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苹果主产区全要素生产效率研究——基于HMB指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10个苹果主产省份2001—2009年苹果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HMB指数方法对苹果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动进行分解分析,明确各指数的时序变动趋势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苹果生产的HMB指数及其分解的各指数的变动原因做出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中国苹果生产全要素生产率(TFP)HMB指数在此期间出现波动且呈总体小幅增长的趋势;技术进步效率指数的影响最大,但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减弱;规模效率低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扩大生产规模等手段来改善苹果生产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2.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研究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由于中国省际间差距巨大,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本文通过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2000~2015年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2000~2015年间中国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对各省份的TFP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研究发现:以TFP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水平近年来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减缓趋势;中国省份经济增长差异较大,从分解结果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主要由技术进步水平差异较大所致。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效应的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包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在内的农业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法测算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6—2015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测算的结果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特征及农田水利投资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增长呈现上升趋势;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结果显示其增长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地域集聚性;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且具有较弱的溢出效应,其中直接效应值为0.286 5,间接效应值为0.057 4,总效应值为0.343 9。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的现实,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结合Malmquist指数,测算了十年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揭示了我国粮食生产增长的源泉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我国粮食平均综合技术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相对偏低,加大技术应用和规模化种植仍然具有很大潜力;全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近十年来有所下降,在影响全要生产率的因素中,由技术创新所决定的技术进步呈现下降趋势,由新技术转化推广所决定的纯技术效率不断上升,规模效率则没有得到任何改进;从地区来看,非粮食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而粮食主产省虽然技术效率稍有改善,但技术进步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加快非粮食主产区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大粮食主产区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高全国粮食生产效率成为保障粮食生产持续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基于碳排放的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探索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分别运用SBM-ML指数模型与DEA 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4—2016年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对比分析,并采用ESDA法探讨了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 2004—2016年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经历了由技术进步驱动转变为技术效率驱动再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驱动的过程,但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技术效率; 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二元全局空间自相关大体呈“N”型变化,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产出由不平衡发展逐渐趋向平衡发展。[结论]忽视碳排放的传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实际有较大偏差。建议通过转变发展模式,探索粮食绿色增产道路; 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轮驱动; 不断推进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平衡发展3项措施来实现粮食生产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要素市场扭曲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分析,以期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要素市场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严重扭曲的事实,利用1997—2018年中国28个省( 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度比较高,同时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技术进步驱动为主,大多数省份的技术效率不高,同时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不平衡特点;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论 考虑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当前不断深化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加大涉农政策调整,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资源投入,逐步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12个大豆生产省(区)25年的数据,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中国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动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5年来,中国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5%,呈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年均下降0.5%;技术进步率年均约为2%,且没有呈现随时间变化而增长的趋势。中国开放大豆市场对国内大豆生产发展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引入收敛性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以期深化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和理解,为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及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⑴2004~2014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幅度,但整体呈上升趋势;⑵各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⑶除西藏、北京和青海3个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呈增长趋势;⑷由于存在收敛性,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以趋于同一水平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马铃薯主粮化已成为我国第四次主粮革命的新趋势,我国马铃薯产业具有良好的产能基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但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产业发展面临诸如加工能力低、经营模式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为实现我国主粮多元化需要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方法]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2011—2016年我国马铃薯16个主产区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利用Moran's I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动态变化。[结果]马铃薯产业整体技术效率偏低且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逐渐从技术进步转变到更加注重提高技术效率且主导因素存在区域性差异;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新区"、南北连通的"西区"和强强联手的"北区"三大集聚区。[结论]马铃薯产业区域性明显,打破地理界线跨地区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后从技术效率提升、区域产业布局、市场对接等方面对我国马铃薯产业优化调整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首先利用Shephard水距离函数构造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技术计算该指标,并利用ARCGI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26个城市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可视化评价。然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在2006—2015年间的空间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存在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2.
通过整理我国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总结了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即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和自下而上的诱发性制度间形成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的形成是制度、组织与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的路径依赖导致了乡村组织的疲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大了改革的交易成本,组织的解体导致了新制度的失效。最后提出应当从破除制度路径依赖、强化组织联系、重视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入手解决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利风景区发展显现产业化集聚趋势,但普遍存在政府规制现象。以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基础上加入规制因素,形成R-SCP分析范式。运用RSCP范式,从政府规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4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水利风景区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政府规制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双重作用,正向作用体现为实现了水利风景区资源的有序开发,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减少了恶性价格竞争,促进了资源有效配置;负向作用体现为迫使企业行为突破规制而导致市场绩效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Quebec's hog industry is supported by a revenue insurance program that guarantees a minimum price, but it also faces strict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Under price volatility, risk-averse farms may contract their output enough to produce under increasing returns. We show that the subsidy and downside risk reduction effects of the revenue insurance program tend to stimulate output and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production under increasing returns.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hat raise the cost of manure management and limit areas under cultivation als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decreasing returns. Scale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measures are obtained through a parametric decomposi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btained from the estimation of an output distance function. As in hog studies pertaining to other countries, we found a TFP average annual growth of 5.2% between 2004 and 2012. Scale efficiency is much lower than in other countries, as per our prior about the program's distor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ntegrating annual TFP gains into the setting of the minimum guaranteed price could reduce program costs by $12 million per year. About $70–80 million per year could be saved by investing in extension activities that would bring increase the level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inefficient farms to the provincial average. A metatechnology frontier approach allowing for an endogenous input was also implemented to assess the robustness of the scale efficiency results. 相似文献
18.
我国灌溉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上议程。针对存在的主要结构性矛盾,研究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即调整结构、去除库存、提升品质、降低成本、补齐短板。调整结构重点是严格落实"以水定地",着力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倒逼灌溉面积调整;去除库存重点是依法实施"僵尸"工程降等报废,及时办理注销登记;提升品质重点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灌溉服务质量;降低成本重点是深化国有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最后一公里"管理模式;补齐短板重点是坚持统分结合、重点在统的原则推进农田水利产权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准确补贴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的经验,从政府财政投入、合理区分投资类别、投资方向与国民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水利投融资体系多元化发展、管理收费呈多样化发展几方面提出对我国水利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