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11"事件发生时,世界正处于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经济同时连续下滑的疲软状态之中,"9·11"事件的短期影响是使美国和全球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经济衰退.预计2001年GDP增长率美国为1%,欧元区为1.5%,日本为-1%,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为3.2%,拉美地区为0.5%,全球为1.2%,而200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8%,美国为4.1%,欧元区为3.4%,日本为1.5%,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为6.5%,这表明全球经济处于严重衰退中.整体看,2002年全球经济仍然疲软,初步预测GDP增长率美国1.5%,欧元区2%,日本-0.5%,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4%,拉美地区1%,全球2%.全球经济要到2003年才能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肆虐,投资者对实体经济前景的担忧不断加剧。目前,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已步入衰退,美国经济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负增长后继续疲软,已处于衰退边缘。  相似文献   

3.
张明 《环球财经》2009,(1):68-69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经对美国的消费与投资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随着欧元区经济与日本经济陷入衰退,美国的出口也将好景不再。美国经济已经从2008年第3季度起进入了负增长,该经济体在2008年下半年陷入衰退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种种迹象表明,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各个国家逐步显现。美国8月份失业率升至2003年9月以来最高的6.1%,显示美国经济正趋向疲软;欧洲经济出现下滑,欧元区第二季度投资、消费及出口同时下降,导致当季经济收缩0.2%,为欧元诞生以来首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可能进人新一轮衰退,  相似文献   

5.
《浙江经济》2014,(15):64-64
从国际机构近期发布的全球经济预测来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世界银行将全球经济预期从之前的3.2%下调到2.8%,IMF则将此预期下调0.3个百分点至3.4%,而IMF和世界银行分也别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和7.6%。当前全球经济弱增长态势已成定局,但主要经济体复苏之路存在分歧,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继续保持复苏,但欧元区步伐相对迟缓;而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仍在放缓。  相似文献   

6.
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至今对世界各国仍有深刻影响.2012年上半年,虽然使出全身解数,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仍普遍放缓.如果考虑到欧债危机的冲击,2012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从趋势上看,全球工业增速将有所下滑,欧元区经济体会进一步下滑寻找底部,美国、日本的发展态势不明朗,而其它新兴市场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7.
《海外经济评论》2009,(37):26-28
【美国《商业周刊》8月21日】全球经济逐步摆脱衰退 上周出炉的数据显示,德国和法国经济在今年2季度摆脱衰退,同时整个欧元区经济在2季度仅出现小幅负增长,表现明显优于市场预期。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6,(5):38-40
【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1月16日】全球经济的失衡状况有望在2006年略有改善——这对美国出口商大有好处。几年来,美国一直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的确,中国和亚洲许多地区发展迅猛,但对出口企业而言这些市场不像欧元区和日本那样重要。欧元区和日本吸收了美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但它们近年来大多数时候经济都疲软无力。  相似文献   

9.
《海外经济评论》2009,(21):34-34
欧盟统计局1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的欧元区经济比去年第四季度萎缩了2.5%。这是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至此,欧元区经济已连续4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5.2%。美国增长1.9%;欧元区增长2.5%;日本增长2.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8.1%。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趋缓,增长4.8%。美国增长1.9%;欧元区增长2.1%;日本增长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7.4%(见表1)。  相似文献   

11.
《浙江经济》2014,(1):13-13
美国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时机与国际效应、美国财政赤字周期性“发酵”的效应、欧元区债务及东亚日本引出的问题,或将成为影响2014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赵伟 《浙江经济》2010,(5):20-23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一场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显然已经露出了复苏的强烈“曙光”。自2009年二、三季度开始,先是日本和欧元区,而后是美国,三个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相继摆脱负增长,显现出复苏的迹象;到第四季度复苏迹象进一步强化,且明显扩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较大幅度的短暂回凋之后,呈强劲反弹势头。到2009年年底,增速已然恢复到近乎“超高速”的水平,四季度增速几近11%。乃至有分析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再次过热了!  相似文献   

13.
略论美国经济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美国经济险象环生,经济本已疲惫不堪,又惨遭"9·11"的打击.各项指标均向不利方向发展,美国商务部10月31日公布的2001年第三季度GDP(按年率调整)增长率已降为-0.4%①.这也基本上宣告了美国经济由持续将近一年的疲软状态转入衰退,美国持续了10多年的经济增长期也宣告结束.美国经济告危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地震,欧盟经济增长从原来预期的2.7%降为1.8%,日本从0.7%降为-0.5%,亚洲从4.1%降为1.4%,拉美从3.1%降为0.8%,非洲从4.3%降为3%,西亚从2.6%降为1.9%②.全球经济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已成共识.因此对美国当前经济进一步走势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当前美国严峻的经济形势作一粗浅分析,并将对今后美国经济的走势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日本经济形势回顾及2001年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2000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形势分析 在政府的巨额财政投入和超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经济经历连续3年的负增长后,终于在1999年摆脱衰退实现了正增长.据日本经济企划厅公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在1999年财政年度达到0.5%,①日本经济开始步入复苏轨道.  相似文献   

15.
《上海经济》2014,(11):11-11
2014年10月10日,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FDFRC)发布第14期CEP的调查结果。本期的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显示,专家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做出向下调整,中国经济的景气指数由13降至-7.1:美国经济的景气指数从30.4升至31,对美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出现向上调整;欧元区经济的景气指数从-15.2下跌至-19,反映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势头再陷疲软。  相似文献   

16.
继去年第四季度世界经济增幅走低,2001年第一季度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出现普遍趋缓态势,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调低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低于IMF去年9月全球经济在今年将增长4.2%的预计。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逐渐放慢,欧元区中的德国经济运行虽不十分理想,但整个欧洲经济的放缓相当温和。日本经济形势则依然困难重重。亚洲部分国家情况不容乐观。需引起注意的是,美国经济下滑及股市动荡,给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环球财经》2005,(1):75-75
经济增长及通胀前景:要;通胀率预测值(%);工业生产及零售增长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领先指标:6个月的变动率(%);美国及欧元区的通胀率。  相似文献   

18.
《上海经济》2010,(10):75-75
欧盟统计局(Eurostat)9月20日公布的修订后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受本地消费开支的带动,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大幅增长,并且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同期的经济增速。第二季度,经修正后的欧元区GDP环比增长1.0%,与初值持平;同比增长1.9%,  相似文献   

19.
<正>台湾民众企盼稳定马英九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成功连任后,将面对一系列岛内经济发展难题。由于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受欧债危机,欧元区9个国家的信用等级被标准普尔调降;美国债务缠身,身陷泥沼;新兴国家通涨严重,导致全球股市全面大幅下挫;去年下半年,台湾直接出口到欧盟的金额出现负增长,重创了台湾经济。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济环境:2013年全球经济依然处于深度结构调整当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不会改变 ——世界经济将继续呈现"弱增长"局面.2013年美国经济延续缓慢复苏的可能性较大,但QE3的负面影响可能拖累美国经济复苏.IMF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2.1%,与2012年2.2%基本持平.欧元区衰退势头难以逆转,尽管近期欧盟推出了促进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但由于救助能力不足和政策分歧较为严重,欧元区经济复苏迹象短期内难以出现,IMF预计2013年欧元区GDP增长0.2%.日本形势将进一步恶化,IMF下调2013年日本GDP增长预期至1.2%,远低于2012年的2.2%.新兴经济体有望趋稳,IMF预计2013年新兴经济体增长3.9%,高于今年的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