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旅游商品与目的地互为表征旅游商品通常是表征旅游地地方性的重要载体之一。一般商品除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以外,往往还具有符号价值。作为符号的旅游商品,通过某些元素表达或传递某种思想、概念、观念或情感,如同音乐所使用的音符,身体语言所使用的姿势,其本身发挥符号的功能或者借助其他相关的符号,以使人们能够解读或阐释其蕴含的地方意义。从空间维度看,借助旅游商品的流动,旅游地的地方符号得以流动到旅游客源地。从时间维度看,旅游商品的变迁也反映着旅游地地方性不断被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城市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象空间分析对旅游地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城市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照片选取和意象草图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昌市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南昌市旅游地的意象空间结构以"矩形"为特征;对典型地物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发现,地标性景点和道路出现的概率最大,功能区域和城市边缘出现的概率次之,节点出现的频率最少;南昌市意象空间地图与旅游交通地图相比,在涉及的空间范围、包含的景点数量和结构的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周永博  沈敏  魏向东  梁峰 《旅游学刊》2012,27(10):102-109
旅游地意象既包括旅游者经实地体验形成的复合意象,也包括那些远离旅游地的潜在旅游者借助各类媒介信息所形成的引致意象.在新媒体时代,传媒在旅游地意象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分析和研究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机制现已成为该领域前沿课题.为探索遗产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模式,文章结合苏州园林和江南古镇案例,采用焦点组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9365例样本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媒介传播数据,在质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属性因素与传播媒介因素之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根据系列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揭示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形成中的实际作用机制.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存在功能互补,前者的优势在于遗产形态与形象推广,而后者的优势则在于遗产文化与意义诠释;借助传统媒体扣新媒体传播不同类型的遗产旅游地意象信息,能够在激发遗产旅游需求的同时,帮助公众更完整地理解遗产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在潜在旅游者中塑造更优良的遗产旅游地意象.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使用,代表着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文 《旅游学刊》2016,(8):29-39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会层面批判的有力工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凸显,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旅游空间实践也出现了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面对新问题,在研究向度上不能脱离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的理论视域;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可以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未来国家旅游愿景的实现应扬弃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异化现象,警觉资本逻辑对旅游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并将空间正义作为新的发展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6.
王敏  江冰婷  朱竑 《旅游学刊》2017,(10):28-38
视觉研究方法对旅游地空间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结构认识和旅游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而工业遗产作为转型期独特而新兴的旅游地,其视觉空间文化意义如何被塑造传达和被感知尤值得关注.文章利用游客自助摄影、照片评定和眼动轨迹追踪等方法对广州红专厂这一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感知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州红专厂空间结构取决于工业文化和艺术创意这两个属性,游客对艺术创意景观的空间感知强于工业文化景观,而工业文化功能区在游客的感知中趋于模糊;游客对艺术创意景观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名称等符号标识系统之中.眼动仪等视觉研究新方法的使用将会对工业遗产地的改造等工作提供新的佐证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空间是传统社区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是游客体验的对象,也是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以传统社区(社会)空间为研究对象,依照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以列斐伏尔(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对旅游与传统社区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旨在为后续的旅游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研究发现:旅游影响了传统社区空间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游客成了传统社区空间生产的主体之一;旅游利益相关者是传统社区空间的主要建构者,并通过占有传统社区的土地成为社区空间的直接生产者;空间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主体生产目标和行动的错位是导致旅游影响下的传统社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矛盾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国外旅游地感知意象研究的地方观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中华  文静  李瑾 《旅游学刊》2008,23(3):43-49
本文回顾了地方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旅游研究中地方理论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地方依附应用旅游观光意象研究的内涵,探讨游客观光意象与地方依附感之间的关系,地方依附感的旅游学认知架构,以及游客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地方依附程度.最后从旅游规划管理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地方理论应用旅游营销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建构:以凤凰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晨  朱兹  安宁 《旅游学刊》2014,(7):68-76
该研究基于文化环及其拓展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凤凰古城作为文学旅游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结论指出:(1)沈从文及其文学作品所构建的文学世界中的"湘西世界",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所构建的"现实中的边城"与旅游者的"口碑中的凤凰古城"共同构建了"想象中的凤凰古城",即待阅读的"凤凰古城文本",并使这一文本公共化;(2)作为文化消费者,旅游者在文学旅游地的构建与重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联系整个社会文化建构过程的纽带。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旅游地社会文化建构模型,以期对旅游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相关研究及具体应用进行补充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马凌 《旅游学刊》2020,35(3):9-11
一、文化与旅游的讨论:日常生活与消费的视角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向",社会科学开始研究经济领域中的社会文化变化和文化理论,文化研究因而被引入多种学科的讨论中,包括旅游。早期对于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的讨论充满了张力,比如认为当文化价值为了游客便利消费的需要而被商品化为旅游产品时,其文化价值或是被削弱,或是被破坏了。  相似文献   

