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管汉晖 《经济研究》2007,42(2):16-26
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的中国经济进行历史回顾和经济理论分析,并与西方主要金本位国家进行比较,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在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银本位,一个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银本位使中国经济萧条的进程迥然不同于西方金本位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度过大萧条,中国由于特殊的银行体系,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这是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中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货币供应结构的改变(存款比例增大)解决了现金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文章测算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认为它是稳步增长的.在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的情况下,主要依靠中国、交通两银行等核心金融机构力挺工商业的带头示范和同业合作,以及政府对中交两行接管初期的某种督促,保持了货币供给的增加,使中国市场较快走出困境;但政府统制金融的另一面则是扼杀了市场的活力,缺乏制约政府行为的配套改革,因此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埋下了非常不利的伏笔.  相似文献   

3.
利用我国2006年12月~2010年12的月度数据,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短期内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效应相反;货币供应并不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无关,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之间正相关;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具有负效应,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证实我国存在托宾效应;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作用相反,通货膨胀损害经济增长的弗里德曼假说在我国适用。同时得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非中性和内生性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09,(11):30-46
为抵制日本政府敌视新中国、拒绝邦交正常化但唯利是图的对华政策,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末切断经济交流并厘定日本政府必须停止反华政策等政治原则作为重开贸易的条件。但由于日本民间组织、在野党和重视对华关系政治活动家的推动,更由于发生了“大跃进”的经济灾难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外交挫折,中国虚化政治原则而重开中日贸易,并尝试联合日本反抗苏联;对日外交形成了经济和政治实用主义的两条路线。60年代对日外交的转型发展或可谓应付时局的选择,但偏离中日关系主题,因此衍生了影响深远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5.
程霖 《财经研究》2007,33(5):38-49
文章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围绕解决农村经济危机的途径而展开的理论探讨和争论,分析了“中国农村派”、“乡村建设派”、“农村合作派”和“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派”提出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对这四种方案的分析视角、理论模式、主要内容、思想特点及实践意义进行爬梳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这四种方案在方法论、理论分析及对策建议上所蕴含的合理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夏怡然  陆铭 《经济研究》2019,54(1):132-149
本文利用来自中国跨越几个世纪的独特数据,研究了影响城市人力资本发展的三股力量:历史上的人力资本遗产、政策冲击和劳动力流动。研究发现,历史上的人力资本(以明清时期的进士数据衡量)为当代城市的人力资本积累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搬迁的政策冲击也对城市的人力资本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冲击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力(特别是高技能劳动力)更多流向了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城市,城市间的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又向历史上的人力资本空间分布逐渐收敛。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地理区位有关,离大港口较近的城市有着较好的历史继承下来的人力资本基础,又在经济开放条件下产生了较高的人力资本回报,吸引了更多高技能人力资本的流入。本文研究展现了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发展足迹,揭示了人力资本如何影响城市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以及与区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交通网络的发展于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近代中国城市与经济发展,并改变了原有的运输模式、运输频率与运输总量,转变了城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方式,其中陆路运输承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程霖 《财经研究》2007,33(5):38-49
文章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围绕解决农村经济危机的途径而展开的理论探讨和争论,分析了“中国农村派”、“乡村建设派”、“农村合作派”和“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派”提出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对这四种方案的分析视角、理论模式、主要内容、思想特点及实践意义进行爬梳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这四种方案在方法论、理论分析及对策建议上所蕴含的合理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灾的反思及对中国股市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以股市崩溃为导火索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历史给中国经济发展更多的借鉴和启示。文章在分析当时美国股市崩溃的原因基础上,比较了目前中国股市和美国经济大萧条前期股市的发展情况,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进而指出中国股市由于严重投机的存在而使股市泡沫较大,需要进行政策引导,实现中国股市非正常发展的软着陆,以避免由于可能的股灾发生而重蹈美国经济大萧条覆辙。  相似文献   

10.
二元经济结构是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国情之一,这一说法被学界广泛认可,但鲜有量化分析辅以验证。论文基于对我国20世纪30年代估测数据的整理与校准,有机结合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指标,在1933年与1931—1936年短时序数据上进行了统计分析,希冀能够加深理解二元部门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结果表明,30年代上半叶二元经济特性明显,部门间工资差距甚大,且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收入差距大于其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现代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不足,呈现出不成熟、非独立的发展形态。由此,20世纪30年代二元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不平衡与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两个方面,且两者辩证统一,共同影响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粹主义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主张从农村村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0世纪30~40年代,在对民粹主义保持高度警惕,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毛泽东为中国选择了一条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分析政府财政刺激计划、货币供应量和公众预期这三大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实际发生所分别产生的冲击。文中采用中国1996年1月—2008年12月的财政支出、货币供应量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月度数据,运用VEC模型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力很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自身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力最强。而从时间效应来看,物价自身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起决定作用,而长期看货币供应量是影响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安岗 《现代经济探讨》2012,(10):10-13,69
对中国经济转型的认识经历了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和演化视角的不断深入的过程。该文从微观的交易视角切入,指出经济转型问题主要是指经济的集权转向分权,或者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本质上是关系交易的离散化,从科层组织向离散交易转变。这个过程应遵循一个边际改革的路径才能实现。双轨制、增量改革、局部改革、体制外改革的实质都是边际改革。该文构建了边际改革的模型并对中国改革过程进行了微观解释。  相似文献   

14.
作为金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构思和建设是试图消解一定历史条件下农村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探索工具之一。20世纪30、40年代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思想的形成和土地金融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关系的微观视角。文章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农村土地金融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了土地金融思想对于土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动态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近代土地金融制度思想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前发生的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史上出现的两次大规模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发生的情况以及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两次危机的爆发都是由经济比例失调、“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资本的趋利性。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可以认识到: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绝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运动,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规范其运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关税保护,美国提升了自身的产业层次,改善了贸易条件,扩张了经济总量。美国的成功经验给正在崛起的中国的有益启示是:第一,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力度,构建战略性贸易政策体系;第二,增强被支持产业内部的竞争,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第三,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实现贸易政策的动态化;第四,发挥政府的多重身份作用,支持本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要想在21世纪竞争中处于优势状态,既要有深厚的科学技术基础,又要有发达而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国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去理解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深远意义。在21世纪的前10年,即到2010年,我们预言:中国资本市场将在市场规模、指数成长、交易制度、开放程度、交易品种、游戏规则和监管模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将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粮食流通是粮食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文章选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考察了在世界市场体系框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流通状况,对粮食的流向、流量和流通费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认为粮食流通成本过高对当时的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用。它造成了粮价的大幅波动,因赈艰不能及时运到也大大影响赈灾救荒的效果。同时,还导致国产米谷与洋米麦的竞争失败,使得粮食产区相对过剩而引发“谷贱伤农”,给粮食安全带来长期的隐患。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价格对于未来的通货膨胀是否有指示性作用,关系到货币政策是否需要对房地产价格提前做出反应。采用1996年1月至2010年4月的月度数据,使用多步向前的方法对未来的通货膨胀进行样本外预测。结果显示,在房地产价格下跌时期,其指示性作用大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时期。此外,某些房地产价格指标在某些时间段能够有效的提高预测效果,但是哪一种价格指标可以提高预测效果,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这说明,目前还不能将房地产价格指标纳入通货膨胀的预测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