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主阵地,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测算园区运营效率的基础上,对运营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园区运营效率的因素,为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做出参考。方法 以139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园区的运营效率,利用修正二阶段泰尔系数对园区运营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园区运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园区运营效率的区域差异在逐步变大,而造成这种差异拉大的原因是省域内园区之间的差异,因此造成园区运营绩效差异主要因素并非是区位因素,而是园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结论 对于运营绩效不佳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需要重视园区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完善、做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落实、推动园区科技孵化器与加速器的建设。同时,注重农村电商平台的搭建以及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的培育,并促进示范基地与研发机构与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大农业品牌化运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差异,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7—2016年全国29个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并将所有区域划分为4个效率梯队。构建Malmquist指数,全面分析各梯队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水平整体较低,但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不同梯队的效率差异较大,但受技术效率的影响差距正在不断缩减;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差异突显;第二梯队中多数地区缺乏合理的评估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结论]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比例,发挥高效率地区的中心辐射作用;要突出市场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差异化战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最大化的产出。  相似文献   

3.
农业资本配置效率与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Jeffrey Wurgler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利用1998—2012年我国31个省际单位的面板数据,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整体处于无效状态,且表现出显著波动性;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呈中、东、西部梯度递减特征,农业经营条件好且农业投资机会成本较低的地区,农业资本配置效率较高;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省际差异,农业发展基础好、增长潜力大、特色农业发达的省际,农业资本配置效率高;市场化进程、二元结构、农业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正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户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能源效率提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以中国农业能源效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未来演进趋势,以期为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非径向、非角度、双导向的窗口DEA模型对中国省际农业能源效率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未来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1)中国省际农业能源效率在样本考察期内持续上升,且农业能源效率的整体区域差异不断缩小,而超变密度是农业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2)Kernel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尽管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结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减缓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策略,以实现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农业用水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及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核密度估计及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 (1)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农业用水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及绿色效率的总体效率值分别为0.879、0.933、0.939,农业用水的绿色效率高于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即农业用水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近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农业用水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及绿色效率总体平均值均呈轻微波动下降趋势,农业用水科学利用问题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3)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均值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其中上海市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多年均值最高(1.206),云南省最低(0.513),地区差异较显著,但核密度估计显示2010—2018年区域内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差距在缩小,总体上呈均衡协调发展趋势。(4)城镇化水平、R&D占比、人均节水灌溉面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水、人均教育财政支出、人均水资源量等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研究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绿色可持续利用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来说,我国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生产效率问题依旧亟待解决,研究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通过查阅农业生产相关文献,在对农业生产效率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文章构建DEA与Tobit等2种适用于不同情况的评价模型来确定我国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并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湖北省统计数据得出渔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最大;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力和农业支出比重越大,农业生产率越高,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力越大,农业生产率越低;单位机械动力产值、单位灌溉面积以及单位化肥用量越大,农业生产率越高。研究结论对促进经济与农业同步可持续协调增长、推广优势农业以及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区域农业生产率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中国城乡发展规模按用地特征分为乡村、小城镇和城市三种模式,分析了1989~2000年中国不同地区城乡发展用地扩张的特征。研究表明,乡村模式用地在建设用地总量中约占70%,但城镇模式用地扩张速度快于乡村模式,而且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增长促进了各地区城市模式用地比例的提高和乡村模式用地比例的减少;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不同模式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别。由于城市人均占用土地面积明显低于乡村人均占用土地面积,经济发展导致的城市模式用地扩张或乡村模式用地缩减对保护耕地还能起到正面作用,因此,不必太担心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流失。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东北地区36个市(州)2005~2014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找出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得出各年各地区效率值,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其影响因素。[结果]2005~2014年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规模效率值较为稳定,纯技术效率值波动上升,纯技术效率始终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省的综合效率水平高于吉林省与辽宁省;在分解效率方面,黑龙江省的纯技术效率水平高于吉林省与辽宁省,吉林省的规模效率高于黑龙江省与辽宁省;受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影响,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的资源水平存在差异,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出由黑龙江省向吉林省、辽宁省扩张的空间格局;从影响因素来看,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农村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共同作用于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结论]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明显,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地区耕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全国307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得出,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达到34.30%,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东部次之且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和西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西部最低。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显著性因素有人均收入、种植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机耕机播面积和地理位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的县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文章以山西省各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引入超效率分析法,构建SSBM-ESDA模型,评估山西省各地农业生态效率;同时选择Tobit模型,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20年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值基本处于0.3~0.5,整体处于较低水平。107个县(市、区)中,优秀等级17个,均值为1.412;良好等级4个,均值为0.911;中等等级20个,均值为0.677;较低等级38个,均值为0.479;低等级28个,均值为0.349。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等级以较低和低为主,总占比达61.68%。农业生态效率较好的县(市、区)集中分布在西部省际沿线区域,形成以“忻州—太原—吕梁”为重心的西部高效率区。201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效率略有提升,并在空间上进一步加强了“忻州—太原—吕梁”的西部高效格局,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人均农业增加值、农业规模化水平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农业受灾率、机械化密度、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工业化水平对其有负面影响。