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在企业所有权分享与安排的作用。会计信息不仅仅提供了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其中的收益表还反映了企业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未来的不确定性又决定了这种所有权安排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即什么状态下谁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2.
作为融资契约的股权融资契约和债权融资契约具有不同的企业所有权配置特征.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当企业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务人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破产的方式介入企业.取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将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权转移到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3.
运用现代企业理论探讨现代企业产权安排的特征,提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要根据企业各产权主体的特征在它们之间进行对应配置,形成良性的企业产权结构安排,以期解决委托人问题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并提升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按照中国经贸新词词典,剩余索取权是对剩余劳动的要求权和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权,即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后的余额(“利润”)的要求权。同时,剩余索取权是企业的收入中需要承担风险的部分,经营者作为上市公司中极其重要的一员,是否应该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笔者认为,经营者作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分享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剩余的主要贡献者以及企业成员中行为的最难监督者,理应获得上市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其理论依据如下:经营者剩余索取权符合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应的逻辑现代企业理论中讲的企业所有权,就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非对称性权力合同与企业所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所有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队生产组织中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状态的简略称谓,在企业中所有权的配置是非对称的.企业契约是一种权力合同,权力合同中存在两种非对称性.权力合同中的第一种非对称性是由定价成本和风险成本不同导致的非对称,是决定企业所有权非对称配置的基本依据.权力合同中的第二种非对称性是由短缺方权力导致的非对称性,是决定企业所有权非对称配置的重要依据.雇佣关系是权力合同的非对称性和企业所有权的非对称配置的集中体现,理解雇佣关系是理解企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所谓企业治理结构,是指这样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亚丽 《南方经济》2000,(12):34-36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只有突破在保留企业的国有性质前提下搞“两权分离”的思维框架,实现企业长期剩余索取权人政府向民间的转移,才有可能人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元可回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地界定于同一主体是国有企业元法抗拒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8.
侯东德 《改革与战略》2008,24(12):67-69
传统公司法理论没有解决股东权产生的经济根源,结合经济学和法学研究的公司契约理论为股东权产生逻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工具。以财产权为起点,文章从契约理论上对股东权的产生逻辑进行了研究。股东权的产生逻辑取决于财产权的让渡、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契约的机制,这揭示了股东权的经济根源,即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契约安排。  相似文献   

9.
蔡磊 《辽宁经济》2006,(3):50-51
家族企业是企业的所有权或所有权控制权归属一个或数个家庭或家族所有,而且具有能将所有权或控制权合法地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形式。当前我国家族企业普遍推行的是一种单边治理结构。家族企业的老总既是企业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拥有经营管理权、剩余索取权等企业全部重要的权利。其家族成员往往被安排在企业各重要岗位任职。在这种单边治理下,“委托一代理”中的道德风险较小,企业的权、责、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归属与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和企业控制权,既有其必然合理性,又有其现实可能性。只不过,人力资本参与分享的“企业剩余”,能且只能是企业的价值创造部分。谈判能力较强的人力资本群体拥有相对较强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给予企业家企业所有权,使企业家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达到有机的统一,有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价值趋向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霍炬  康丽琴 《山东经济》2004,20(2):64-65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所有权关系鉴定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从所有权安排理论和实践中企业家人力资本为企业所做出的贡献角度,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首先应该分享企业所有权,尤其是企业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的业主制企业经历了管理革命、资本革命与创业革命后,出资、创业与经营管理"三位一体"的企业形式让位于三者分离的现代企业,从而使得企业剩余的分享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独占转变为权益资本所有者、管理者及其工人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这一企业所有权问题成为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企业剩余的界定及剩余索取权问题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控制”的企业剩余权细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流企业理论“股东主权”的先验性逻辑与经济现实明显不符,致使其落入以果为因的论证陷阱。从历史与逻辑的起源来看,企业家是本原,资本家是派生的,而企业家承担不确定性决策的特征及其专有性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家控制的企业更具适应性。“企业家主权”模式下的企业合约对企业剩余的配置与“股东主权”模式的差别在于企业剩余权利的进一步细分:资本家获取剩余优先索取权和监督控制权,企业家掌握剩余最终索取权和经营决策控制权。  相似文献   

14.
叶敏  张微 《特区经济》2005,(11):172-173
一、问题的提出1.“股东”治理的逻辑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股东天然地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管理者仅仅拥有合约控制权和合约索取权,而所谓公司治理就是一套关于股东如何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制度规则,这就是所谓“股东”治理的逻辑。2.商业银行“股东”治理逻辑之批判商  相似文献   

15.
李勇 《山东经济》1999,(2):32-35
如果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重合,那么企业经理的报酬制度就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经营者本人对于企业收益具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于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是统一的。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只要企业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经理的报酬制度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就...  相似文献   

16.
G-H-M理论扩展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扩展G—H—M理论,将剩余控制权区分为名义剩余控制权与实际剩余控制权.强调实际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存在高度互补性,据此分析国有企业内在机制的缺陷,一方面国有产权的实际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另一方面名义剩余控制权缺乏完全性,因而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以消除制度设计内在矛盾为目标的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17.
所谓企业治理结构,是指这样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8.
张斌  兰玉杰 《特区经济》2006,(12):181-183
由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现代股份制企业,在整个企业变迁过程中,企业家人力资本越来越显示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产权安排的不同模式和相机治理直接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受激励水平、程度以及企业治理效率。本文从历史、现实的逻辑对3种典型的企业形态中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产权安排进行考察,并提出现代股份制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安排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产权安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理论关于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含义和相互关系的综述,总结了两者合理分配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各自对职业经理人所表现出的激励效应.作者认为剩余控制权带来的控制权收益往往对职业经理人产生更大的激励效应,而这些效应同时会对企业股东带来负的外部性,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尤其明显。因此。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是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对经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最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孙浩 《特区经济》2005,(10):140-142
目前学术界对人力资本产权概念的界定非常多,主要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另一类是从企业产权角度理解人力资本产权,认为人力资本产权问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