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的概念现在较为规范的表述包含以下三个命题:(1)“经济人”是利己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他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2)“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从外界获得必要的信息,形成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并从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方式。(3)在良好设计的法制等约束条件下,“经济人”追求最大利益的自由行为会非出于本意的显著增进社会利益,这是“经济人”假设最吸引人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的嵌入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自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问世以来,学术界对人性假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对“经济人”孤立于社会的个体行为的批判,对此,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是基于人的经济行为建立的假设,并不是脱离社会孤立地存在,其利己心、现实的经济理性和利益最大化之间不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正是“经济人”的社会性造就了“经济人”的利己心、现实的经济理性和利益最大化目标。  相似文献   

3.
经济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分析经济运行的效率,进行经济机制设计。由于“新经济人”需要有良好经济运行机制的支撑,所以,不能作为经济分析的前提假设。面对当前我国大量存在市场机会主义行为的现实,以“存在‘经济人”’假设替代“经济人”假设和“新经济人”假设,可以既与“人都是自私的、利己的”资产阶级观念划清界限,又避免“新经济人”需要有良好经济运行机制支撑而不能作为经济分析前提假设的困境,并且可以为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效防范参与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市场运行机制提供逻辑起点。“效率不减原理”指出,满足“经济人”真实显示偏好的经济机制并不妨碍“利己利他经济人”,即“新经济人”利己利他偏好的真实显示,保证了“存在‘经济人…假设下所得的机制应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实践中效率不减,从而进一步讨论了“存在‘经济人'”假设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经济人有孟德维尔假设的、斯密假设的、李嘉图假设的、马克思假设的和奥地利学派假设的。斯密还有道德人的假设。斯密的道德人是有同情心的 ,而他的经济人则是利己的 ,对此 ,他没有解释。后人的解释 ,未能解决问题 ,这就构成斯密难题。笔者认为 ,道德人是自然人或氏族人的道德规范的人格化 ,而经济人则是商品社会的经济规律作用的产物。斯密混淆这两者 ,是难题的产生原因。氏族人不分自己和他人。经济人行为的目的是利己 ,手段则是利他 ,因此利他导致利己。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以追求私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也出现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在承认西方“经济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范式:既要追求物质上的利己。更要追求精神上的利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经济人表现为物质上的利己为主、精神上的利己为辅;当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物质上的利己将退居为次要地位,精神上的利己将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经济人有孟德维尔假设的、斯密假设的、李嘉图假设的、马克思假设的和奥地利学派假设的。斯密还有道德人的假设。斯密的道德人是有同情心的,而他的经济人则是利己的,对此,他没有解释。后的解释,未能解决问题,这就构成斯密难题。笔者认为,道德人是自然人或氏族人的道德规范的人格化,而经济人则是商品社会的经济规律作用的产物。斯密混淆这两者,是难题的产生原因。氏族不分自己和他人。经济人行为的目的是利己,手段是利他,因此利他导致利己。  相似文献   

7.
行为经济人的三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保军 《经济学家》2006,76(5):12-18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越来越成为反主流学派批评的重点,固守经济人假设被认为是主流经济学在许多领域无能为力的原因。行为经济学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经济人进行了全面验证,发现经济活动中的人事实上具有“有限利己”、“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的特征,我们把行为经济学的这一系列发现概括为行为经济人假设,并且认为行为经济人为经济学开拓新视野、研究新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是构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然而这一假设前提存在与经济现实的强烈冲突,自它产生之日起就遭到来自各方的批判。经济人有两大特征: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追求"最大化"一直被视为亚当.斯密体系下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的经济人行为,是只有物质追求的"经济人"。文章试图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把经济人"最大化"行为定义为主观最大化与客观最大化,从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角度去解释经济人利己、利他行为。客观最大化是生产力低级阶段的追求,是人自然属性的体现;主观最大化是生产力高级阶段的表现,是人社会属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即政府在做出政治决策和经济决策的同时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文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来深入分析棚户区改造中各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为棚户区改造的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陈德华 《经济纵横》2000,(12):26-27
经济关系是经济学、经济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经济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利益,要承认个人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利益关系中的重要位置,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利己动机的所谓“经济人”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出发点,它也应成为经济伦理学所面对的一个基本前提。“利己”与“利人”的关系集中表现了市场经济的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经济伦理学的任务是要解决市场经济中的思想道德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它具有利己、理性、动力、社会利益增加是企业行为的"副产品"等行为特征,存在着短视、贪婪、极端主义、失去理性、缺乏社会责任、导致生态恶化等严重缺陷.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应追求超越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具有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做优秀企业公民、诚实守信、执着服务、利他和社会利益优先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3.
互惠性偏好是行为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现实性的挑战。借助于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互惠性假设下与"经济人"假设下的博弈均衡解的对比分析可知,新古典体系中的最优契约均衡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互惠性行为下的经济收益可以大于自利性行为下的经济收益,经济个体可以通过经济行为的调整与分配机制的变更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并促进组织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扩张。研究表明,长期在经济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人"假设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实践性日渐衰退,包括"互惠性"假设在内的非理性假设存在着较高的现实意义。互惠性理论的提出不仅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也促进了管理理论与管理行为的变革。互惠性理论从一个侧面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巩固了行为经济学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的卓越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生态经济人”——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经济人"与"生态经济人"对比来研究和探索生态经济的理性假设,认为"生态经济人"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生态良心和生态理性的人,但不是一个生态主义者;"生态经济人"是一个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自利"的人,但不是一个经济主义者.除此之外,"生态经济人"在需要与动机、理性与非理性、目标与手段以及利益最大化与可持续性等属性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色.从文明社会的演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来看,"生态经济人"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人,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  相似文献   

15.
对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举 《经济与管理》2003,(7):61-61,63
以往经济学依靠的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生来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总是理性思考。但现实中既没有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也不存在纯理性思维的“理性人”。由于基本假设的偏颇,导致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与现实距离越来越远。因而,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重新反思,并对其基本假设和研究思路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6.
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的逻辑起点都要依据经济学假设展开,"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的基本假设,即精于计算、理性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由于其过度张扬人的自利导致主流经济学在经济界标和社会界标上错位,虽然经过修正和完善,加入了制度、伦理道德的因素,却仍不免陷入人本贫困。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坚持人本导向,确立了人本思想的研究地位,通过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实现了自我扬弃和超越。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过程中,仍要坚持人本导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视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尊重人本精神,强化经济学对人的研究与深化。  相似文献   

17.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奠基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经济学就被广泛地认为是一门非实验的科学。似乎经济学研究只能借助于对真实经济生活的观察,而与可控的实验室实验无关。同时许多经济学家也认识到,把人看作是受利己心趋动的、有完全的理性决策能力的同质经济人的这种理论假设,在  相似文献   

18.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而理性假设也经历了由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发展,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为贴近.完全理性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而有限理性假设的发展是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本文首先论证人的本性并非绝对利己,利他主义是合理并存在的,接着对理性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理性假设的发展以及其对经济研究方法的转变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理清理性经济人理论的发展演进脉络和分析、归纳、总结现有理性经济人的伦理研究和论争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前提、内在规定性、经济责任的角度,以及道德等因素对偏好和偏好驱策下的效用选择影响等方面论证了理性经济人不是非道德主义者。同时指出遵循市场和交易规则的伦理要求是理性经济人的合理边界,超出这一边界理论便成谬误,因而理性经济人是在资源和一般道德双重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效用)“最大化”的道德人,互利双赢是其道德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 ,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 ,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 ,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 ,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 ,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 ,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 ,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