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区域数字高程数据,将区域离散成1km×1km的单元网格,应用双源蒸散发模型构建基于栅格尺度的蒸散发模型,进行区域蒸散发时空模拟研究,并和区域内的实测蒸发皿蒸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栅格蒸散发模型和实测蒸发皿蒸发年相关系数为0.6575,在春季相关性最高,在夏季相关性最低。栅格蒸散发模型可应用于区域的蒸散发计算。蒸散发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区域高程的影响,和高程分布较为一致。研究成果对于区域蒸散发时空模拟以及无资料地区的蒸散发计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引入改进的IDW模型,将改进的IDW模型用于辽宁中部区域蒸散发空间插值研究中,解决无资料地区蒸散发资料插值移用的问题,并结合区域实测蒸发皿蒸发数据对比分析改进前后的IDW模型在区域蒸散发的插值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IDW模型由于引入变差函数对距离权重进行修正,在蒸散发插值精度上好于传统的IDW模型,插值计算的年尺度蒸散发和实测蒸散发的提高0.31,绝对误差均值缩减101.6mm;在月尺度上,插值精度低于年尺度,绝对误差缩减7.8mm;区域蒸散发空间分布总体上受高程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对于区域蒸散发插值技术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探索松花江流域蒸散发的变化趋势,为农业生产布局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根据流域1961—2013年68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修正的Penman-Monteith潜在蒸散发计算方法,并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定量分析流域潜在蒸散发及其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8~2011年北京市气象数据,综合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线性拟合和滑动平均值等方法,分析北京市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文章研究显示:近34年来,北京市年最低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整体均呈上升趋势,而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在1980年前后及1999年前后变化幅度较大。通过气温与各要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气温与雨日数、大风日数、降水量、日照时数及降水日数均呈负相关,气温和大风日数相关性显著,但和雨日数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结合辽宁省78个国家基本水文站点近60年水面蒸发观测资料,采用非线性变化趋势检验方法对其不同年代际水面蒸发变化进行趋势检验,并对其气象要素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辽宁省东南部水面蒸发变化趋势呈现弱递减变化,年递减率为15.5mm/10a;中部平原区水面蒸发呈若递增变化,年递增率为10.25mm/10a,西北部水面蒸发呈现强递增变化,趋势检验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年递增率为49.5mm/10a。相对湿度和东南部水面蒸发相关性最高,其次为日照时数,中部日照时数相关性最高,对于西北部而言,风速相关性最高,其次为气温。研究成果对于分析气候变化对辽宁省水循环的影响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EPIC模型并结合双源蒸发模型对辽宁中部平原区潜水蒸发进行时空分布计算,并结合实测蒸发皿蒸发对模型进行适用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EPIC模型在辽宁中部平原潜水蒸发具有较好的适用性,EPIC计算的潜水蒸发和实测蒸发在时间上具有较为一致的相似性;平原区作物区域潜水蒸发量明显大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传统双源蒸发模型不能考虑植物冠层蒸腾影响的问题,引入植物冠层蒸腾计算能力方程对传统双源蒸发模型进行改进,以本溪山丘蒸发站为例,对比改进前后蒸发计算精度。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双源蒸发模型,改进后模型潜在蒸发精度得到明显改善。研究成果对于山丘区植被覆盖较大区域的蒸发计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结合太子河干流中游段主要控制水文站小林子站1952~2016年近70年降水蒸发数据,分别采用趋势检验法及突变特征分析法对太子河中游降水蒸发要素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子河中游降水变化趋势性较弱,但秋季降水递减较为明显,递减率达到-9.1mm/a,蒸发出现超过95%的显著性递减变化趋势,其中春节蒸发递减趋势最为明显,冬季蒸发递减趋势相对较弱,年蒸发逐年递减率为-14.7mm/a;降水突变年份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且以1975年为突变转折年份,蒸发突变年份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后。  相似文献   

9.
以大伙房水库流域为例,筛选了3种不同气候模式,然后预估了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并评价了气候模式对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模拟效果。结果显示:虽然A2、B1排放情景的降水表现出增大的变化特征,然而因温度的提升导致蒸散发量的增大,径流量在整体呈现出降低趋势,降水的补给作用低于蒸散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真空蒸镀是在高真空环境中,将蒸发材料加热至蒸发温度蒸发后而冷凝在要镀膜的基体上的过程。真空蒸镀工艺在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如不同形状、不同基体材料境面的制做;各种装饰装修材料的美化,优质包装材料的加工生产等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蒸镀技术已有了明显的提高,蒸发材料及基本材料也有了更广泛的选择和应用,蒸镀设备也从简单小规模型式向具有更高生产能力和加工更大面积基体材料型式发展。在大面积蒸镀时,要保证质量,达到各处蒸镀材料沉积均匀、细密一致,应通过设备及工艺的改进提高来实现。本文将简要介绍一种我们自行研制的一种大型蒸镀设备,此设备在科研及生产中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结合太子河流域1986—2015年径流、蒸发和降雨数据资料,对径流和降雨变化趋势、蒸发能力利用距平序列变化情况和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分析和探讨;然后对径流序列的突变程度和年份采用Hurst系数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分析;通过将研究期间划分为变化期和基准期利用弹性系数法对气候变量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径流影响进行定量的分析,并概述了其原因。研究表明:在研究期间太子河流域径流和降雨量表现出递减趋势,而蒸散发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太子河流域径流突变程度为中度变异并发生在1992年;太子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径流变化率分别为32%和68%,由此表明引起该流域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研究1983—2020年皖西丘陵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利用配套的主要气象因子实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探求气象要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皖西丘陵地区蒸发量呈现下降趋势,温度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趋势符合"蒸发悖论"的说法.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蒸发量的关键因素是...  相似文献   

