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前世界各国都采取措施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带给人类的危害.我国也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耗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中.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多项式拟合法来预测江苏省的能源消费趋势,利用Matabla软件中的多项式拟合函数进行拟合度运算,得出未来十年江苏省主要能源消费的结构预测以及未来十年各主要能源所占消费比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选取1993-2012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的相关数据,依据西方消费函数理论,建立了3个计量经济模型,结合理论和实际对模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持久收入假说及消费函数模型比较符合当前陕西省农村居民的消费实际情况,并利用该模型预测了2013-2018年陕西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结合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露  李杰 《中国证券期货》2012,(11):172-173
发展低碳经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陕西省能源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高,节能减耗压力较大。本文利用近20年来的数据分析了陕西省能源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并计算得出了这些年陕西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碳排放量及CO2的排放量。最后,在以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产业结构的升级、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建立健全低碳法规体系三方面提出了推进陕西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思颖 《时代金融》2014,(12):54-55
本文分析了19802011年间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简称LMDI)法,对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结构分解。综合考量能源结构、能耗强度、经济发展、人口效应等因素对河北省能源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费量也在不断上升.能源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保持能源的稳定供应,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为了分析影响能源消费需求的因素,本文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生活电力消费、能源加工转换率、年末总人口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利用EVIEWS3.1进行分析和检验,并建立最终的数学模型.根据最终的数学模型可以对能源消费进行分析与预测.最后,本文在做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均消费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其结构、质量和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山东省作为我国近年发展最快的大省之一,人口基数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基于此,本文采用ARIMA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及研究,并据此结果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目的在于尽量准确地揭示近年来人均消费发展规律,通过与山东省GDP增长率比较说明人均消费保持了较快增长,说明山东省具有较好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7.
省级终端能源消费的分解及需求预测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对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都有显著影响。本文以湖北省的数据为例,首先采用LMDI模型把湖北省1996~2012年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产出效应是促进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而效率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是湖北省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还未凸显。其次,运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对湖北省终端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这些分析方法和结果,不仅可以为湖北省制定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提供科技支撑,也为其他发展中的中西部省区提供了方法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前,贵州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效率低。从能源结构看,一次性能源生产中煤炭占95%以上,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以上;从单位产值的能耗看,每万元GDP的能耗为3.9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能耗的2.7倍,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7.8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能耗的3.5倍。如果贵州在未来经济增长实现翻两番的同时,所需的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量也同步翻番,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环境灾难,难以实现历史性跨越。贵州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9.
北京是一个特大型能源消费型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 上海,位居第二。但是,北京却又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城市。2003年,万 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四个直辖市中仅列第三位,比先进水平的上海市高20 6%。全市人均用能量达到3.23吨标准煤,高于全国人均用能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2~2008年中国能源工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面板数据,综合考察融资的规模、结构与能源工业的产值增长、能耗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79家上市能源企业的角度进行拓展和再证实。研究结果显示,融资规模扩大有利于能源工业的产值增长,但融资的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不断降低;不同的融资结构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和能源消耗存在明显差异;国内贷款不仅对能源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还提高了单位增加值的能耗;相反,利用外资却能二者兼得;此外,增加股票和债券融资有助于促进自筹资金对能源产业产值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预测理论,结合我国历年能源消费的相关数据,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灰色预测、指数模型方法建立我国能源需求的单项预测模型,并对各单项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检验,然后采用误差平方和最小法进行权重分配,建立了我国未来能源需求量的组合预测模型,最后,应用该模型对我国未来10年的能源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组合预测的精度要远远优于单项预测;我国未来10年的能源需求仍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作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庞大,居民消费结构差异较大。故本文根据长江经济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利用ELES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高,但是整体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并且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型消费成为其居民消费新热点。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相应的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在持续增加.面对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拥有量少的现状,能源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并综合考虑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居民消费能源量,能源转化率等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能源消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全国与深圳地区2006~2015年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状况,还有深圳地区三大产业变化情况,预测深圳地区未来对能源需求规律,以期望对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保证深圳地区能源消费合理需求,达到高效利用能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能源供给和需求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能源消费水平看,虽然能源消费总量较大,但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低,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单位GDP能源消耗并不高,单位能源消耗GDP产出的增速较快。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比偏高,而交通能源消费占比偏低,近年来生活能源消费占比明显提高。从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看,一国能源消费与该国人口数量、GDP和所处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人口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要求,我国面临着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因此,切实从我国的国情和能源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策略,优化能源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经济结构内涵,即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借用迪氏指数因素分解法,对内蒙古经济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梳理并量化了工业内部各行业结构、规模结构、技术水平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内蒙古规模效应庞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结构效应总体发展水平优于全国,但行业结构效应水平较低;效率效应总体水平较低,可喜的是,2006到2008年,能源利用效率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经济增长形势下的能源消费问题,从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入手,着重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结合我国经济构成的变化,分析得出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下能源消费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1993~2010年的数据对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和各类型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其他各类型的收入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却没有得以体现。所以在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过程中应从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着手改善收入结构,进而扩大内需,更好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从目前的能源环境来看,能源和环境是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能源供应形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供暖领域消费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这些能源,资源有限,不可再生,终究要枯竭,而且传统能源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的需求相比,能源供应的缺口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