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刑罚的目的并且科学地揭示刑罚目的的内涵,对于建立健全国家的刑罚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刑法修正案(八)》适当取消近年来较少适用或者基本未适用过的部分走私犯罪的死刑刑罚,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也符合“少杀、慎杀”的刑事司法政策;在取消死刑的同时,《刑法修正案(八)》调整和完善了走私犯罪生刑刑罚结构,保持了刑罚调整的科学性;修改了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要件,加大了对“蚂蚁搬家”型走私行为的打击力度,使走私犯罪的刑事立法更趋前瞻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3.
刑罚作为国家代表社会对犯罪做出的最严厉的反应,是国家对犯罪最具强制性和严厉性的最后手段。从世界刑罚发展看,刑罚轻缓宽和是刑罚进化的必然结果,轻刑化成为刑法改革的重要趋向。经济犯罪作为一种秩序犯和法定犯,与传统犯罪相比危害性要小,轻刑的空间较大,自然成为轻刑化中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刑罚之社会效用,取决于刑罚效应的协调与均衡。我国的刑罚配置基本上是以罪刑法定为基本原则的,罪刑适应原则所要求的刑罚效应的协调、均衡,根本上看则应当是取决于社会之特定的发展状况、生产条件以及人们所处的客观生活水平。而目前我国医疗事故罪的刑罚设置存在一些缺陷,与我国现有的实际国情不相符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引发了一些潜在的矛盾,因此对于医疗事故罪刑罚设置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对医疗事故罪的刑罚配置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刑罚的目的并且科学地揭示刑罚目的的内涵,对于建立健全国家的刑罚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刑罚效益意味着以尽量少的刑罚成本产生预期的刑罚收益,对人身危险性小的犯罪人适用非监禁刑比适用监禁刑更有助于提高刑罚的效益。目前我国非监禁刑在立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刑罚效益的提高,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的非监禁刑。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罚的改革一方面受到世界刑罚发展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特殊国情,我国刑罚的改革应体现宽严相济的基本精神,此外,还应完善刑罚的种类和名称,特别是在增设资格刑的种类等方面,在刑罚的价值取向上,应立足于公正、报应、正义、正当。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涉及犯罪与刑罚的事项必须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加以规定。社区矫正主要涉及刑罚的执行,显然应该由法律明文规定。但是在《刑法修正案(八)》公布前,我国任何法律中都没有出现“社区矫正”的字样。这种局面的出现是违反法治精神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刑罚目的在刑罚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对于刑罚的创制与适用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刑罚目的,将有利于完善国家立法和司法。法律情境中存在3种心理状态:公正、上位公正和下位公正;基于个人的刑罚目的是实现以公正为标准的个体心理均衡;基于社会的刑罚目的是实现以不平等的公正为标准的社会心理均衡;司法理念和刑罚制度要随着公正状态的变迁而变迁;社会心理获得有效均衡的途径是开启大众理性,降低社会交流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0.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正确运用自首制度对于鼓励犯罪人悔改,促进刑罚预防目的的实现,高效处理案件、节约司法资源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认定方面的问题,本文正是由一例审判案件认定争议着手,意在提出司法运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改善建议,以期自首制度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当前的刑罚执行监督工作中,存在着人权保障意识缺乏、立法滞后以及制度设计上的结构性缺陷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刑罚执行监督效用的发挥。检察机关应当始终以人权、公正、平等、效益为价值取向,通过进一步明确保护重点,准确掌握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改革驻监检察监督模式,完善对社区矫正活动以及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机制等途径,强化对刑罚执行的法律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2.
社区矫正是一种社会化的刑罚执行方式,符合刑罚制度发展方向,其实施有利于缓解监狱压力、降低行刑成本和犯罪率,有利于犯罪人重返社会、维护和增强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李佳 《企业家天地》2010,(3):150-150
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方向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在检察工作实践中,如何正确对未成年人犯罪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彰显刑法的谦抑性和刑罚个别化的思想,体现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双向保护”的和谐统一,确实是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应对微罪之非刑罚处罚方法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中的非刑罚处罚方法,是指依法对实施微罪而被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人适用的刑罚以外的实体上的处罚,是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之一。《刑法》第37条应被理解为独立的免罚事由。针对司法实践中非刑罚处罚方法长期低效运行的现状,立法上有必要增设非刑罚处罚方法种类,完善非刑罚处罚方法体系,以实现刑事制裁方法的多元化和轻缓化;司法上,应转变有罪必罚的传统报应观念,确立刑罚谦抑性和最后性的理念,对于实施微罪、可不予刑罚处罚的犯罪人尽量优先选用非刑罚处罚方法,充分发挥非刑罚处罚方法对实施微罪的犯罪人之惩治和教育功效,最大限度地实现刑罚的非刑罚化。  相似文献   

15.
职务经济犯罪从古至今是一种重要犯罪形式,进入现代社会,职务经济犯罪的形式更加多样,由于我国法律确认了“法人的人格”,从理论上讲,单位亦满足犯罪主体的要求,单位的负责人是单位事务的“真正执行者”,由于单位本身的特殊性,单位犯罪就存在处罚的双重性。私分国有资产犯罪作为职务经济犯罪的一种形式,正是单位犯罪的一种,因此,私分国有资产罪从主体上看是单位犯罪,由于该罪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的特殊性,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犯该罪的单位的刑罚,这与一般的单位犯罪不同。文章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刑法第七部修正案的背景下,分析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概念、构成要件.进而比较与其他罪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重新犯罪是目前我国监管改造面临的重大问题。单一的“监禁改造方法”它的科学性以及矫正效果值得质疑。而管制刑作为我国唯一的非监禁限制自由刑,在司法实践中却处于名存实亡的地步,从预防重新犯罪的需要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的管制刑的重要性并对其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发挥其特殊的矫正效能,采取非监禁的方法,提高改造质量,作为减少和遏制重新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犯罪也在急剧增长,并朝着涉案金额巨大化、犯罪手段智能化、受害群体扩大化等方向发展,严重威胁着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刑罚是国家对犯罪最具强制性和严厉性的最后手段.然而,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刑法典的相对稳定性与犯罪的复杂多变性永远是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因此,经济犯罪的刑罚配置需要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18.
有罪必有责,犯罪和刑事责任之间存在着必然因果关系,然而,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之一——定罪免刑却打破了犯罪和刑罚之问本应当存在的必然因果联系。罪刑相适应原则不仅表现在刑罚的程度和性质与犯罪的程度和性质相对称上,还应表现在建立起犯罪与刑罚的必然因果联系的观念上。对犯罪人适用易感触的实在的刑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没收财产刑在中国虽由来已久,但有违背刑罚的目的与功能、违背罪刑相适应的原则与误判难纠等弊端。建议在立法上将其规定为纯粹附加刑,并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以高科技、智能化为特点的型经济犯罪凸现。按着有罪必罚的原则依法对经济犯罪进行处罚,及时并正确适用刑罚,以惩治和打击经济犯罪,这是刑罚目的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