13.
基于辽河干流区域空间分辨率为8km的NOAA-AVHRR-NDVI月时间序列(1990年1月—2019年12月),分析辽河干流区域3个年代际(1990年代、2000年代和2010年代)NDVI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河干流生长季节的NDVI呈现递增变化,年递增幅度为0.054/10a,干流生态环境总体持续改善;干流生态植被NDVI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各年代季节空间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的递增变化;干流2000—2010年代各季节NDVI变化率相比于1990—2000年代植被覆盖度递减显著区域减少15.28%。各年代际中夏季递增最为明显,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创新的时空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约束。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对区域创新产生长期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且试点政策对经济特征相近地区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对地理区位相邻城市的空间影响却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科技投入与互联网发展均正向中介试点政策与区域创新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三大机制变量的调节作用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还可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驱动效果在不同城市区位、等级、性质以及规模条件下存在异质性特征,东、中部地区、一二三线城市、非资源型地区、非老工业基地以及大中规模城市的智慧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蒸散发耗水的准确估算,利用多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结合MODIS和Landsat 8等多源遥感数据作为输入参数,利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发的ETWatch模型对吐鲁番市2019—2021年度蒸散发耗水进行估算,同时与当年农业用水总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昌区和221团呈现对数相关,拟合优度R2分别达0.80和0.79,鄯善县和托克逊县拟合优度R2分别达0.40和0.37,表明在下垫面土壤和作物类型不太复杂的情况下,该模型估算蒸散发耗水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辽宁非饱和产流模型定量评估降水时空变异性对辽宁西部洪水模拟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参数下,随着降水时间尺度逐步递减,区域洪量和洪峰计算误差的递减率均值分别为-8.99%和-5.85%,在动态参数下,降水时间变异对洪峰和洪量影响较小;降水空间的变异对洪水模拟精度影响明显,降水空间分辨率的逐级变化,区域洪量和洪峰误差在静态参数下影响度明显好于动态参数,研究成果对于区域洪水模拟降水时间尺度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石家庄市区域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时间变化规律,更好地向大气污染治理及环境行政执法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开展了区域颗粒物浓度时空动态分析研究。基于Himawari-8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建立时空回归模型反演PM2.5浓度,并对所得到的石家庄市2019年近地面PM2.5的浓度,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2019年PM2.5月度变化基本呈两边高中间低的态势,取暖季月均浓度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且相对于2018年监测浓度有所上升;2)从空间来看,2019 年PM2.5平均浓度呈现西低东高的形势,且东部各个县区高浓度“热点”聚集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县区,但热点聚集性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呈现出逐渐转弱的现象;3)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的PM2.5浓度相关性系数在0.7以上,验证了基于遥感反演进行PM2.5浓度监测的可行性。因此,采用遥感手段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可以全面获取区域大气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能够协助环保人员有针对性地核查与防范污染事件,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进的热惯通量模型,结合MODIS遥感数据,对辽西某干旱半干旱区域进行土壤水时空反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热惯通量模型可解决传统模型无法反演低温期土壤含水量的局限,在土壤水反演精度上明显好于传统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改进模型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Er从30.9%减少到19.8%,均方根误差RMS值从0.057g/cm3降低到0.033g/cm~3。土壤水反演空间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地表是反演受地表温度影响较大,地表温度较高的区域,其土壤水含量相对较大,反之,地表温度较低区域,土壤水含量一般较低。  相似文献   

19.
以大凌河中游大城子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结合区域内1955~2014年近60年实测降水量数据,应用M-K方法分析大凌河中游降水量时空演变以及降水突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降水量和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近60以来大凌河中游降水量增长趋势较弱,呈现5~10年的变化周期,不同季节降水量突变年份呈现个异性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后降水空间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趋势,增长幅度较大;降水量和区域地下水埋深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167。研究成果对于区域水资源变化评估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建立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供需压力-水生态压力为一体的水压力综合指数,以辽宁东部为研究实例,对区域近60年水资源压力时空演变进行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1960年—2018年,辽宁东部水压力指数呈现明显递增变化,年增幅为0. 04。从1960年开始,水资源压力从低压力过度到高压力,再逐步向较高压力进行转变。受水资源量分布影响,区域各年代际水资源压力空间分布规律性明显,总体呈现从东向西递减变化,高压区域主要位于中部,占比20%,南部和北部区域低压分布占比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