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可以说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当前缓解节能减排压力的最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汽车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过去的10多年里,我国通过各种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投入巨资进行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已基本具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基础。在高效动力总成技术、整车轻量化技术、混合动力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近日,"国家863计划五洲龙混合动力环保客车示范运行启动仪式"在深圳会展中心东广场隆重举行。科技部万钢部长、张来武副部长,深圳市许宗衡市长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万部长在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积极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此次科技部在深圳、上海等几大城市率先启动的863计划电动汽车示范运行项目,以及未来将在此基础上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推广应用行动,充分体现了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决心,并彰显我国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对世界作出的贡献,也是我国拉动内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万部长高度肯定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的一贯重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的前瞻性关注和支持,使得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快速发展。万部长希望深圳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深圳乃至全国的推广应用,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为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正式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已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的主要任务则是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和各项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指日可待。不容回避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若干无法绕行的核心技术专利。电池技术、动力总成系统、电控系统已是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4.
动态     
《中国高新区》2010,(12):6-6
国家已制订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推动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卢希11月30日在“2010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论坛——新能源汽车产业主题论坛”上表示,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未来国家将投人大量资金扶持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资讯视界     
动态国家已制订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推动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卢希11月30日在2010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论坛——新能源汽车产业主题论坛上表示,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未来国家将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已成为各国汽车工业积极探索的焦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面临第四轮重构,汽车产品将向安全、节能、环保方向迈进,“新能源汽车”概念也随之成为业界关注重点,新能源汽车成了各国竞相研发的目标和追求。因此,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和大型汽车公司都纷纷加大了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和应用力度。随着人们对新能源的不断探索,在汽车领域中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呼之欲出。从环境及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实际上就是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组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汽车行业还是对国家的节能政策都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为了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贴政策,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运用渐进决策模型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新能源汽车凭着节能环保、易于操作的优点逐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壮大。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内外部竞争环境较为复杂。以下选取我国代表性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进行SWOT分析,对其当前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具体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主要针对我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展开研究。首先,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概念界定,进而对我国当前的主要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分析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有效解决安全风险凸显、准入条件偏低、行业发展散乱趋势加剧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分析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将在2015年左右迎来第一波产业化高峰,一些汽车企业将推出一批新能源汽车量产车型。  相似文献   

11.
据悉.天津市将实施十大重点工程行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并使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其中.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工程中.天津市将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达到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情况、国家政策导向以及运用一阶自回归模型计算出的2010—2015年的汽车保有量,预测了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这种增加了技术和政策因素做出的预测分析比以往单纯用模型公式计算会更加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据预测,2012年前后将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高潮,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是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一、建立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平台 2000年前后,全球汽车工业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开始兴起新的技术变革,即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这是当前全球汽车工业的焦点和核心,也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5.
近日在天津举行的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能源处副处长沈瑞钢表示,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落实我国节能减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在已推出扶持政策、设立试点城市基础上,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鼓励与帮扶。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汽车业界已经达成共识,发展新能源汽车不再是该不该的问题, 而是上升到如何执行的层面。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既是实现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赶超国际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据预测,2012 年前后将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高潮,未来10?20年将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国要想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后来居上,就需要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扶持上下更多的功夫。越早重视研发新能源汽车,也就越早掌握着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先机和主动权。  相似文献   

17.
杜浩  张雨 《特区经济》2024,(2):62-65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于城市建设是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是其设立的主要目标。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效应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一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建设显著减少了以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为代表的污染排放。二是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建设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环境污染。三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异质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减排效应在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实证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汽车时代,中国始终落后于世界,一个汽车大国却不是强国成为了亿万国人的遗憾;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极大的可能性。中国人的“汽车强国梦”能否在此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制造产业、信息产业、能源产业、材料产业都融合其中,而且发展新能源汽车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全国政协常委、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  相似文献   

19.
2008年4月23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和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市京瑞大厦召开.汽车行业专家济济一堂,研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系统总成研发现状及发展思路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节能与新能源机动车是机动车发展的新方向,为把握其发展动态,利用系统动力学在解决复杂社会经济问题方面的优势,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机动车市场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2009-2012年相关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对节能与新能源机动车的产量做出了预测,并分析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机动车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