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是美国政府授予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最高荣誉,自设立以来,约有1 600位学者获此殊荣。分析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的授奖情况,对了解美国科技战略布局、青年科技人才奖励体系等大有裨益。本文在系统梳理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的设置概况、遴选方式、华人获奖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出对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奖励的建议,如在国家奖励中增设"青年科学家奖"、加强与华人获奖者的合作、长期跟踪、适时引进等。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为鼓励科研人员对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发展,逐步建立起与美国科技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奖励机制。近些年来,美国完善的科技奖励体系作为科技体制内部的重要环节,对规范美国科技的发展方向,持续推动美国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美国国家科技奖励和美国社会科技奖励两个层次的研究,详细介绍各种奖励的推荐和评审制度。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奖励机制成功融入其国家创新战略,在其创新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以色列设立主要奖励的经验和做法,以及重要作用。以色列通过设立以色列国家奖,表彰了各界杰出贡献者;发起沃尔夫奖、哈维奖、大卫奖等国际大奖,提升了以色列国际创新地位;设立"创世奖",增强了全球犹太民族认同感;设立脑技术奖、可替代能源创新研究总理奖等领域奖,加强了重点领域创新。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奖励机制作为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的重要手段,以色列经验可为我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在结构上存在人物奖缺乏、奖励对象狭窄、缺乏国际性奖励、单项奖太少、缺乏基础科学奖励等问题。相应地提出,以奖励科技人员为主、拓宽科技奖励对象、增设国际性奖励、重视基础科学奖励、调整政府奖与民间奖的侧重点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5.
科学有效的科技政策评估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介绍美国科技政策评估的法律体系及组织架构,并以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计划的评估过程为例,分析了美国科技政策评估的目标、对象、统计指标、组织模式、评估方法及结果使用等实践做法,以期对我国科技政策评估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完善外籍人士科技奖励制度是全面深化对外科技交流工作的需要,是扩大科技奖励国际影响力的需要,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虽然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各层级,构成了外籍人士科技奖励制度的基本内容,但在奖励规模、评选规则和设奖主体等多个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需要。应当借鉴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外籍人士科技奖励制度的对策建议,包括在评选中强调科技成果的本土化应用,由重视项目奖励向重视人物奖励转化,推动社会力量发展国际性奖项,提高科技奖励规则质量等。  相似文献   

7.
基于科技奖励本质及功能的制度创新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科技奖励的本质、功能出发,剖析了我国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行政干预现象严重、评审专家选拔制度缺失、奖励设置失"度"等缺陷,进而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创新提出相应建议,包括构建多元多层次科技奖励体系、转换政府科技奖励职能、创新科技奖励评审机制、优化科技奖励外部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科技日益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内容和手段。美国国际地位的取得与其卓有成效的科技体系治理结构密切相关,研究美国的科技治理结构给美国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效,总结美国科技治理结构的特点及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完善科技治理结构,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美国科技规划发展历程,从科技战略规划、国家科技计划和科研机构计划3个层面,对美国科技规划的制定方法和组织实施进行了案例分析,总结了美国科技规划管理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规划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和有效实施我国科技规划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科技奖励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括了我国科技奖励具有注重创新、奖励分层、多元化及综合奖励体系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专利与科技奖励双轨制之下,专利奖励是在专利授权基础上的奖励,其实质是一种科技行政奖励。在实体上它要服从科技奖励的规律,在程序上必须遵循行政奖励程序。对专利奖励的法律规制,最根本是要通过立法的完善,包括完善专利奖励的一般的原则性规定,明确有关专利奖励条件、范围、标准等关于奖励结构的实体性规定,最后是从程序法的角度对专利奖励程序和法律救济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由“国防科技研发—武器装备生产—制度环境”三大核心要素相互耦合而成的共生系统。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特色”之处,“先进性”体现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开放程度高、运行高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等方面,并且具有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绿色环保、动态调整的特点。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要从现有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与目标体系的差距入手,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针对市场准入、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军工企业改革、鼓励创新与军民融合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13.
数字社会建设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阶段我国数字社会建设中科技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回应法治”的要求下,通过归纳推理分析发现:数字社会建设中科技治理体系构建应从监管、主体、权利、权能4个方面提出完善进路。具体来看:在监管层面,应加强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管共同作用;在主体层面,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促使社会主体和市场力量积极参与科技治理;在权利层面,应加强数字科技研发中个人数据权利保障,明确个人数据权利属性;在权能层面,应明晰政府部门、科研专家、社会公众等主体权责关系,明确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行为权限边界。  相似文献   

14.
汪涛  安暄 《技术经济》2011,30(6):15-17,34
首次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科技政策文本编码和类定量化分析框架,弥补了目前大样本、多维度、较大时间跨度的政策研究方法的欠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针对1996—2007年间北京市科技政策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编码体系和分析框架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实力越来越取决于科技竞争的时代,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对于促进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明显制约着国家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如何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建设良好学术环境,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改革当期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2)变委员会评审制度为专家评审制度;(3)变由权威专家评审为有时间评审的专家评审;(4)评审结果和评审内容应当一并公开;(5)变以论文成果为主为以应用成果为主;(6)变专家评价科研成果为公开采购科研成果;(7)政府资助的重大科技项目应当实行并行立项制度;(8)变无偿资助科研成果转化为政府采购科研成果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复杂的国际局势、严苛的技术限制以及当代科技面临的颠覆性发展趋势已引发一系列关涉科技安全的重大问题,给我国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从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视角出发,依循“变量识别—数据评估—安全预警—预案调用”的预警思路,运用专家访谈、扎根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安全风险评估框架,并提出科技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构建逻辑。其中,科技安全风险评估框架主要包括要素性、自反性、自主性、保障性风险4类关键指标;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在风险评估框架基础上,主要包含警情评估、警情报告、管理决策、应急预案4个子系统。基于研究结果,针对我国科技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科技治理及保障科技安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科技法律因其专业性强,运用了较多的技术性规范,而忽视了其价值性规范,导致多数科技法律无法真正实施。只有在科技立法的法律目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体系和逻辑结构中,将技术规范和价值规范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技立法的指导、评价、预测与制裁功能。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为加强科技监管、引导行业自律、提高科研诚信水平,建立了政府引导、机构把关、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科技监管体系。本文梳理了日本科研监管体系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以及各监管主体的职责和作用,并通过典型案例对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调查、处理及信息化监管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日本在防范科研不端领域的主要做法和相关机制建设情况,以期为我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跨地区及国际间科技问题的逐渐增多,加之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发展呈现出复杂化、民生化与多主体参与等特点,从治理视角解读科技管理已成为西方学界的热门话题,尤其在能源、转基因、纳米技术等领域。但我国学者对科技治理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体系构建,还是科技治理参与主体、组织机制及国际性治理等均刚刚起步。因此,厘清近10年国外科技治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探索国外学者在科技治理模式构建、机制建设、政策工具应用和政策学习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能为我国科技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并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对科技服务业政策进行评价有助于科技服务业政策优化和改进,运用国内新兴的PMC指数模型对辽宁省科技服务业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以及2012—2020年我国68份典型科技服务业政策文本高频词,构建科技服务业政策评价指标模型,以辽宁省科技服务业政策为核心,构建辽宁省与相关省市样本对比框架。研究发现,辽宁省科技服务业政策存在政策对象认知不清晰、政策工具使用不全面、政策机制构建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提出相应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