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所谓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除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根据计提折旧额的变化,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本文主要论述加速折旧法。  相似文献   

2.
金秀华 《特区财会》2001,(12):18-19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相继出台,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新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规定,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折旧年限和选用折旧方法,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这就是说把影响企业利润较大的固定资产折旧给了企业自己,扩大了企业按实际情况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权限。同时,也给一些企业滥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调节利润而达到不同的目的提供了条件。因此,正确把握和运用固定资产折旧新政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关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新税法规定对符合有关条件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双倍余额减法等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新的会计准则也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内的折旧方法。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新准则《讲解》中还专门规范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实践中,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时.一直存在两种做法和使用两种不同的计算公式。一是按月折旧率和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净值计算折旧,二是按年折旧率和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计算折旧。《讲解》规定采用前一种计提方法,即按月折旧率和月初净值计算折旧。对这种计提方法,作者以为其有不妥之处。现就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和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期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作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税收挡板”的作用。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是人为地规定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早期多计提,后期少计提,以此来相对加快固定资产价值回收速度的折旧方法。本文针对加速折旧法的相关问题进行换位探讨。  相似文献   

6.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很多,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这种规定仍具有一定的弹性。企业选择的折旧方法不同,对其财务状况、税负等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规定,企业可以选择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或一次性全部抵扣、60%缩短折旧年限,原直线折旧法仍可以使用。这几种折旧法在实际的使用中要注意各种折旧方法的税后现金流量增加额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会计制度规定,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开始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此规定的目的,是简化折旧的计算工作,可以直接在上月份计提折旧的基础上,对上月固定资产的增减情况进行调整后计算当月应计提的折旧,  相似文献   

9.
一、固定资产折旧范围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在确定计提折旧的范围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1.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新固定资产准则仍沿用了会计实务中的做法: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  相似文献   

10.
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乃至社会经济的运行密切相关。我国现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对不同折旧计算方法的适用对象规定不明确、折旧计算方法与配比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相悖、对固定资产价值耗费计量不足。  相似文献   

11.
任平 《财会通讯》2005,(10):47-47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1)折旧的基数不是固定资产原值而是净值;(2)折旧率按同等条件下直线法(设残值为零)折旧率的双倍计算;(3)由于采用此法,系按净值的一定比率计算,到一定年限后,须改用直线法(否则永远提不完)。我国目前规定,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以前两年内,改为直线法。其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和年折旧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关系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减值迹象,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如果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应当计提相应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由于折旧是固定资产在其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折旧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为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价扣除净残值后的余额,计提折旧后固定资产的价值应为现行可使用的价值.提取减值准备后,实务中容易产生一个疑问:提取或转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应否重新确定折旧额?计提折旧时净残值是按原预计数扣除还是按重新确定的价值确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总会计师》2014,(10):28-29
<正>2014年9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正式拉开了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序幕;2014年10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使得加速折旧政策具体化。那么对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我们该如何加以理解呢?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本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实质,是固定资产成本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内摊入各期间成本费用的一种规则。所谓加速  相似文献   

14.
屈静 《财会通讯》2006,(7):49-49
许多财务人员认为,企业应尽最大可能采用加速折旧方法,以减少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对:企业如果不计提折旧,会增加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也会增加许多;如果计提折旧,会加大成本费用减少利润,从而使所得税减少。折旧抵减税赋的作用,称之为“折旧抵税”或“税收挡板”。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可以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中选择。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属于加速折旧方法,可以在资产使用的前期多提折旧,抵减应纳税所得额,以少缴税款。而无论采用哪种折旧方法,所计提的折旧总额都是相同的,总体上不会减少企业所得税。加速折旧的意义在于加速折旧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内加快得到补偿,可以使后期成本费用前移,前期会计利润后移。企业前期利润少,纳税少;后期利润多,纳税较多,从而使所得税递延缴纳。但是,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般应采取平均年限法,需要加速折旧的须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执行。因此,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筹划时,除了考虑是否可以采取加速折旧外,选择加速折旧法还应考虑以下几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第六条规定“未使用和不需用的设备”“不得提取折旧”。实践证明,闲置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弊多利少,因此这一规定应该改革,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在进行处置时,其累计折旧按该项固定资产已提的折旧进行注销。[例]某企业一台生产用旧机器报废,原价20万元,已使用4年,已提折旧12万元(假设企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规定折旧年限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且未提减值准备)。与处理累计折旧有关的  相似文献   

17.
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多种,折旧作为企业的一项成本费用,如何正确合理地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影响到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和所得税税负。文章着重从税收视角来对固定资产折旧的选择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企业会计工作。  相似文献   

18.
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其他加速折旧方法的显著区别在于后期改为直线法。本文认为实务中应采用试算法确定改用直线法的时机,而不应像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那样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改用直线法。  相似文献   

19.
一、计算方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一种计算方法.它的基本规则是:以固定资产使用年数倒数的2倍作为它的年折旧率.以每年年初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作为每年折旧的计算基数.但由于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初期和中期时不考虑净残值对折旧的影响。为了防止净残值被提前一起折旧,因此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两年中,折旧计算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即在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减去净残值后的金额除以2作为最后两年的应计提的折旧。诚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遵照这种规则来处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问题.但笔者认为。这种通用的规则并不能全部适用。在实务中.如果不顾固定资产净残值估计的实际情况.机械地照搬上述原则.则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应用可能会走入误区.并将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末期折旧计算的不当和错误。试看以下一例:  相似文献   

20.
杨莉 《活力》2004,(2):39-39
会计上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很多,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等。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费用的计算,也影响到企业的收入和纳税,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应当科学合理。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