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贵州与东盟双方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发展势头强劲。贵州-东盟的产业合作主要是在农业、工业及服务业领域。依据贵州及东盟各国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应在第一产业上形成贵州与东盟更明晰的产业分工,在第二产业上助推贵州与东盟的产业优化升级和集聚,在第三产业上建立强有力的中介服务体系,并挖掘企业在双边合作中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强化政府在双边合作中的导向作用,以进一步促进贵州-东盟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分析物流绩效对我国与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各国物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双边贸易往来以及合作必然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双边合作、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对于推进双边贸易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联合国数据库归纳总结世界银行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对物流绩效各分项指标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进行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与东亚金融危机后的东盟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东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的相对经济状况为特殊背景,通过1998—2007年东盟10个国家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与东盟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首先对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给予分析,并建立三个计量模型予以检验。经验研究发现:(1)在上述背景下,东盟对中国出口是东盟外资流入的重要推动因素;(2)在同样的背景下,东盟对中国出口与其带动的东盟外资流入一起构成了推动东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开始的2002年是东盟GDP增长率增加的转折点。因此本文得出结论: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推动了东盟的经济增长。本文研究还发现: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东盟中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在获得投资机会和实现GDP增长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但东盟所有国家与中国经济合作的积极性都在增强。  相似文献   

4.
东盟国家都是我国的友好近邻,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双边高层往来频繁,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我国与东盟的关系也取得了新的进展,1997年12月,江泽民主席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帝现首次非正式会喇并发表《联合声明》,确定建立中国-东盟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 双方关系全面和深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构筑了框架,自此以后,我国领导人每年出席“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会唔”和“东盟-中国(10+1)领导人会唔”。2000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老挝,文莱和柬寨成功地进行了访问,中国与老挝和柬埔寨分别签署了双边合作联合声明,至此,中国同东盟所有国家签署或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双边合作框架文件,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第1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提出要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使中国与东盟之间货物贸易达到1万亿美元,投资达到1500亿美元,开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钻石10年”。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已在第13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正式启动,对中国来说,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充分挖掘双方潜力,选择适宜的路径与东盟国家深化经贸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也有利于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边合作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孙康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7):108-109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克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共同愿望。在分析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历史、现状及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1991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对话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2020年,东盟超越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三十周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潜力将更大、合作范围也将更加广泛。本文从进口贸易的视角,系统性地分析了中国对东盟的进口规模、进口结构、进口环境,从进口贸易规模扩大、进口贸易结构优化、双边贸易竞争加剧三方面揭示了我国对东盟进口贸易的前景,最后从加大进口贸易、促进数字经济的建设、拓宽贸易合作领域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已取得长足发展,双边贸易投资规模屡创新高、经济合作模式推陈出新、互联互通建设成效显著,但双边合作仍面临贸易依存度高且存在非对称性、投资依赖度不高且分布不均衡、互联互通建设波折不断、人文交流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RCEP生效将促进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等经济关系的一体化,进一步释放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但当前亚太地区大国之间的博弈更趋激烈,拜登政府推动的“印太经济框架”,必然对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产生冲击。亚太新格局下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既面临RCEP生效带来的机遇,也面临大国博弈加剧、CPTPP与IPEF双重压力,以及东盟对过度依赖中国经济的担忧等挑战。要根植现有合作机制,深挖合作潜力,做好RCEP实施工作,推动关税降低与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的落实,“软”“硬”兼施,加强双边互联互通建设,注重包容发展,增进政治互信,夯实民意基础,推动社会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东亚经济一体化及其福利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东亚地区各种经贸安排的福利效应和贸易额分析 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是促进东亚地区合作的主要内容.东盟与中、日、韩(10 3)合作仍是东亚国家政府问合作的主要渠道.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领导人年度会议为核心,8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并存的格局,就经济、金融、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等8个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在当前10 3还基本处于经济合作论坛性质的情况下,更具实质性的东盟与中国10 1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与东盟于2002年11月签署了2010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启动,也意味着东亚地区继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第二个FTA战略付诸实施.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第九次东盟峰会上共同签署和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这是三方领导人发表的第一份合作文件,确定了三国合作的框架、原则和前进方向,是三国关系和东北亚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标志着三国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从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看,依次建立东盟贸易区、东盟与中日韩分别10 1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最终建立东亚自贸区,是东亚经济在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势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下分别对中国不加入任何区域贸易协定及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东盟"10 3"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与贸易额进行模拟分析.从而得出只有在东亚区域内建立全面、广泛的自由贸易区才能够保证所有的东亚国家享受到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福利收益.  相似文献   

10.
陈刚  马孟丽 《中国市场》2011,(13):133-135
本文探讨了中越全面合作背景下的中国红河—越南老街经济合作区的功能定位,分析了合作区现状和双边合作条件的基础,并对红河—老街经济合作区规划、物流设施建设、产业合作、商贸与旅游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陆利香 《商业时代》2011,(25):49-5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中国与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迅速。在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主要以发达国家间或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为主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为分析对象,分析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南-南"型)的主要形式,以及每种形式的合作绩效,并结合《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分析了未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深入合作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东盟就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这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的里程碑,未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将呈现新格局。本文结合东亚的现状,从新地区主义理论视角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原因、意义,并提出几点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一项经济合作以及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这是中国第一次承诺与其他国家,而且是一个包括10个国家的区域组织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可以说这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开创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无论对中国、对东盟还是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中国和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从理论上探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中有利和不利因素,展望前景,将有利于我们加深认识,有效地推…  相似文献   

14.
7月9日.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组委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全面深入发展、《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10周年和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年以及当前国际新形势下,进一步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了部署。会议还就中国-东盟博览会如何更好地为各部委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提供服务,以及2012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10周年活动策划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贸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在多个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如何长远有效的合作和发展,成为了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来浅谈分析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虹 《国际贸易》2001,(2):36-38
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热潮正在兴起.2000年11月下旬,在新加坡召开的东盟+中国、日本、韩国3国首脑会议上,东盟就建立包括东盟10国和中、日、韩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11月中旬在文莱召开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APEC)首脑会议上,也曾提出应在亚太地区进行区域或双边贸易合作,会议就加强区域或双边合作取得共识,肯定这是对WTO多边贸易自由化体系的补充或加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以来,双边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量增加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但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进口比重不断上升,竞争压力上升,中国应不断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加强双边合作,发挥东盟与中国的互补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0年11月,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到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  相似文献   

19.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日益密切。特别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中国-东盟产业合作是促进区域繁荣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工程,需要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各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各国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共享新机遇,共创新机制,共筑新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互补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局面。中国——东盟各成员国的双边贸易额的快速增加,主要得益于我国与东盟各国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本文针对我国与东盟个成员国在自然资源、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互补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