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双增"趋势对资源利用与耕地保护的挑战,从宅基地功能角度出发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阶段宅基地承载着生活居住、风险保障、归属承继、支持生产、情感寄托及资本化等多重功能。由于持有宅基地的情形存在差异,宅基地在各种类型农户家庭中所发挥的功能也因此各有不同,进而形成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差异化影响,因此,倡导宅基地退出需针对不同持有情况区别对待。从影响农户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来看,安居工程、风险保障和资金补偿是构建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需考虑的重点问题,其中如何确保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不受宅基地退出的影响、解决"两栖"家庭的养老问题、构建可进可退的灵活城镇化路径是破解宅基地低效率使用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合理引导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并制定出科学的宅基地退出管理策略,亟需开展不同模式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农户福利效应研究,准确把握农户在此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变化状况。方法 文章以阿玛蒂亚·森提出的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宅基地退出的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晋江市的调研数据,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和比较不同模式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农户福利效应及其差异。结果 资产置换模式和指标置换模式下宅基地退出后农户的总福利水平都有所改善,总模糊指数分别从0.378、0.404上升到0.399、0.418,货币补偿模式总福利水平则呈下降的状态,从0.412下降到0.373。其中资产置换模式和指标置换模式在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和心理状况的农户福利水平有所上升,家庭经济和决策参与的农户福利水平下降,两者改变程度有所差异。货币补偿模式只有居住条件的农户福利得到改善。宅基地退出后农户之间的福利差异进一步扩大,福利差异系数从0.114上升到0.147。结论 不同模式的宅基地退出致使农户福利效应差异明显,使其对农户的生活方式和长远生计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应综合考虑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下农户福利效应差异,从科学设定宅基地退出的补偿标准、规范宅基地退出程序、分类实施宅基地退出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升农户福利水平和促进农户福利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厘清乡村地域环境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间的异质性关系对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乡村地域环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机制,以洪泽湖和高邮湖农区全体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自相关、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刻画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村际分异,定量分析乡村地域环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及作用机理。[结果](1)研究区域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和空间关联并存特征,热点集聚于县域门户地区呈团块状、冷点分布于灌溉干渠两侧呈条带状。(2) MGWR结果显示,17个因子中,10个因子的带宽较大,为全局驱动因子;其余7个为局部驱动因子。(3)全局驱动因子中影响力较强的依次为至市区便捷度、高层次就医机会、与河湖的距离;局部驱动因子均具备双向驱动效应,自然村平均规模的驱动力异质性及强度在17个因子中最大,规模上工业总产值、至幼儿园便捷度、抚养比等因子也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应完善乡村普惠性设施,因村制宜解决地域性顽疾,科学进行村镇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义乌市作为调查样本区,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定量测度宅基地退出前后农户福利水平的变化。研究方法:Logistic模型,模糊评价法,实地调研法。研究结果:近郊村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比例高达64%;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正向作用的因素依次为宅基地住房层数、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负向作用的因素依次为农户年龄、当前状态满意度、农户居住舒适度以及家庭人口数量;农户退出宅基地进行集中居住后,住宅的资产性凸显,农户的总体福利水平提升,远郊村农户福利水平提升更大;从功能性看,农户居住状况改善最多,经济状况提升较大,但远郊农户生活成本增加较大,搬进新宅后近郊农户状态满意度提升较小。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退出时机较成熟,建议政府探索适合农户生活方式过渡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布局模式,为退地农户提供受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构建市场机制提升城乡土地配置效率,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基于实地调研的农户微观数据,以四川省邛崃市宅基地异地置换模式为例,明确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研究方法:PSM-DID模型。研究结果:(1)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存在正向政策影响,其中,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倡导力和社区能动力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社区包容力有显著抑制作用;(2)社区生态环境水平、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社区基础设施水平在宅基地退出政策与社区韧性之间起正向推动的中介作用;(3)社区韧性水平的高低受社区倡导力影响最大,其次是社区包容力,最后是社区能动力。研究结论: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有助于农户迁入社区恢复稳定,这对于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从宅基地"双有偿"系统分析视角,探索影响传统农区农户宅基地"双有偿"行为决策的因素,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IAD延伸决策模型,围绕户主特征及家庭概况、政策实施环境、宅基地"双有偿"规则、认知改革4方面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整体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农户宅基地"双有偿"受这4方面变量共同影响。其中在户主及家庭概况方面,住宅数量对宅基地退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反映出宅基地对农户的住房保障功能;在政策实施环境变量中,与集镇距离变量对宅基地退出呈现"正态分布"、基础设施发达程度与宅基地有偿退出正相关;在宅基地"双有偿"决策中,退出补偿标准对宅基地有偿退出在0.01水平上显著,呈现负相关关系;认知改革变量(宅基地所有权归属、退出对实际生活水平影响、有偿退出政策满意度)对宅基地有偿退出正向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在宅基地"双有偿"改革过程中要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在推进宅基地退出时要注意时序分区,加强对退出后宅基地利用和宅基地有偿使用费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家庭生计资本的影响,为构建和完善积极有效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减少宅基地退出引发的社会矛盾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构建了农户家庭生计资本指标评价体系,基于江苏省徐州市的调研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家庭生计资本水平和生计资本结构的影响。结果 (1)从总体样本来看,宅基地退出提高了农户生计资本水平,且主要体现为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的提升;改善了生计资本结构;(2)宅基地退出对不同收入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宅基地退出提高了低收入农户和中收入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改善了中收入农户的生计资本结构,但对高收入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及生计资本结构均未有显著影响。结论 总体上看,研究区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家庭生计资本水平的提高和生计资本结构的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农户退出宅基地后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压力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8.
9.
