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华 《新经济》2022,(8):28-32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作为供给侧的生产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需求侧的消费领域的转型升级。人的需要直接影响消费领域的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人的需要须符合人的本质发展。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国推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应对国际局面、非生态消费问题依旧存在的现实环境下,也时刻要求加快实现消费领域的转型升级。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消费领域的绿色生态转型最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亟需推动绿色生态消费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多个领域都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中国新生代消费者在新消费时代下有了许多新的表现。针对中国消费者群体的特殊性,结合国际先进消费方式得出中国式新生代消费态度。  相似文献   

3.
一、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商业新增长极[代表事件] 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提出“用5-10年时间,培育建设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4.
周超光 《经济师》2008,(5):10-11
适度消费要求消费体现以人为本原则,遵循公正原则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原则。文章通过分析国际国内消费不公正现象说明适度消费是实现消费公正的内在要求,指出适度消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消费主体趋向年轻化,以男性为主,消费方式倾向于境外消费,消费热情主要投向国际大品牌。我国奢侈品消费的发展对本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正效应,当然,消极影响也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消费电子制造分会主办的国际冬季电子消费展创办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1996年冬季展览展示了近几年电子消费业商品化的高技术产品,使人们对数字化消费电子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消费城市是未来大城市发展的趋势,从旅行消费者的视角调查消费者眼中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对来深圳的国内外旅游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从旅游时间和动机、消费决策行为和影响因素、信息来源和退税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探寻旅游者的行为规律,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为发展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江华  邵帅  姜欣 《财经研究》2015,41(2):111-122
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实现能源总量控制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任务,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文章试图通过国际比较的视角来揭示城市化发展对能源消费产生的影响及中国现实.基于62个国家和中国30个省份的混合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框架下,就国际和国内的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考察,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情景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现实来看,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倒U形关系,这意味着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着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而且,中国的能源消费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要远大于国际水平.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无法同时实现城市化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双重目标,只能通过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式来协调这一“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9.
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口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题中之意。研究数字金融通过拉动国内消费对企业进口的影响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国内消费具有拉动作用,该作用是数字金融提升企业进口的主要路径;数字金融通过拉动消费对进口产品质量和进口多样性提升也具有积极作用;在国内消费需求引致下,数字金融对促进中间品进口、从发达国家进口和小规模企业进口作用明显;同时,数字金融对从不同国家进口和不同类型进口的质量和多样性存在差异影响。因此,未来应当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在拉动国内消费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中的作用,以此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省国际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信)比较薄弱;旅游购物消费低,娱乐消费效益差;旅游饭店供大于求,旅游饭店和餐饮结构不合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经济优势的能力低;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单一,国际旅游效益比较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国际旅游业产业发展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消费不足产生的背景及条件与西方国家的消费不足具有很大不同,是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四种基本形态:一是消费抑致形成的消费不足;二是购买力低下形成的消费不足;三是消费倾向降低形成的消费不足;四是国际市场萎缩形成的消费不足。对于这四种形态的消费不足,应采取分类治理的办法,确定适当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亚飞 《经济前沿》2006,21(6):55-60
目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突出表现为境外消费(留学生教育)教育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际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形成当前国际留学生市场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我国入世后,对境外消费方式下的市场准入没有限制,虽然从签约起有5年的过渡期,但目前我们已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因此竞争日益激烈。现阶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大力发展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质量和特色建设;积极解决留学生费用;针对外国留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和组织科研;加强教育服务贸易相关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绿色消费的新浪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是注重绿色和环保的世纪。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主题为绿色消费,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绿色消费的热潮。在我国城市,随着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绿色消费也渐成时尚。  相似文献   

14.
住房消费是居民消费支出和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验表明,住房消费中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构成了住房消费的主体。我国传统的核算方法由于低估了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客观上低估了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房消费。采用新的估计方法后,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有显著提高,但重估后的住房消费并没有显著提高消费占GDP的比例。中国消费率低下的问题不能归结为住房消费的系统性低估。  相似文献   

15.
王鲁霞 《时代经贸》2012,(4):175-176
消费金融对于促进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是一个新事物,其本身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本文从中国传统观念、潜在客户群、信用机制、融资难易和与信用卡之争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从国际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中吸取经验,以发展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细致分析我国消费需求贡献率、最终消费率的变动趋势,并与国际水平进行了比较,寻找导致我国消费需求贡献率、最终消费率连年下降的真正原因。我国消费不足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造成严重制约,但这也意味着启动消费需求蕴含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焦点课题.然而传统上,国际理论界倾向于关注碳排放总量和生产碳排放,对消费碳排放的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仅仅关注碳排放总量和生产碳排放是不够的,也是不合理的,还应该重视和研究消费碳排放.从理论角度说,一方面,消费碳排放从终端驱动着生产碳排放,削减消费碳排放有助于倒逼企业削减生产碳排放.另一方面,消费碳排放也能合理地界定与之相应的生产碳排放的最终责任归属.  相似文献   

18.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忽视国际循环,而是追求国际循环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与相同人均GDP时期的日本、韩国和欧美国家进行比较发现,同发展水平下,中国的生产、消费和对外贸易等的规模均远大于这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种规模化发展模式不仅促成了国内大循环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和消费需求潜能,而且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对外投资、进口消费和外资引进等多条路径向其他国家释放"工业化红利",加速全球特别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助推国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从中国规模化经济视角探讨中国全球工业化的贡献,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消费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不可持续消费模式是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恶化的元凶。为此,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上,国际社会第一次明确承诺要为建立更加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而努力。此后,可持续消费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经济与学术议题。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理想的主要障碍。要改变消费者的不可持续消费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国内学术界有必要学习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推进我国的可持续消费研究。为此,本文回顾了近十几年来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0.
沈鹏  龚谨  谭荔丹 《新经济导刊》2023,(Z2):101-104
<正>近年来,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在消费模式、内容、主体和理念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消费的边界,并在拓展居民消费空间、挖掘消费潜力等方面释放出巨大潜力和活力,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