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我国突发性个体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了公共安全的问题,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及到了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不仅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并解决它成为了当前政府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篇文章从界定突发性个体事件问题出发,分析了突发性个体事件产生的某些具体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突发性个体事件的措施和对策.加快对它的解决,对于维护群众的利益,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维护公共安全有重要的意义,也能加快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邵佳 《价值工程》2010,29(1):76-77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公共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而突发性公共事件由于其自身的突然性、普遍性、紧迫性等特点,导致其爆发时往往带来极大的破坏力,给政府的应急管理政策带来挑战。因此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显得尤为的重要,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虽不能杜绝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但可以起到预防作用,降低政府的损失和人民的伤亡,从而提高执政部门的威信度。我国的应急体系可以说是初具雏形,很不完善,尽管从非典、雪灾、汶川地震到H1N1禽流感的全球爆发,几场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做出了相应的应急政策,但也同时暴露出了我国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薄弱的一面。因此本文重点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分析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国际上公认的敏感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与公民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双重交织,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最初都源于基层,基层政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所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实际上是一个政府常态管理能力在紧急情况下的集中体现。政府应急管理的对象是各种危机或称突发性公共事件,即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或状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在危机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健全机制。科学管理,应对和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日益增多的群体性事件使的有必要重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基本形式,深入研究分析群体事件对我国社会、政府以及党的执政所带来的挑战,并以此找出解决或缓解这类风险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一系列与食品有关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出现了非常态化的发展趋势,由此引发的危机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经济生活。如何预防和应对食品供应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及其引发的危机,进一步提高政府及广大老百姓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成为我国当前各地方部门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以2011年3月发生的食盐抢购事件为例,浅析了食品供应突发事件中政府管理的缺陷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体业的发达和日益现代化,发生在世界上的每一个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均成为各类媒体追逐的焦点.媒体担负着关注突发性事件、及时和客观地公开突发性事件信息的重要职责,在政府和群众之间起着沟通的"桥梁"作用.所以,媒体报道突发性公共事件需要特别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好报道的"度".只有这样,才能协助政府稳妥有效地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8.
宋斌  牛琴 《秘书》2011,(4):3-5
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以成功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为目标,对突发性事件及其相关事务进行管理。近年来,各种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危机管理水平也在实践探索中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以责任型政府理论为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宋传平 《物流时代》2010,(10):64-65
我国地质、地理条件复杂,生态环境基础脆弱,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不断发生的社会公共安全事故、矿井事故、化学物品泄漏事故等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解决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恢复秩序等工作。这时,应急物流保障做得好,就能够减少损失和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规模和频率在不断增加,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艰巨的挑战,因此,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研究,先对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进行简要的介绍,再分析其体系建设上的现状,最后结合西方国家的宝贵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会使人们感知到强烈的风险,从而动摇对所属社会系统的信心。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会让人们产生恐慌,从而引发更多社会问题。所以,公共安全事件后,如何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公共安全事件后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原因,从政府部门、企业、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家庭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全面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高职毕业生有效稳就业。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期,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带来了挑战。青年是思维活跃、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较大的群体,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加强对青年网络舆情应对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斯蒂文·芬克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和汉斯·塞里耶的心理应激理论建立起突发性公共事件生命周期与青年心理变化模型,并通过该模型探索相应的应对模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9·11"之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一跃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国际社会也紧随其后,展开了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大围剿"。然而,恐怖活动仍然猖獗,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作案手段技术含量提升、攻击目标集中于平民设施等新的趋势,反恐斗争任重道远。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部分民族力量容易被境外敌对势力煽动、利用。近几年来在新疆、西藏等地区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将公共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在逐步增加,从企业的固定污染源到运输中的流动污染源,从城市饮用水源到农村面源污染,每一事件的发生都或多或少与环境有关,环保部门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政府处置事件的决策参谋影响越来越大。这充分说明环保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高了,话语权重了。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环保部门在各类事件中角色的分量加重,其被追究责任的可能性也大了。一.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环保部门被责任追究的原因分析1.环保部门在平时工作中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监管不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给人民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此类环境事件的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使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成为必要,要求政府迅速做出决策,制定应对措施,发布危机信息,以免危害蔓延,维护社会稳定。然而,在突发环境事件中,我国政府公开意识匮乏,选择性公开问题突出,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突发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是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缺陷。强化信息公开意识,全面、及时地公开信息,设立统一管理机构,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机制是改善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上一期,我简单介绍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突发性公共事件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公共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这些特点和原因,我又归纳总结了应急决策需要掌握的其他几个重要问题,与广大秘书工作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极大的破坏力,给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心理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田琪雅 《企业导报》2014,(1):20-21,48
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给人民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此类环境事件的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使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成为必要,要求政府迅速做出决策,制定应对措施,发布危机信息,以免危害蔓延,维护社会稳定。然而,在突发环境事件中,我国政府公开意识匮乏,选择性公开问题突出,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突发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是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缺陷。强化信息公开意识,全面、及时地公开信息,设立统一管理机构,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机制是改善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政府公信力和形象亦造成恶劣影响,已经成为当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党委机关处理起来最为棘手的问题。本文意在通过对群体性事件具体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与解决对策,在协助地方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厘清、纠正一些错误工作理念和存在误区的同时,切实做到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多种危机.并且无论哪种危机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于企业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突发性事件.而注重挖掘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原因日渐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