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使用制度需要平衡著作权人、传播者和使用者的利益,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一种限制。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利益的考虑,合理使用应定性为使用者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合理使用限制太多,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和国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我们的法律制度不仅需求"国际接轨",而且还需要"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加强著作权保护并不意味着只重视著作权人的保护而忽视其他方面,在加强重视知识产权的时代,优秀的作品不应该因为强调其权利保护而与众多使用者隔绝。一味地强调版权保护是非正常的现象,势必造成权利人与使用者双方的损失,权利人的作品无法汲取公众评价的养分;使用者不能有效的接触作品,信息获取受到阻碍。著作权有了法律的保障,又通过集体管理这一有效的权利行使模式来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作品使用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加有序、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3.
王丽娟 《黑河学刊》2015,(2):29-30,52
著作权制度的设立在于保护作者的权益,但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产生了著作权限制制度,著作权限制制度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面对的是如何来平衡作者的著作权和著作权限制,达到平衡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来促使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论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上作品引起的著作权纠纷日益增多,网上作品著作权保护具有不同于传统著作权保护的特殊性,传统著作权法对其的保护是不完全的。因而,文章提出了通过扩大网上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并重新界定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的界限,以实现对网络时代著作权人的有效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发生巨大变革,引起了音乐产业主体之间利益失衡.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通过对非会员著作权人作品同会员著作权人的作品概括授权,致力于解决许可效率与传播效率之间的矛盾,并增强非会员的博弈实力,保护著作权人利益,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6.
田浩 《魅力中国》2014,(25):304-304
著作权限制制度的产生,是为了平衡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但是,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原有的著作权限制制度对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造成了一定损害,于是出现了对著作权限制的反限制。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制度。  相似文献   

7.
贺志忠 《魅力中国》2014,(3):357-357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是著作权行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许可面临着重重障碍。著作权是一种私权。著作权的保护和限制,体现了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精神。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海量作品、海量作者引发的海量许可、海量侵权带来了著作权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因此许可模式的不断创新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实现许可效率与传播效率的同步提高,法定许可、集中许可与公共许可采取了不同方式,各自的适用范畴也成为著作权法修改中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柯燕萍 《黑河学刊》2013,(1):109-1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迅速发展,著作权的保护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因其载体的特殊性,传播更为迅速及广泛,而大多著作没有得到著作权人的允许,"盗版"猖獗,侵权严重,同时打击盗版力度也在加大。但这又涉及网络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许多合理使用也被认为是侵权。如何在著作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寻求利益平衡,建立一种良好机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作权法》对于著作权的保护,有以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为主要内容的16项具体权利,可谓保护充分,却因公民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以及相关部门未能尽责履行保护职责,导致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各类盗版行为仍然猖獗。这是与我国传统的知识产权观念薄弱以及制度不足紧密相关的。而金融学上的信托制度则为著作权保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制,可以依托信托制度推动著作权集体保护制度,同时依托信托制度以融资手段提前实现作品价值。这对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实现版权信托可以认为是信托行业的一个创新,也是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0.
解丽 《特区经济》2022,(8):149-152
随着新时代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关数字作品的确权、发行、著作权人与二次销售所有权人的利益平衡问题凸显。首次销售原则给予转售人处分其所有作品的权利,同时该原则亦相对限制了著作权人的发行权。尽管实践中部分法院已将首次销售原则应用于数字作品转售案件中,但理论界与司法实践对此仍存在较大争议。数字作品的形式、载体、消费者需求已与传统版权作品大相径庭,因此,其在转售时会出现侵犯著作权人复制权等问题。而区块链所具备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登记等特性以及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可以有效解决数字领域首次销售原则的适用难题,从而推动首次销售原则从实践走进立法,为数字作品转售行为提供合法前提。  相似文献   

11.
利益与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法所反映、调整和保护的,都是一定的利益。人类有对自由的追求与满足的愿望,这说明自由本身也是一种利益。自由与利益的冲突与协调,是侵权行为法的一个基本问题。侵权行为法的主要任务即在于合理界限个人得发展其自由、追求其利益的范围,整个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就在于如何平衡行动自由和权益保护。利益是影响损害结构的因素:它决定了法律保护的范围、损害成立与否,也决定了损害的性质与形式。  相似文献   

12.
张霞 《特区经济》2013,(9):179-180
一般而言,权利的自由行使建立在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但公众人物的个人信息往往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理兴趣,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限制恰恰是对社会知情权的宽容与延伸。协调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大众知情权的冲突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保护公众人物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满足公众合理兴趣原则,并在具体的个案中权衡利弊,从而实现两者在个案中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3.
股权的自由转让是上市公司的典型特征,但其绝对自由会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因此现代公司法律都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进行了一些适当的限制。为平衡公司、股东及相关各方的利益,各国公司法律在转让自由与限制之间进行不同的选择与法律构造。我国公司法借鉴了西方各国的经验,作出了自己的法律构造,但操作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毛姗姗 《黑河学刊》2012,(10):171-172
合理使用制度创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平衡著作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较大限制了公益性图书馆的合理使用,不利于文化传播之公益。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应对不同性质的数字图书馆区分对待,才能真正达到利益平衡之效果。本文在明确区分数字图书馆"公益性"和"营利性"类别,论证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的正当性基础上,提出完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之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丽婷 《特区经济》2011,(4):264-266
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私权,又是一种垄断,当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滥用其垄断地位,从事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就是知识产权的滥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攀高与超标之势,需要改变目前知识产权"强保护"、"弱限制"的状况,即在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滥用的限制。然而,保护的度与限制的范围的把握仍然是理论与实务上的一个难题。需要从理论上对滥用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对限制滥用的依据进行分析,以求最终找到知识产权保护与限制滥用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法的重要性也随之日益凸显。而公共利益作为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知识产权法也必须对这部分利益加以保护,基于此点原因,本文首先对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保护进行概述,进而分析了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及利益平衡,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知识产权法在公共利益保护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吕富锁 《魅力中国》2014,(5):339-340
滑稽模仿作品是以模仿、颠覆等为一体的艺术手法所创作的,以批评及讽刺所使用原作内容为目的,并且具有高度创作性的新作品。该作品是对原作的合理使用,还是侵犯原作的著作权,曾一度引发了人们的争论。本文运用了比较的方法,以著作权法原理、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理为基础,结合法、德、英、美等为代表的欧美国家著作权法关于滑稽模仿的立法和判例,对滑稽模仿的合法性进行剖析,肯定了滑稽模仿作品的合法性,并将其与“恶搞文化”加以区分,以期我国著作权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著作权也称版权,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著作权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广义的著作权,除了狭义的著作权所指内容外,还包括著作邻接权(我国著作权法称其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即作品传播者依法所享有的权利.著作邻接权也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改变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著作权人、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也随之变化,给著作权保护带来新挑战。亟待分析探讨云计算环境下临时复制和软件即服务模式的软件使用,提出有益可行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小刚 《特区经济》2010,(7):272-274
将公共利益作为不动产征收的正当性基础,是当今世界各国征收制度的通行做法。公共利益是满足平衡财产权保护与公共福利需要而生,应是一种普遍正当利益的制度化,即是一种谁都能感受到的,谁都能理解到的非常现实、极为实际的利益。制度化形态下公共利益的应由立法机关来认定,立法模式上应当是由列举式、排除式与最小适用条款所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