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网络环境下传统组织传播媒介依然存在并为人们所使用,因此网络环境是传统媒介与基于网络技术媒介并存发展的复合环境。在网络环境下探讨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传播存在的问题,必须综合两种环境。文章侧重寻找网络环境下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传播存在的问题,确定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工作效率的原因之所在,并提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信息传播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新的传播媒体的发展、新的信息平台的出现以及新的信息主体的参与。面对手机网络上负面信息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自媒体的错误利用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以及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们必须加强对手机网络的监管,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正能量”,做好加强对青少年文明上网的教育工作,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3.
杨硕 《魅力中国》2014,(2):333-333
网络传播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使信息更加迅捷、深人地得以传播;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也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受到冲击。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介绍网络传播给新闻采编在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网络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提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网络环境下知识传播的新问题与新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立足于新网络环境下知识传播产生的新问题,通过对网络出版传播和传统出版传播的比较研究,以及对网络出版传播规律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提出基于非线性资源网格的交互式传播模式,即网络知识整合传播模式,是解决新网络环境下知识传播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设计出相应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5.
周图伽 《魅力中国》2011,(21):152-153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自媒体通过展示独有的“自”传播特质正在影响甚至改变媒体生态。本文从自媒体产生的国内外背景下,通过将其与大众媒体进行差异化比较,来剖析自媒体时代极富个性化的“自”传播特质,对于我们在当下社会思考并探索传媒转型,社会生态文明的复杂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薛慧敏 《魅力中国》2014,(27):26-27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方式;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影响更加明显。基于此,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网络传播环境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由此发挥网络媒体在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丰富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化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按照社会学的理解,任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应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农村,传统的信息传播环境被改变,新的信息供给渠道又未及时地建立起来,将使农村面临一定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8.
何小霞 《魅力中国》2010,(11):114-11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市场竞争目益加剧,新闻传播形式向网络化变迁。网络媒体的速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构成了严重挑战,电视新闻要继续保持强大的传播功能和地位,创新是必要方法与手段。电视新闻编辑只有提升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才能提高收视率。取得最优化的效益,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窦同 《科学决策》2007,(5):21-23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确实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捷。网络让我们真正搭乘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使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信息,跨越时空的把握全球动态,新闻、时事、邮件、聊天、游戏、会议,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甚至也成为了一部分人必不可少的精神生活。但就像一枚硬币拥有两面一样,网络传播在给我们无限的方便的同时,也正在给一些人悄悄的灌下了慢性毒药。  相似文献   

10.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自媒体参与政治讨论,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自媒体的传播特点集中表现为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效果难以预测以及传播内容可信度欠缺。同时,在自媒体生态下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特点为参政愿望强烈,积极参与网络互动;理论学习相对完善、政治素养较高;政治实践缺乏,舆论不当现象存在。文章从政治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以上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媒体和学校层面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中的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议,以更好地规范和指导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丁文强 《发展》2010,(7):86-86
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宣传方式的多元化,民生新闻以贴近性、通俗性、参与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各级电视台提升收视率的一大法宝。作为电视传播网络中最基层的县级台,在增加民生选题“占有量”的同时,更应提升民生新闻本身的“含金量”,更好地发挥民生新闻在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先进文化、服务人民大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董成惠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11):131-134,156
邻接权是作品的传播者对其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应该享有的权利,现行法律对网络传播者的邻接权没有明确的规定。文章主要探讨设立网络传播邻接权的必要性及其内容和权限。网络传播者应具有邻接权的主体资格,其传播行为具有创造性。因此,网络传播者应该享有邻接权。网络传播邻接权具体包括网页版式设计的专有权、网络作品和信息的数字化权、对传播的网络作品与信息的修改权和控制权及特定条件下侵权责任的减免权。另外,网络传播者的邻接权也应该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3.
康昕 《魅力中国》2013,(20):14-15
摘要:红色文化主要以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传播,其具有强大又真实的历史说服力,成为了培育青少年的宝贵教材,随着新世纪网络的普及,网络传播手段已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的传播渠道,红色文化利用网络的快捷、开放、互动等优势.传播给大众革命文化和精神,加强了红色文化网络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红色文化内涵、德育功能以及与网络传播手段相结合的分析,试讨论红色文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网络自媒体传播的新变化以及引发的社会道德负面影响,分析了其原因。认为网络自媒体传播的自由性造成色情暴力信息泛滥,导致社会公信度降低,导致网络暴力滋生。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网络自媒体的过速增长、网络技术监管不足以及网民自身道德约束力太差。因此,在实名制上网难以实现的今天,希望自媒体传播者加强自律。  相似文献   

15.
孙宇宇  刘洁 《科技和产业》2024,24(7):135-141
在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基于新浪微博舆情信息大数据,探究基于不同类型意见领袖(官媒、自媒体与大V)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机制。通过构建独立级联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对3类意见领袖传播舆情信息特征予以评价。结果表明,官媒对舆情信息传播的主导作用最强,具有相当规模用户群的大V和自媒体,以不同方式影响舆情信息演化。研究结果为相关突发事件中的用户分析和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从商业化的角度看清初通俗小说的传播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红 《黑河学刊》2005,(1):101-104
随着清初印刷业的繁荣,商业因素介入到小说的传播中。清初通俗小说的商业传播渠道,包括固定和流动两种,固定的渠道有书坊所开设的书店;流动的渠道,有远途贩运、异地设店,具体的传播工具有书船、旧书担等,由此形成了清初小说多元化、多渠道的商业传播网络,大大促进了清初小说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石凯含 《魅力中国》2014,(26):288-288
在传统的大众媒体环境下,我国农业科技传播面临着许多问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机新媒体的兴起、以及农民迫切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基于手机媒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在这种大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手机媒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环境,提出了技术、受众者、政策三方面的基本可行性,然后针对基于手机媒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传播模式进行了深度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8.
赵兵 《魅力中国》2011,(11):5-5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社会中日益活跃,不仅影响着政治、经济,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网络传播越来越成为大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如此不可抵挡的发展势头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其中信息的泛滥就造成了新闻取舍标准的模糊,在还没有成文法律来约束的前提下,重申道德的力量势在必行。规范新闻道德,才能使网络传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促进网络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在网络上传播以互联网为媒介呈现出许多新特征:传播过程的大众化、多样化、立体化特征;接受时的信息广泛、角色转换、回馈同步、读者互动特征。同时,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也呈现出互动性、便捷性和娱乐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网络微广告的概念,分析了网络微广告营销的优势,探讨了网络微广告的传播过程及存在问题.指出,作为特定条件下的新事物,微广告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随着各种新锐媒体层出不穷,势必对传统的广告平台产生冲击,微广告为企业尝试新型的广告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