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它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当前美国中西部农业区正在遭受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造成这一地区的玉米和大豆产量锐减,并导致全球粮食危机的警钟再度敲响。事实上,美国的粮食减产已经推动国际粮价大幅上扬,给粮食进口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郭霞 《商周刊》2012,(18):30-31
今年夏天,一场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袭击美国,据报道,此次受灾面积是2008年旱灾引发粮食危机之时的两倍之多,而灾害的直接后果就是粮食大幅减产,价格飙升。随之而来的是饲养成本的提高从而使牲畜及畜牧产品价格走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促使农业全面、迅速发展,特别是粮食连年大幅度增产,1984年粮食总产量为8146亿斤,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1985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比1984年减产了500多亿斤,以后几年,粮食生产出现徘徊。粮食生产和  相似文献   

4.
《经济》2010,(9)
俄政府总理普京8月5日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宣布,俄将从8月15日至12月31日禁止粮食及粮食产品出口。禁令涉及小麦、混合麦、大麦、黑麦、玉米、小麦面粉、小麦和黑麦混合制面粉。分析人士认为,俄政府出台禁令的主要原因有四点。首先,抑制俄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6月以来一直肆虐的旱灾以及高温引发的火灾使超过1020万公顷农作物绝收(相当于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今年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各地粮食价格因此大幅上涨。  相似文献   

5.
国际热钱进入与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末以来,世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围绕粮食、食品的国内外投资和交易成为新的经济热点。作为世界粮食大国和人口大国,为控制通货膨胀,实施低粮价政策,这为国际热钱进入粮食领域提供了条件。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粮食管理体制下热钱进入的可能性、规模、方式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击热钱进入粮食领域的长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1985后到1987年,山西省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减产,1985年比1984年减产5.7%,1986年比1985年减产10.9%,1987年又比1986年减产2.7%。这个变化引起了全省上下的普遍关注和忧虑。为什么连续三年粮食减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些年来减少了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一些原有的设施也因得不到及时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新情况、新形势,现行的税收政策在促进工业反哺农业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农业税收政策没有促进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供需关系曾经历几次波动,经历了粮食大幅度增产、库存过大、财政负担过重,到粮食连续减产、库存  相似文献   

8.
江苏粮食生产地域分化的耕地因素分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金涛  陆建飞 《经济地理》2011,31(11):1886-1890
以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为基础,将粮食生产分解成耕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强度、广度4个因子.以江苏省为例,从省域-分区域-地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粮食生产的耕地因子过程,比较各地粮食生产变化的差异及其耕地利用变化的成因.结果显示:19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显著,南部耕地大幅减少、有限耕地的生产功能减退,导致粮食生产全面萎缩;中北部耕地利用集约度提升,粮食生产功能总体趋于强化.影响各地市粮食生产变化的主导因子各有不同:粮食单产是连云港、盐城、宿迁、扬州、泰州5市粮食增产的主导因子,结构调整是南京、徐州、南通粮食减产、淮安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复种指数调减是苏州、无锡粮食生产衰退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机制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的选择从1985年开始的农村第二步改革,把市场机制进一步引入了农村经济,但当年的粮食却大幅度减产,出现了未曾预料到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疑问是,对于粮食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究竟采取哪种调节方式为好?市场机制的运行能否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目前这种“死一块,活一块”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是否应作为今后调节粮食生产的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快,本文分析了2003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主要指标的运行态势,指出该省农业经济运行中因自然灾害和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减产严重,其负面影响明显;鼓励农户经营制度创新,建立农产品运行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发展特征与下一步改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赢得了农村经济的空前繁荣。但是,以1985年粮食大幅度减产为标志,农村经济迅速增长的势头开始减弱,表现出后劲不足。1986年不仅粮食产量没有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棉花、油料和糖料也减产,黄红麻和烤烟减产幅度更大。如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比上年增加6.7%,远低于1978—1985年年均递增16.9%的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特征作出准确的描述,有助于正确地选择第二步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环境经济》2004,(12):10-10
针对近期一些部门、专家关于“粮食减产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造成的”看法,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志宝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和不正确的,不能简单地把退耕还林与粮食减产划等号,退耕还林工程更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弥勒县吉山区铺田乡,经常注意研究和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着重搞好粮食加工业、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良性循环,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铺田乡有四个自然村,九百零六户,四千三百人,人均耕地仅零点柒亩,去年,在小春作物减产的情况下,他们根据粮食酒畅销的信息,结合本乡酿酒师傅多、资源较丰富的特点,以发展粮食加工——酿酒业为中心,发展肥猪养殖业和种植业。户办、联户办的酒坊从  相似文献   

14.
A 去年广东经济过热的势头得到控制,经济增速减缓。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指标总量仍居全国前列,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5300亿元(当年价),按90年不变价计3533亿元,比94年增长15%,比上年增速下调4个百分点。 2、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大灾之年夺得好收成。粮食生产继连续三年减产之后,去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793.2万吨,比上年增产  相似文献   

15.
耕地抛荒必然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耕地抛荒的性态似乎愈演愈烈,目前已经引起多方关注。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很多人都产生了耕地抛荒必然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惯性思维。但是,耕地抛荒不等于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不一定导致粮食减产,而粮食减产也不一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可见,耕地抛荒要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存在一组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在现实中不一定或者难以出现。即使耕地抛荒造成粮食紧张的状态,也会因为两者之间存在负反馈效应而趋于缓解。此外,耕地抛荒对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来源的可持续安全也有正向意义。所以,耕地抛荒未必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经济视角》2005,(2):12-13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2004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粮食生产超额完成了既定的4550亿公斤目标.5年减产局面一举扭转;农民收入增幅也罕见地超过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7.
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在稳定粮食现货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给期货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多数发达国家经济急剧萎缩,全球经济陷入中长期衰退,同时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一度从峰顶跌入谷底.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严重地损害了国内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19):F0003-F0003
回眸2012年,重新振兴制造业的浪潮遍及全球,英国的奥运经济短暂受到全球关注,在美国、俄罗斯等产粮国减产的影响下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经济呈现出全球降增长衰退、新兴国家也未能幸免,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在多国引发多次群众性示威游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产量为什么会下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将 《经济前沿》2004,(6):16-18
中国的粮食产量由1998年的5.12亿吨下降至2005年的4.51亿吨,主要原因是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劳动供给不足、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自然灾害等因素综合造成的。本文根据中国粮食减产的现状,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出发,深入透析造成中国粮食减产的原因,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给予证明并给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1.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加大。2004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粮价的大幅上涨和粮食的增产,而2005年粮食供求和品种、区域结构矛盾仍然存在,粮价不会出现2004年大幅上涨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