<正>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它不仅对土地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影响。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与城乡统筹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并给农民福利带来不利影响,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农村土地制度已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湖熟街道和徐州市棋盘镇作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不同影响因素,使用SPSS22.0中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方法,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也存在差别。通过具体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宅基地退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实行差别化流转;(2)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权;(3)加快土地金融体系建设,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市场;(4)加大农村投入,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5)形成"推拉机制"促进流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厘清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意愿—行为的转化机理,以期为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借鉴已有研究,在农户分化的基础上,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并将其进行修正,利用金寨县438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转化机理。[结果]不同类型农户退出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非农收入占比较高与较低农户之间意愿—行为转化所受影响总体呈相反趋势。非农收入占比较低的农户退出意愿向行为转化过程中,政府作用和社会效应减弱,更加关注自身能力的可行性;而非农收入占比较高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过程中则淡化了自身需求和政策感知,更加重视社会示范效应和政府作用。自身禀赋条件是退出基础,决定着政府作用与社会示范效应的效用大小,农户意愿与行为的转化机理为:减少自身禀赋条件约束,增强外部效应。[结论]应适当提高退出补偿,改善农户退出后居住环境,完善退出后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加强政策宣传,形成良好的退出环境,增强社会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揭示农户分化视角下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Logistic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户分化是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发生的主要诱因,这一行为还取决于被调查者自身和家庭禀赋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产权安全感知差异。研究结论:应该充分考虑异质化农户的行为差异,促进经济落后地区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并将就业能力提升、农地流转、住房保障、权益保护与宅基地退出制度安排有效匹配,从而进一步促进闲置宅基地退出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1 839份农户数据,从水平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以期为制定差异性的宅基地退出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和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会受到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的双重影响;(2)在水平分析中,生计资本总量的提高会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分维水平的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会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3)在结构分析中,人力资本占优、自然资本占优、物质资本占优和社会资本占优会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4)相较于纯农户和非农户,生计资本对兼业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相较于较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生计资本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提升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可在充分考虑农户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差异性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实现农户生计资本的合理配置,促进宅基地退出。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研究农民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意愿的受偿水平,并检验影响农民受偿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CVM法和Tobit计量模型。研究结果:山东省临清市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平均受偿意愿为704.22元/m2;年龄、外出务工年限、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家庭供养系数、对宅基地政策是否了解及其在住房养老中的作用等变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是否参加新农合或其他保险、区位变量、非农就业稳定性变量则对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应增强农户退出宅基地转向城镇非农就业的能力与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提高农民退出宅基地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从乡村振兴促进要素流通的要求来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关键点是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其核心内涵是对公平和效率的总体把控和平衡协调。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全面开展农村地籍调查的工作基础上,遵循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结合本地区民营经济高度发达、集体土地租赁市场活跃、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特点,深入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南海实践方向,极大地丰富了改革内涵。以"两区分一转换"为主要特征的宅改模式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乡村韧性视角的宅基地退出政策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以四川省广汉市三水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专家咨询法、DSP识别方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1)基于韧性理论,构建了目标导向下的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基础设施效益和乡村治理效益5个维度28项评估指标的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2)实证研究了四川省广汉市三水镇宅基地退出绩效,发现其宅基地退出整体绩效适中,生态效益和基础设施效益维度的绩效较高,乡村治理效益维度的绩效较低。研究结论:基于乡村韧性视角构建的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用于国家对宅基地退出试点绩效的评估,该指标体系的相关数据取值需在考虑不同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基于江西省余江区和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传统农区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路径。两个试点地区在宅基地所有权上强化了治理单位和产权单位的关联性,在宅基地资格权上基于成员资格认定引入有偿取得机制,在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上探索了使用权流转和指标交易的不同方式。在分析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四点改革路径:明确村集体在宅基地监管中的主体性作用;以有偿使用为抓手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在宅基地退出补偿中引入收益分享机制,以宅基地"三权分置"为指导合理利用结余宅基地和农房。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究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与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悖离失调现象及其背后原因,以期为协调农户两类行为提供支持。研究方法: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1)从实地调研现状看,农户选择仅流转农地或仅退出宅基地现象较为突出,两者行为同步发生的农户仅占总数的12.34%,客观存在着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和宅基地退出行为脱节的现实;(2)农户农地流转与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受是否已在城镇定居、需要抚养的子女数、耕地面积和常住人口数的显著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受需赡养老人数、宅基地退出政策满意度、家庭收入来源、是否已在城镇定居、常住人口数和宅基地数量的显著影响;(3)当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没有对农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也没有对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现阶段农户农地流转与宅基地退出行为存在失调现象,是制度安排的阶段差异性、治理结构的风险规避性、农户资源利用的价值判断差异性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宅基地退出对提高宅基地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户居住环境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治理的视角研究治理环境和治理结构对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并选取江苏省阜宁县宅基地退出典型村庄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层面的户籍制度改革、宅基地确权颁证和“三权”分置构成了促进宅基地退出的产权制度环境,省、市地方政府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和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为宅基地退出提供了资金和用地保障的政策环境,村庄资源禀赋条件与内部治理结构共同决定宅基地退出的具体模式。宅基地退出治理结构从治理力量上看表现为“科层+市场”的混合结构,从主体上看则有县乡政府、村集体和农户,各类主体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作用下协商、谈判,达成一致的行动方案与制度安排,实现宅基地退出内部治理。宅基地退出集中安置的“整村就地”、“整村异地”和“部分就地”等模式整体上都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福利增加,但不同安置模式之间在交易费用、土地利用、收益分配以及农户福利变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与各自所处的治理环境和治理结构直接相关。因此,提高宅基地退出治理绩效,在治理环境上要继续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