11.
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子千 《旅游学刊》2008,23(6):74-79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在很多基本问题如合作空间范畴、主体和机制等方面都没有形成共识,这种状况制约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区域旅游合作应该理解为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第二,政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主体;第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过程机制、保障机制、空间作用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黄浦江两岸游憩空间结构性意象与独特性意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推动黄浦江两岸旅游意象塑造,促进两岸协同发展。结果显示:各具特色的意象元素使黄浦江西岸形成了历史文化景观,东岸形成了现代都市景观,整体意象感知由核心区向周围衰减;意象五要素在两岸空间意象构成中的作用强度不同,标志物和区域是两岸公共主导意象要素,西岸道路要素可意象度高于东岸,共享边界黄浦江是两岸意象形成的基本参照系;文化内涵是西岸特色意象形成的基调,现代服务功能是东岸特色意象形成的关键。基于以上研究,对黄浦江两岸游憩空间意象塑造、品质提升及协同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际休闲研究动向与我国休闲研究主要命题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建 《旅游学刊》2008,23(5):68-73
西方关于休闲学的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也已具备相当的理论与实践积累,成果颇丰,当前呈现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动向.我国休闲研究起步10年,出现了一批理论成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面临诸多与休闲相关的问题,休闲研究显得极为紧迫.本文借鉴国外研究动向与现实课题,尝试性提出我国目前休闲研究的主要命题.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国外城市休闲研究:特征、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尺,城市的进步伴随着休闲的发展。基于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对2000~2010年与城市休闲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类分析,研究发现,国外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多采用理论综述、问卷调查、模型设计与定量评价、GIS数据分析、视频跟踪描述、案例比较说明等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城市休闲理论、城市休闲价值与影响、城市休闲主体、城市休闲客体和城市休闲管理与保障等5大研究模块;基于地理学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占研究论文总量的25%,主要包括对城市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海滨等休闲空间的规划、开发,休闲项目评价管理等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城市休闲定位、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方向选择、城市休闲主体研究等方面存在研究内容的差异。城市休闲产业建设、自然与人文休闲空间规划及环境可持续问题、休闲旅游等是现阶段城市休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内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丁正山 《旅游学刊》2004,19(2):37-40
通过对南京国内旅游抽样资料的分析,讨论了旅游流在3个时间段面的地理分布、市场份额和ADod特点及变化原因。用ADod指标为半径绘制了ADod圈,并探讨了针对南京目前时空现状下国内旅游流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发展轨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森林公园数量、面积、游客量、旅游收入等指标变化的研究,以及对不同省(区、市)、规划分区、全国4大地区各指标的变化与所占份额等方面的分析,系统地展现了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轨迹.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公园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起步阶段、急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和快速成长阶段,具有时间分布上的加速现象、空间分布上的位移现象、游客量与旅游收入上的耦合现象、在全国旅游业地位上的提升现象.预测分析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国森林公园事业还将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到2010年,全国森林公园总数将由目前的1928处增加到2800处;西部地区森林公园比例有明显提高的趋势,其森林旅游收入份额将逐步提高;森林公园接待游客量和直接森林旅游收入将以20%左右的年增长率递增,到2010年,将分别超过4亿人次和200亿元;森林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到2010年,年游客量和综合旅游产值占全国旅游业的比重将分别达到19%和13%左右.  相似文献   

17.
出游市场是旅游市场的细分市场之一,从家庭结构角度探讨居民出游决策行为的论文在我国目前为数不多。本文以宁夏居民的5000份抽样调查问卷结果为例,分析了居民出游行为与家庭结构的关系。这里的家庭结构包括三代同堂家庭、两代同堂家庭、夫妻二人家庭及单身家庭4种情形。本文从不同家庭的出游时间、出游计划、出游方式、出游心理、对旅游资源的偏好等方面整体性地分析了不同家庭的出游特征,进而通过对宁夏居民区外、区内出游行为空间的分析,得出不同家庭结构出游的行为规律。最后指出这一分析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Public space plays a primary role in shaping customers' hospitality experiences. Yet how public space conditions customers' experiential outcomes in accumulating capital for hospitality organizations remains underexplored. Inspired by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his research presen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customers' public space experiences on their experiential outcomes using a longitudinal hotel industry dataset merging information from customer surveys, property performance, and surrounding accessibility insights. Findings reveale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customers’ public space experiences on their overall service experiences, the perceived value of the experience, revisit intention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ntions. Moreover, hotel class, other customers, and surrounding accessibility were empirically verified as moderators condition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public space. These findings offer valuabl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that are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通过分析生态旅游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文章将现有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地归纳为5种学说,即"保护中心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回归自然说"、"负责任说"、"原始荒野说",并分别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生态旅游的市场、生态旅游的资源、生态旅游者的动机和出游目的等角度,全面阐述了生态旅游的真实内涵,并提出了具有市场操作性的生态旅游概念.  相似文献   

20.
郭文  王丽  黄震方 《旅游学刊》2012,27(4):28-38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资本维、生产维、权力维、阶层维、生活维和社会维6个维度切入,对周庄古镇旅游开发使其原有空间所根植的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空间生产效率取决于开发模式,实践主导更应关注社会效能;(2)旅游空间生产问题存在生存论思考,空间的调适需凸显人文关怀;(3)旅游空间优化关键是提高空间质量,包容性发展应成为未来诉求。文章提出以提升空间质量为核心的包容性发展方向:(1)强化旅游空间生产中居民社会经济保障措施;(2)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能力;(3)提升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包容容量;(4)优化旅游空间生产的居民权能获取层次。当旅游者的凝视和空间生产者的实践使空间原有物质属性更加倾向社会属性时,空间叙事便应该成为旅游空间研究的新方式,把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将使旅游研究范式发生改变,丰富现有研究理论,拓展传统研究视角,为社会转型背景下周庄古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