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政银企三方联动水电移民安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促进移民企业发展,更好地促进水电移民安置工作,以项目治理理论为指导,采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结合西部水电站移民安置过程中的移民安置实践,提出了政银企三方联动、多方共赢的移民安置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创新依据、利益相关群体及其风险和收益等内容,设计了该模式的实施机制,并对其实施效果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水电开发所面临的移民安置与环境保护两大挑战,综述金沙江下域生态环境、水电开发及移民安置现状;分析蚕桑产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阐明蚕桑产业对金沙江下域水电开发库区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具有双重作用;并以金沙江下域白鹤滩电站库区为例,从气候资源、蚕桑产业基础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方面,综合分析发展蚕桑产业的前景,提出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川西高山林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更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移民安置区。区内水电移民搬迁农户发展面临着自然环境约束和增收致富的双重挑战。文章基于川西高山林区8个县的430份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从家庭生产要素配置角度,实证分析了水电移民搬迁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并系统讨论了农业、林业和非农就业对移民搬迁增收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与迁入地非移民户相比,水电移民搬迁家庭年人均收入高出5838.78元,增幅为38.90%。在农业生产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2公顷,农业从业人数占比减少8%,年人均农业收入减少5113.63元;在林业生产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人均林地面积减少3.78公顷,林业季节性劳动力投入总天数增加47.76天;在非农就业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非农就业占比提升了12%,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3645.81元。(2)异质性分析表明,与非产业园区安置方式相比,产业园区安置方式对水电移民搬迁家庭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从拓宽水电移民搬迁农户的增收渠道、加强安置区产业发展以提高就业带动能力、完善搬...  相似文献   

4.
水库移民共享安置区土地补偿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水库移民安置中安置区土地权利的保护以及移民和安置区居民之间的利益整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通过引入土地产权边界的概念,分"土地产权边界内的移民安置"、"土地产权边界外的非成建制移民安置"和"土地产权边界外的成建制移民安置"三种情况,分别界定了水库移民使用安置区土地的补偿性质。研究结论:水库移民使用安置区土地补偿性质的界定是安置区集体和居民获得补偿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前提,也是安置区内部利益分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的身份确认对移民安置质量的影响,以奉节县为例,对三峡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身份确认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规划生产安置人口低于实际生产安置人口、土地承包权过时、政策外新增人口被排除在外等冲突与缺陷。从宏观的角度,提出项目业主与移民协商机制应是未来水库移民身份确认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背景下,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开发西部水电资源,建设西部绿色能源基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可以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还能极大地扩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使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整体上升,实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四川省大渡河硬梁包水电站移民安置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了硬梁包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的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农村生态移民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朱运亮 《水利经济》2022,40(3):77-81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既存在原有生计资源的流失,也存在生计空间的重构,以及生计恢复的“不变”与生计转型的“变”。通过对移民生产安置前后生计空间变化的系统梳理,分析移民生计空间的置换、延展、优化、重组状况,以及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生计资源流失,社会网络空间断裂带来的生计能力降低,制度空间变化带来的生计排斥等潜在风险。认为必须精准识别移民生产安置前后空间变化状况,并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创新、精准识别生计空间需求、社区建设、社会资本开发、统筹城乡空间等方式重构一个可持续的生计空间,实现水电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移民安置与水电开发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8.
农村大学生土地流转与水库移民安置结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现有国内外农村水库移民安置过程中土地取得方式利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移民法律政策及移民安置实践经验,为农村水库移民安置解决承包地问题提供新途径.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根据农村大学生土地流转和水库移民安置两者的各自特点及相结合的需要,设计出“移民-农村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国家-移民”两种土地流转模式.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土地流转和水库移民安置相结合,能够实现国家、业主、移民、农村大学生四方利益共赢;同时该模式可以避免我国现有土地调整、土地开发等方式解决移民土地问题的弊端,实现大学生承包地与移民之间的有效配置,增进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9.
基于整体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和个体移民生产生活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结合水库移民农业安置的现实基础,探讨移民农业安置环境容量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改进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研究方法,为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移民安置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如何使移民在搬迁和安置过程中完成社会适应性调整 ,是移民安置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小浪底水库移民规划 ,分析、总结了社会适应性调整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对非自愿移民安置规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娜 《水利经济》2017,35(2):36-40
选用模糊一致矩阵的数学分析工具,以B水电站为例,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测算各风险类型以及具体风险因素在影响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程度,研究发现,风险发生的原因主要在移民和政府管理部门,风险类型权重最高的是移民补偿补助风险,风险因素权重最高的是移民的信访渠道风险。最后,提出设计单位在规划设计时必须保障移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考虑政府管理部门在配合工程建设中的潜在风险,做好科学规划,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水库移民已经成为水电工程建设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移民的生产生活困境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运用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对水库移民问题进行解析,为研究水库移民的困境现状、导致贫困的因素以及可行的治理策略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对四川省阿坝州几个水电站的典型个案分析,发现水库移民可持续性生计能力短缺,水库移民成为潜在的贫困社会群体,自然资本贫瘠、经济资本薄弱、人力资本稀缺、社会资本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指出:解决水库移民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战略层面分层逐步提升移民的可持续性生计能力。  相似文献   

