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选锋 《西部大开发》2009,(12):120-120
新的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并提高体育学习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格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快乐体育坚持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实施快乐体育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为了完善体育教学,教师应换位思考,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推动快乐体育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黄春旺 《魅力中国》2013,(8):321-321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体育教学中以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在改革的过程中.体育课堂的非语言教学、多元化教学、规定教学任务与非规定教学任务相结合、现代化教学、师生情感互动教学、活跃气氛等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将的得到很好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多元化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教学多元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叶远键 《魅力中国》2013,(28):156-156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所倡导的主体思想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要坚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宗旨,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科学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下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就目前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来看,不管是在体育教育理念方面还是在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方面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主体思想还趋之甚远,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基于此本文就以目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对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进行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达军 《魅力中国》2012,(29):119-119
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应采用新的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体育教育的主体,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大学获得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成为将来立足于社会的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6.
冯丽娜 《魅力中国》2010,(20):304-30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渗透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使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发生改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认可和更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尉红华 《魅力中国》2014,(21):207-207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感受与诉求,开展差异化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赵天一 《魅力中国》2014,(12):232-232
快乐体育是一种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革新 《魅力中国》2010,(19):222-222
体育新课标的实施,扩展了教与学的自由空间。一切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为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活动中学习锻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较传统体育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实现体育新课标的同时保证学生在主体性学习中身体不受到伤害,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问题。根据学生发生伤害事故的经验教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执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在实施体育新课标的教学中,加强医务监督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更新了体育教学观念,同时对体育课的作用也做了进一步深化,从而确立了适应现代社会性质的健康观念,为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利玲 《魅力中国》2011,(10):158-158
健美操运动的兴起和推广,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体育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健美操作为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体育教学科目,为解决这一新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载体。作者在对健美操实践课的研究基础上。针对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结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系统论的视角,从学校体育各个构成要素分析了学校体育的现状,研究结果为:手段论价值观导致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缺乏;体育教学目标空洞,缺乏可操作性;体育教学内容庞杂、重复;主体缺失的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学评价以教师为评价对象,忽略认知主体学生;场地设施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学校课外体育地位与功能的错误定位,最后基于此研究结果探析了学校体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韩文华 《魅力中国》2013,(34):266-266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质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如何能够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练兵 《魅力中国》2014,(13):218-218
在课改强调的“以人为本”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对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中长跑成绩的方法进行探讨,揭示了在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生理特点及知识结构,并将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引入体育教学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行为绩效,同时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体育学科的本质出发,研究探讨新时代体育教学的前沿问题,即以学生为主体,使其个性得到真正的发展,使体育教学真正体现健康、快乐和美感.主张深入研讨新课程标准,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切实培养学生个性,使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蔡冬琴 《魅力中国》2010,(22):261-262
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体育教师观念的更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效果评价,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丽华 《魅力中国》2013,(22):250-250,248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主体异步教学模式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  相似文献   

18.
张国芳 《魅力中国》2010,(11):232-232
体育活动可以看成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缩影,“从众心理”不仅在工作、生活、活动中表现出来,在教育教学尤其是体育教学中表现更为明显。体育教学是一种体验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主体在学生本人,活动中其情感表现相互感染、融合,并反馈于教学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德燕 《魅力中国》2010,(4):156-156
新课改的目标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评优和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本质,很多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没有达到教学的本质。要看体育课堂教学是否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真实意义,那就应该看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从身体实质方面是否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方向,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有效地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充分认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