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4年川渝两省市政府签署《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以及交通能源、旅游、农业、文化、广电、警务6个专项合作协议(简称"1+6"区域合作协议)以来,川渝合作与发展得到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关注。在川渝两省市政府的推动下,两地企业、各民主党派、商会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积极主动地开展双向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的合作成效,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经过数年的民间交流和学术界的研讨,2004年,川渝两省市旨在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合作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2月,两地高层在蓉签署了《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关于共同推进川渝两省市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合作协议》、《关于加强川渝两省市文化合作共谋文化发展的协议》、《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的协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川渝两省市公安机关警务联勤工作的协议》、《关于共同推进川渝两省市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关于加强川渝两省市旅游合作的协议》等六个协议…  相似文献   

3.
川渝两地自1997年重庆直辖、巴渝分治以来,就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联系。当年,成渝签定《友好合作意见书》;2001年,成渝签订《成都、重庆友好合作座谈会会议纪要》,以及经济、旅游、交通运输、商贸、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2002年,成渝签订《经济技术协书》;2004年2月,重庆市委书纪黄镇东、市长王鸿举率团入川,双方共同签署“1+6”协议,包括《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以及6项合作协议,更开创了川渝结盟新纪元;2005年全国“两会”前夕,四川省组织庞大的党政暨经贸代表团来渝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考察访问,双方就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达成新共识。通过两地政府对加强新时期川渝合作的足够重视和实际行动,我们看到了川渝合作的美好前景,也感受到两地人民“巴蜀千载情,川渝一家亲”的深切情怀。  相似文献   

4.
唐世刚 《特区经济》2009,242(3):214-216
川渝两地的发展,不仅对自身,而且对整个西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川渝两地地域相邻、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互补性很强,因此升级川渝合作,形成互补优势,是两地发展共同面临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孙澜洪 《发展》2012,(4):35-37
2012年2月下旬,庆阳市委、市政府与长庆油田公司签署了《庆阳市长庆油田"十二五"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成为地企合作发展新的里程碑,必将为早日把长庆油田建成"西部大庆"、把庆阳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2010年4月7日,《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在北京正式签署,深圳在粤港合作中的"先行先试"权,使深港合作成为粤港合作的先导。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整合深港两地资源,携手合作,构筑世界级的深港国际旅游圈,已成为两地旅游业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海西发展战略”已从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协会和海基会关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顺利谈判,也为海峡两岸经济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扎实的制度基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为海西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郭铁志 《北方经济》2005,(10):30-31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它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4月2日,四川、重庆两省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这标志着川渝将携手打破行政藩篱,联手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成渝经济圈。  相似文献   

10.
动态新闻     
《中国科技产业》2011,(10):27-29
上海:上海交大与杨浦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10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杨浦区举行了以"对接十二五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为主题的学习座谈,并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过去良好  相似文献   

11.
《辽宁经济》2005,(5):1-1
4月7日,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城市签署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城市共同建设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这一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从全省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既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我省中部地区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8月1日,国家旅游局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国家旅游局与深圳市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全面指导深圳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重点支持大鹏半岛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切实支持深圳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率先出台弹性休假、带薪休假、修学旅游、奖励旅游等试点措施。这个协议的签署,不仅仅是关系到深圳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单一事业,而是标志着深圳的滨海城市建设跨越式地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是深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深圳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粤澳合作关系在澳门回归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经历了从弱到强、从民间到政府、从分散合作到搭建平台、从低度依赖到深度整合的渐进过程。今年以来两地合作紧锣密鼓、亮点频出。3月6日粤澳双方签署的《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合作领域,既明确了新形势下粤澳合作的定位、原则和目标,也确定了合作开发横琴、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与便利通关、社会公共服务、区域合作规划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并提出了工作落实的具体政策、措施和项目,大大拓展了粤澳合作的广度和深度。7月中旬,国务院批复赋予横琴比特区更特的政策,标志着粤澳合作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及《开发横琴总  相似文献   

14.
ECFA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简称,于2010年6月29日签署,涉及早期收获项目(简称早收)、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领域。ECFA生效将给甬台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主席吉姆·旺德文先生一行于2007年4月21日至4月25日访问了上海、杭州、苏州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商讨湾区与长江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大计,并在上海正式签署了一份民间的区域性经济合作交流框架协议。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济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加强与东南亚跨境电商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近些年来,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在跨境电商企业合作方面的项目逐步增加.在双边合作过程中,各项协议的签署也为电商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具体分析研究RCEP签署后,我国与东南亚跨境电商合作间的发展趋势以及挑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现代乡镇》2011,(4):77-78
《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粤澳更紧密合作的重要抓手 SMEIF:《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出台背景如何?对今后粤澳有着什么积极意义? 谭君铁: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粤港澳合作。2008年底崭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形势,海峡两岸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进入了制度化轨道,为扩大两岸双向投资和深化产业合作开辟了新通道。为此,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中,探索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它主要包括:一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加强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环节的联动性。二是基于外资驱动嵌入型视角推进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融合性。三是基于政府主导型视角提高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有效性。四是基于《ECFA》框架下强化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的科学性。这对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更好地为海峡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发展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代明 《特区经济》2010,(4):12-12
<正>近日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提出要"规划建设‘深港创新圈’,联合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转移,开展技术研发,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科技合作和国际合作,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扩展建成‘香港-深圳-广州’为  相似文献   

20.
一周公司榜     
《中国经济快讯》2009,(35):39-39
海航与中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海航集团9月1日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基于3G网络进行全面合作。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表示,海航拥有航空、旅游、物流等领域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而中国移动有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和最大的客户群体,希望通过双方强强联合,加强双方在行业市场上的信息化合作,共同为行业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