13.
姚玉琴 《水利经济》2011,29(6):57-59
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生产安置人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出发,分析生产安置人口在移民安置规划中的作用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在不同生产安置方式下和不同水利水电工程类型情况下,生产安置人口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兰青  封丽  屈维意 《水利经济》2016,34(6):59-64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已成为关系水利水电事业顺利建设,库区、安置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民生和社会问题。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信息的科学管理是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传统水库移民后扶工作中信息流管理存在信息来源单一、数据处理不充分、信息交换不到位以及信息传达滞后等问题,以促进水库移民后扶工作的高效、科学管理并最终实现保障广大水库移民的切实利益为根本目标,提出了将移民纳入后扶信息的关键位置,并采用末端系统对数据进行充分关联和整合处理的共享、糅合程度更高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信息流共享新模式,为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的科学高效管理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倪艳 《水利经济》2007,25(3):78-80
针对清江隔河岩移民工作中业主制的现实问题,提出必须贯彻业主制的水利工程移民、建立市场化的移民补偿机制、引入移民监理机制、加快水库移民立法工作、加快移民机构改革等解决业主制水利工程移民问题困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欧辉明 《水利经济》2011,29(6):60-64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交通(水运)等涉水行业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政策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水利水电工程有明确的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政策,而交通(水运)工程却尚未有明确的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政策。以广西郁江老口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为例,对水利水电工程和交通(水运)工程的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政策进行梳理,从指导理念、移民安置与补偿办法、技术评审机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多视角比较与分析,并建议完善与统一涉水行业的移民安置政策和移民方式。  相似文献   

17.
赵萍  汤洁  尹笋 《水利经济》2017,35(4):55-58
根据湄公河流域自然特征、水资源现状、水利工程现状及规划资料,分析湄公河各流域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及未来趋势,为湄公河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我国同湄公河各流域国开展相关合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湄公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呈上升趋势;老挝未来将加快水电开发节奏,其规划水电总装机容量占湄公河总装机容量的70.0%;泰国对湄公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灌溉方面,未来泰国灌溉引水有增加的趋势;柬埔寨和越南分别在湄公河干支流上有水电工程规划,但柬埔寨的用水需求主要体现在为保证其洪泛区土壤肥力,对湄公河上游雨季充足的洪峰流量的需求,越南是湄公河流域灌溉面积最大的国家,其主要的用水需求是旱季湄公河三角洲灌溉需水。  相似文献   

18.
以移民安置监督评估理论为基础,结合监督评估工作实践,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监督评估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梳理并给予相应完善建议。基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监督评估行业制度框架,剖析了由于移民监督评估政策、体制、管理方面的缺陷而导致现阶段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监督双方、社会等多角度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完善建议,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监督评估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旭辉 《水利经济》2017,35(1):66-69
大中型水电工程作为影响地区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系统工程,基本都包含工作量巨大的移民安置项目,它不仅决定着工程进度和成本,更关乎地区社会稳定。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水电工程移民项目治理的合理性,进而采用多锥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对水电工程移民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分类识别,从水电工程中资源影响、关系程度、社会性3个方面进行分类,提炼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3种类型,总结这些主体的行为和风险,进而梳理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共举的水电工程移民项目治理结构。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识别出水电工程移民项目的赋权与网络协商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为我国推进实施水电工程移民项目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陈绍军  雷鸣  孙杰  汪馨 《水利经济》2022,40(6):95-101
水库农民搬迁失地后,如何解决移民安置的土地调配问题,预防搬迁致贫的风险,对移民生计恢复和生产安置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平桥水库移民安置区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移民基本特征、农地资源禀赋、农地流转条件及环境感知程度的指标体系,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移民市场化土地流转转入农地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移民家庭结构对农地转入意愿有显著影响,融资机会能明显提高移民农地转入意愿,征地前土地资源数量和转入的农地价值对移民农地转入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政府补贴、社会养老保险和农地流转组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建议应因户施策,合理引导,增加融资机会和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土地依赖性,完善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引导移民参与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