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篇小说《血色浪漫》是都梁继《亮剑》之后的又一力作。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钟跃民丰富多彩、不同寻常的传奇人生。在现当代小说的人物画廊中,钟跃民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气质的人物,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是一个真正的"行者",他的身上渗透着中国传统的侠文化精神。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人格气质上的阳刚好勇,与道家文化背景下的追求自由的理想气质很好地结合在钟跃民这个人物身上,并体现为儒道兼融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吉姆老爷》是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吉姆是个道德理想主义者,穷其一生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和荣誉。在他第一次作为大副随“帕特那号”护送一批朝圣者时,不幸发生了海难,此时本该是吉姆实现其道德理想的一次绝好机会,然而由于一时怯懦,在经过思想斗争后,他随其他船员一起弃船逃生了。他也由此背负起渎职和背信弃义的耻辱,尽管事后他勇敢地承担起责任,独自去面对法庭的审判,然而这次经历却给他的荣誉留下了永远的污点。自此以后,他始终无法走出这种耻辱的阴影,而最终选择了死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法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人治又缺少应有的约束与规范。无论是人治还是法治,均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法治国家与现代公民道德是同源的,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人们希望的理想社会状态。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必须既计法治,又讲德治,并力求使法律手段和道德教化协调互补,实行法治与德治的合力进取,以创造民主文明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阿米莉亚》是18世纪重要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社会的黑暗做出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他美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美化了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米莉亚;同时他还充当了理想的道德审判者,因为无情的现实无法给他的主人公幸福,他就行使理想的正义,让他们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他的理想主义还表现在他批判了城市生活的腐败堕落和美化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和谐快乐,具有朴素的田园生态情怀。除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他还有浪漫主义者与感伤主义者的情怀,具有多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面对道德规范的行为约束和维系社会功能的日趋衰弱 ,有人主张道德法律化。但是 ,如何既坚持道德与法律的内在契合又能保证它们各自的外出张力 ?道德法律化的具体内容以及它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现实问题又是什么 ?这些正是本文试图解答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他将战争中的生活素材在自觉的艺术选择中提纯与净化,将人生诗意化、理想化,一般很少正面地描写战斗的具体过程和战争的惨烈与血腥,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极力凸显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人性美与高尚情操,并以此构筑了作家人生理想中的伊甸园。这既有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有“五四”启蒙文化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有战争时期时代体验在作家身上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面对道德规范的行为约束和维系社会功能的日趋衰弱,有人主张道德法律化。但是,如何既坚持道德与法律的内在契合又能保证它们各自的外出张力?道德法律化的具体内容以及它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现实问题又是什么?这些正是本试图解答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以宽 《新智慧》2005,(12):9-11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天下分裂,礼乐崩溃。孔子向往西周盛世,不满当时现状。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充满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孔子把“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既是孔子所理想的普遍社会道德风范,又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他把仁德作为治国之道。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礼记&;#183;礼运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相似文献   

9.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他的性格既具有喜剧性又具有悲剧性因素。喜剧性来自他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的错误认识,悲剧性来自他那企图改变现实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和他身上某些美德的毁灭。  相似文献   

10.
关羽身上耀眼的忠信仁义光环使他备受崇拜,甚至升华为一种信仰;他性格上的亮点与缺陷使他具有耀眼的人格魅力与恒久的文化影响力,长久以来,形成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关羽文化”。关羽崇拜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既符合历史上关羽的基本面貌,又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关羽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一条纽带,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崭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吕不韦既是一位商业奇才,也是一位文化功臣。他的《吕氏春秋》是一部体系分明、条理清晰的哲学与文学著作,而且也是“文学”商业化运作的成功典范。他将其书布于咸阳市门悬赏千金请人增删的创举,虽然主要是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却让该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给我们后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既要学习他敢于炒作的勇气,让“文学”与商业合壁;同时也要讲究炒作的原则和方法,维持起码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2.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家"看作是形声字,认为它是从豭省声.段玉裁则认为"家"是会意字,应该归入豕部.同时还认为"家"的本义是猪圈,用以指人的居所则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段氏对"家"形体构造的分析是正确的,但他在分析其本义时则是不当的.从造字的文化心理、民族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家"是从宀从豕的间接会意字,其本义是人的居所.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鼎盛转入衰败时期。他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志向,以大鹏自喻,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为了社稷和黎民的利益,一生为之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诗人,也是赋家,李白有八篇赋作流传于世,数量虽不多,却贯穿了他的一生。李白创作这些赋时,有一定的目的或动机,或因求名逐利而作,或为规劝君王而作,或因文学交游而作,或因借以宣泄情感而作。了解了这些动机,就能更好地解读李白的赋作,更好地理解作为赋家的李白。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毕生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目睹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分化、大组合之中,他满怀修齐治平的理想,鼓吹仁义,推行礼教,一面深入实际作社会调查,一面培养推行理想的政治人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他二重性的理论素养、政治主张和生活作风。他的学说与事业闻名世界,本人被誉圣人。然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高喊打倒孔家店,到文革至于极点,对孔子的评价其实各执一端。按历史唯物论试图实事求是地辩证孔子的思想核心,还其本来面目,以此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唐代以前,诗人们对叙事诗这一体的思考与关注是不够的,或说还是不自觉的。杜甫是唐代比较自觉关注和思考叙事诗体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实践中体现了“以诗言史”和“以诗立传”的叙事诗体意识;韩愈对于诗歌的叙事功能也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认识,那就是“以诗叙事”。自居易在论及自己的创作时,频频提到“以诗言事”,说明了他对叙事诗之叙事性的深刻认识所在。他们对叙事诗体的思考和关注,都是叙事的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张九龄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张九龄在使唐诗的品格由初唐的“正”向盛唐的“醇”的发展方面,主要作出了三方面的贡献:第一,进退随缘,“九龄风度”为盛唐人确立了一代美的风范;第二,倡导恢复诗歌缘情体物的传统;第三,自成一家,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一派。  相似文献   

18.
用典是辛弃疾词创作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学界对此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该文通过对稼轩词用典数量的统计分析,来探讨辛弃疾的文化知识结构,以及稼轩词用典显才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党性修养的基础,党性是道德体现的升华,“三个代表”是道德、党性的时代音符,三者有机联系,共产党员应讲道德、讲党性,认真实践“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20.
马修·阿诺德虽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知名批评家,但在当时的批评界他几乎单枪匹马。这不仅是因为整个社会物质至上的风气及由此产生自满意识,使社会各界对阿诺德的批评与忠告置若罔闻;还在于对社会各阶层的批评使他树敌过多,在文化批评阵地中难觅知音;也由于当时是文化批评的真空期。这些要素共同造就了阿诺德特殊的文化际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