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二代流动者呈现出与第一代流动者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