[结论]现阶段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县域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西部沿省际线地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为促进边境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通过构建耕地利用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及Tobit模型从动静两方面研究了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分区域影响因素。[结果](1) 2008—2018年中国陆地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经历“小幅下降—快速上升—稳步上升”3个阶段,耕地利用综合效率高值区总体上呈“多点式”向“带片状”转变的态势,连片集聚度不断上升。(2)边境地区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波动幅度较大,由2008—2014年的“倒V”型反转向2014—2018年的“V”型增长过渡。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结果来看,西南边境地区>西北边境地区>东北边境地区,这与各片区发展的资源禀赋、区域定位等差异有关。(3)东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劳动力,西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有化肥施用量、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机械总动力,西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影响因素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农地非农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数量方面入手对江苏省农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引起农地非农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苏南的农地非农化率远高于苏中和苏北,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等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97-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方法测算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与灌溉用水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用水效率远低于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农业用水效率仅为0.49,这意味着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达到目前的产量可减少一半的用水量;而且农业用水效率与生产技术效率相比地区间差异更大;西北地区是全国最具节水潜力的区域.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减少水密集型作物的种植、新建和改造农田水利设施、调整农业用水供给系统、加强农业水资源需求管理、采取有利于增加农民节水积极性的经济措施,对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文章以干旱地区新疆为例,通过选择新疆农业各类别中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的种植品种及养殖业种类,综合测算2008~2013年新疆农业保险效率水平。[方法]运用SE-SBM-DEA模型,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3方面对新疆农业保险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技术效率的宏观经济因素。[结果]新疆地区整体上保险效率较高,其中养殖业保险效率高于种植业;农业保险发展不均衡,种植面积和风险均较大的玉米、棉花、仁果类作物的保险效率较低,而种植比重相对不高、风险偏低的甜菜、蔬菜等作物的农业保险效率较高;另外养殖业保险效率水平较高,其中羊的养殖保险规模效率达到最优。[结论]基于此,进一步对影响保险效率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结构和区域上的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路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中国各类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极化态势增强,区域差异逐渐扩大。(2)粮食主产区各类粮食生产能力与中国整体层面的变化趋势相似;粮食主销区各类粮食生产能力均呈现下降趋势;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能力和饲料粮生产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口粮生产能力呈现波动下降特征。(3)各类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存在"棘轮效应";各类粮食播种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对各类粮食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和口粮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农业生产总值对饲料粮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结构和区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可通过"强化区域粮食生产联动效应""挖掘粮食生产新动能""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稳步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超效率非期望SBM和Tobit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山东省绿色发展效率和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特征,提出了影响绿色发展效率的潜在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绿色发展效率呈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圈内部各成员城市间发展也不平衡。(2)山东省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整体提升,增长动因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贡献,省会和鲁南经济圈增长动因均来源于技术进步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胶东经济圈则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效率和规模效率。(3)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山东省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影响,省会经济圈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与全省情况较为接近,仅胶东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与对外开放现状正相关,鲁南经济圈仅人口规模因素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粮食主产区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测度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并结合Tobit模型探究影响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为0.540,未达到有效状态;省域之间差别明显,只有辽宁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其余省份均为DEA无效。(2)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综合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5.1%,前沿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各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综合效率值均大于1,前沿技术进步在各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增长上发挥的作用高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贡献程度因省份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规模效率的贡献要明显大于纯技术效率。(3)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用电量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自然灾害与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此,提出了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政策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DEA非参数方法测度了1988—2005年中国各省份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不是很有效率,但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有着显著的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农业产出技术效率都呈下降趋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运用面板数据中的随机效应Tobit模型对影响地区农业产出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农业科技力量的加强都对地区农业产出技术效率的改善有正效应,但前者没有后者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云南省地形起伏度大,立体气候资源丰富,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测度其农业生态效率,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3个维度选取10个驱动因子分析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方法 文章运用超效率的SBM模型,基于2008—2018年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农业面板数据,测度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但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上呈东西部、南北部相对高、中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且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效率正相关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域数量在逐年递减,集聚性呈下降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及南部,向邻接县域扩散的趋势明显;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部和东南部。(3)从影响因素看,社会经济因素仍是目前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影响因素,但其作用强度不断下降,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地形起伏度解释力不断上升,不同驱动因子对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明显,且驱动因子交互作用会增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结论 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显著,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地形起伏度、降水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四川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将四川省划分为西北高原区、西南山地区、四川盆地区等3个农业经济差异区域,并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4个方面确定11个指标研究其对四川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2010~2014年3个不同区域内11个指标,分别分析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评价指标农业GDP的影响。[结果]3个区域内耕地面积、受灾面积、农业用水总量与农业GDP均中度相关,并且从关联度的结果看,耕地面积、受灾面积、农业用水总量的差异对农业GDP的影响差距不大;3个区域内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均与农业GDP高度相关,且对各区农业GDP的影响的差异较小;3个区域内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使用量、农业从业人员、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GDP的影响显著。[结论]四川农业区域经济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