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会计准则及税收政策对固定资产的不同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文娟 《大众商务》2011,(11):87-88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劳动手段,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基于不同的目的,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初始确认,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固定资产预计弃置义务方面分别作了规范。本文试就税法中对固定资产规范的具体情况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确认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简称“固定资产准则”)第六条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准则第四条规定: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相似文献   

3.
一、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1.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及其应用指南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4.
陈丹 《新智慧》2008,(6):13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本文就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谈谈其应资本化的金额及其发生减值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5.
有关固定资产的计量与会计核算问题,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企业会计准则或制度比较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固定资产的确认强调使用寿命而忽略单位价值;除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采用成本并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外,其后续计量强调公允价值和现值,并充分考虑资产减值等因素。现行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以成本为基础,后续计量以计税基础为依据,而对于所谓的公允价值、现值、资产减值和预计弃置费用等因素是不予承认的。由于会计准则与现行税法对资产计量、处理上的不同,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必然会产生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影响企业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尤其是企业在年中取得固定资产且年末计提了减值准备,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话,后续年度应该如何计提折旧?怎样正确进行纳税调整?对于这些实际问题,不但相关的会计准则没有具体说明,而且比较权威的辅导资料(如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讲解等)也未涉及。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制定目标与原则的不同导致固定资产会计与税务处理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处置等方面,并影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增加企业的财务工作量和税务部门的税务监管难度。建议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提高会计处理与税收征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由于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往往涉及金额巨大,因此在其确认和计量方面稍作手脚,便可轻松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这也正是许多上市公司想方设法虚增虚减固定资产价值、多计或少计折旧的原因所在。《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施行,对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8.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原则。本试对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特点、入帐价值的确认和核算方法的特殊性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
每年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会计人员会遇到需要调整的关于固定资产业务的一些特殊事项,此时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进行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会涉及若干年度或多个准则,因此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平常的会计业务处理逐步提高会计业务水平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智慧》2006,(4):26-2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一)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二)生产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